清朝那些事读后感(一) 一提到历史,似乎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都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东西。要将原本一眼一板、循规蹈矩,而且语言深刻难以体会的历史用生动有趣的白话文来体现,《明朝那些事儿》正是让我们学习历史的一条捷径。 《明朝那些事儿》共着七本,虽然只拜读了前两本,却已经让我受益无穷、爱不释手。 第一部可分为三部分:明朝的诞生,开国治国,叔侄反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奋斗”。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经过许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奋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无数条生命铺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从朱元璋的一生说起吧。 朱元璋从苦难的童年——从一个放牛娃开始。长大后在饥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为僧,维持生计,却被人指谋反,无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义军对抗元朝。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强大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 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无敌军舰”殊死一搏,在易守难攻的“第一坚城”平江与张士诚斗智斗勇,最终将自己最大的敌人——元朝击败,北伐肃清北元获得全盘胜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将天下征服。他一直尽心尽力,想要管理好国家,打击、杜绝贪污腐败,用残酷的刑罚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却成为历史上贪污最严重的朝代之一。为了保证天下永远在他的手中,同时也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劳心劳力,将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测——夺去兵权、斩杀许多开国功臣。但历史这个不被人力左右的编导,却让朱元璋呕心沥血铺好的路在百年内尽殆。终究,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炆的手上夺走了。 如此,即使你机关算尽,但还是不能改变未来这个不可抗拒的结果,未来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总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却无法避免,命运之神总是出人意料。接下来的这个人,他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上,虽然谋权篡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还是将大明发扬光大,成为万国朝拜的“帝国”,对明朝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他就是双面人——朱棣。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残暴嗜杀——残忍荼毒一切不服从他的人。 他野心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亡早就司空见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炆的偏爱而变得冷酷,对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侄子朱允炆却没有传给他而心存愤恨,在明朝第一阴谋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朱棣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强盛将大明帝国的名字传遍世界。朱棣后的两任继承人也选的不错,可惜统治的时间都很短,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统治了十一载,虽然没有朱棣和朱元璋的惊天动地,但在这十一载中,却是明朝的黄金时期,两人合称“仁宣”。 书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如铁铉、方孝孺,虽然都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怀中对正义的信念,无所畏惧。这不禁震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是无可战胜的,执着的信念与不灭的正义才是最强大的武器。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体会到的。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劵的人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劵。此外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 除了幽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将历史如此简洁明了,幽默生动的娓娓道来,一篇伟大的着作。能将历史写成如此,已是一种创世之举。 清朝那些事读后感(二) 清朝一个统治中国三百多年的王朝,给中国人留下了太多的惊讶与沉痛。晚期的清朝留给我们的映像是腐败无能,带给中国人的是屈辱灾难。但无论从电视上还是史书上我们都看到清朝从开始的努尔哈赤到后来的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个个都是雄才大略。虽说后来的几位皇帝不及父辈们的辉煌但他们却也是勤政的皇帝。 不得不说一句话“时势造英雄”也不得不说英雄成时势。努尔哈赤“在仇恨的襁褓中诞生了新王朝——后金”。而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更是对女真崛起入主中原并建立了一个繁盛的王朝做出了巨大贡献。 翻开历史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一旦跟皇位扯上关系就很难再讲感情。努尔哈赤从创业阶段便举起了屠刀,为了权势他一杀亲弟二杀长子。而我们更知道的是康熙年间的九子争嫡,最终四阿哥胤禛继承大统,而雍正继位后对亲兄弟的也是容不下的。 后妃们的那些争宠的事有的人是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但也有人只是想在深宫中活下去,有自己的一片立脚之地。一入宫门深似海,当成了那个角色,到了那个环境就会被影响,就会去学那里的生存法则。皇宫也就是我们的一个小的社会圈子,要想活着并活得好很难,生存技巧有时必要的学学。明哲保身不是所有人都有的能力。 其实之所以会对清朝的历史感兴趣是因为近来电视上对“清穿”大戏的热播,见识了皇子之间的争位,后妃之间的争宠,臣子之间的争权。各种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但电视剧的真实性不高于是便想了解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书读罢,脑中仍在徘徊着,心里还在想着人物的影子。是努尔哈赤建后金是天时地利人和,但若没有他的勤恳,没有他的勇猛,没有他的征战哪里来这新的政权。康熙登位年仅七岁,一个小孩想在那个被虎视眈眈的位子上坐稳又有多少困难;当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感到了危险,擒鳌拜,他又需要多大的智谋与胆略。得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坐上皇位若不能驾驭就会变得如傀儡一般,就会置天下于危机之中。所以皇帝们勤勤恳恳的守着那份家业。所以雍正才会有累死一说。 我们虽说不会有皇上们那么高的地位那么大的权力,但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机会,会有自己该得到的,会有自己失去的。我们也学学皇帝们在自己的位子上做自己的事;自己的机会没来时努力地准备着;机会来时要敢打敢拼,敢捉住,是自己的就去争取;得到以后要懂得维护,珍惜它;要让自己把可以做到的事做到自己可以的最好。 清朝那些事读后感(三) 这几日近乎疯狂地阅读《明朝那些事儿》。从“壹”一直到现在的“陆”(未出版的部分见作者的博客)。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太喜欢了。 网络时代成就了许多草根专家,这位“当年明月”(尽管才27岁)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阅读了大量的典籍,用一种轻松真诚地方式为我们描述明朝的整个(目前刚写到万历十五年)历史画卷。用他自己的话说,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而事实上,他做到了。其实这也不出奇,非专业出身的人,凭借自己浓厚的兴趣,往往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应该说,当年明月在写作的过程中,除了用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比较接受的叙述方式以外,能够把一个个脸谱化的人物描述得如此鲜活,在于他在阅读典籍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了解历史,而是认真地体察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内心。这是全书的关键。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其实历史人物也是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坚持。当然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在历史上能留下印记的,一般都是比平常人要更聪明的。我想从这个角度切入,应该受到了作者十分推崇的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先生“心学”思潮的影响,这点我们在文中能明显感受到。 对于大多数如我一般被应试教育所裹挟的人们,对于我国历史中浩如烟海的文化、思想精华,并未有太多的涉猎。由此看来,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科书是时候应该反省了。我想如果当初的历史课是以《明朝那些事儿》的方式来教授,那么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沉下心来对我们民族多年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以这种易于接受同时又真诚严肃的叙述方式,在时光的交错中,可以看到几百年前那些先辈们面对抉择时内心的挣扎、隐忍和坚持,无论是北京保卫战中坚定无畏的于谦,还是隐忍多年最后铲除奸党的徐阶,或者是才华满腹心忧天下的张居正,他们也有自己的犹豫和欲望,都是一个个真实的血肉之躯。有许多读者(尤其是男生)都说,在陪伴这些人物“走过”一个个大风大浪之后,留下了眼泪。大概是自以为冷漠地生活着,而在这里,内心中的真实找到了共鸣。而这些鲜活的人物和客观存在的历史史实,比小说中杜撰的,一定更有说服力。 过去在提到明朝,我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一个封建中央集权达到极致的统治,明后期开始,中国的国运开始走下坡路。那么,如果仅以这一观点作为前提,是不可能看到书中的一些有趣的贴近人心的分析的。而当年明月做到了。因此,我们面对一个命题,应该通过更广泛的阅读和思考来获取分(www.wolizhi.com)析的工具,然后越过一些既定的权威和结论去看待,才能得出更让自己信服的结论。方法论的问题,才是关键。这一点,是我从本书本身的知识以外的另一体会。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整部作品也是一部很好的厚黑学教材,建议那些专心权谋的人完全不必去读什么官场小说,把几百年前的这些人如何斗争的技巧学会就不错了。当然,真正能够会的,一定要是聪明人。因为他们中随便走出一个,都才华横溢,十几岁能中进士的大有人在。所以,比如我吧,看了之后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白痴。当然,白痴有白痴的好处,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 清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清朝历史读后感 清朝皇帝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