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玫瑰的街道读后感摘抄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励志网阅读:351

没有玫瑰的街道读后感摘抄

《没有玫瑰的街道》是一本由李柳杨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玫瑰的街道》读后感(一):一本挑选读者的书

对于喜欢幻想喜欢白日梦的人,对人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的人,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

很多带有幻想性质的书都是超脱实际自说自话,这本书的姿态却是贴近现实平地起飞,而且也飞得足够奇特,飞出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寻找趣味相投的书,但是这本书很奇特,它的每一个字符每一个标点够似乎在告诉你,它在寻找志趣相投的人。

《没有玫瑰的街道》读后感(二):读柳杨的《没有玫瑰的街道》

“如实的还原出现实,那是一个工匠做的事情,不是一个作家。作家应该在作品中构建自己内心想要呈现的世界。”“我只想按照我理想中文学的样式去勾勒世界,按照一个诗人朴素、真诚的心去热爱这个世界。也许它有些荒诞,容易破碎、梦幻。” 回想起我们每一个喜欢拍照的人的一年年的生活和工作和爱好,从不敢拍不会拍--到天天想拍--到又不想太轻易拿起相机按快门的这个过程。内心时常发问,“我们的世界怎么了?”“我们自己怎么了?” 读柳杨的书,会让人思考和热爱这个世界。 能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知世故而不世故。” 生活有苦有乐,创业艰难,而创作更加不易。

《没有玫瑰的街道》读后感(三):生活的浪漫与现实

很高兴,这本书能在今年一月同大家见面。这本书实际上是写于疫情爆发之初,当时我被困在北京的一个几平米的小房子里。所以这本书里,有很多疫情生活的影子。平时因为工作和生活比较忙碌,很难享受到和自己独处的时光,所以利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书写完了。写完了以后,其实非常快乐,因为我很享受创作的整个过程。假如没有创作,我的生活将毫无意义。

这本书写了一条生活在香椿街上的人们。至于写了什么内容,大家看书就能知道。这本书出版后,收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谢谢大家,我会继续好好写作的。最近我开始写长篇小说了,感觉好头大啊,很缺乏信心,不过我会鼓励自己的。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叫香椿街。因为香椿是我老家阜阳的特产,所以很顺手就起了这个名字。我听说苏童也写过这条街。但我们从内容到创作风格都是完全不同的。我本人的写作可能风格更诗意一些。当然啦!希望这本书能被更多人读到。怎么说呢,有人觉得我写的特别残酷,而有人则认为我写的特别浪漫。

《没有玫瑰的街道》读后感(四):文来自于四海飞行

昨天看完了90后青年作家李柳杨的新作《没有玫瑰的街道》,今天来聊一聊我的整体感受。

《没有玫瑰的街道》一共由21个短篇组成,讲叙的是作者记忆中“香椿街”小人物的世俗生活,用一种极具想象力的表达方法,把街中居民人性中简单又复杂的两面赤裸地呈现出来,在这条街上,我看到了平凡的人们酸甜苦辣般的生活,看到了人性的幽暗又光亮地带,看到了文字中的梦幻、迷离、浪漫,这些小人物的故事,都是平凡生活的真实映照,都是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观察和概括。

“香椿街”的许多人物故事,好像把我带回老家,唤醒我的童年记忆,让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告诉我的关于街坊邻居们的生平轶事和乡村间的各种光怪陆离:被鬼怪附身的神婆、神机妙算的算命先生、独居一隅的奇怪老人、勤劳刻苦的寡妇、不可一世的街头混混、酗酒好赌的男人以及总被小孩欺负的成年傻子。

不得不说,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自己主观情感结合的能力,是她的写作中最有力的两把武器,这两把武器,形成一种对本质规律的概括,强化人物独立的性格特征,增强了读者的自由创造力、想象力和感受力。

作品中的短篇之一《三个男人的妻子》更是把女性推向了传统道德的边界,试想三个亲兄弟娶同一个女人为妻,组成一个由女人占据话语权的大家庭,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被理解和接受的,而在文学和美学上,则意味着某种人性的纯粹,意味着女性在情绪上的某种解放和获得,这其中的恰当性,当然也成为一个特别值得探讨、深究的问题。

另外,结合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对着天空散漫射击》,《没有玫瑰的街道》在文本语言和叙事方面相对精进、醇熟了一些(虽然相对于其他成名作家还是略显稚嫩和朴素),但是柳杨对生活细节有敏锐的感知力,有把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具象化的能力,这两项可以说是一个作者能否成为一个好的小说家必须具备的能力。

《没有玫瑰的街道》读后感(五):让我想到了梵高——读《没有玫瑰的街道》

曹寇 李柳杨笔下的香椿街大致如此——方位不明,年代也不确切。在这条街上,“我”和阿凯这样的少年玩伴除了需要度过童年生活应有的内容,也经历了一场水灾一场旱灾和一场瘟疫,与此同时窥见了街面上茶姑、来勇敢、菜总、壮壮、雪雁、二姨、李超建、韩丽娜等等各色人物的人生故事,然后有条不紊并稀里糊涂地长大成人。所有这些人物当然各有特点,但与他们置身的香椿街说到底是浑然一体的。换言之,香椿街那种灰暗不乏明快、忧伤兼生机勃勃的气质是由上述人等共同构建的。没有他们,就没有香椿街,也没有这本《没有玫瑰的街道》。

确实这样,文学概论这样的教科书告知我们,文学是人学,文学源于生活(高不高于存疑)。不过,文学究竟是什么,不是教科书的发明创造,教科书只是“事后诸葛亮”般的经验表述罢了,它对于一个真正具备写作能力的人并无指导权力和规范效用,这应该是一个常识。相对于写作者而言,教科书永远是捉襟见肘的,它的粗鄙、武断、自以为是和洋洋得意是浅薄而可笑的。溢出教科书或许是部分写作者的野心所在和努力方向,但对理论的蓄意对抗与对理论的热烈拥护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强烈的溢出欲望除了欲望本身,并不足观。在我看来,唯一有效和动人的写作,仅有才华。能促使我兴味盎然读完《没有玫瑰的街道》的驱动力,显然不是人物和故事本身,而就是李柳杨的才华。

致敬态度的“经典写作”、基于广泛阅读的所谓“精英写作”、为潮流裹挟的写作、期刊体、便于改编为影视体……在这当口,我们的写作确实“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我无意于指三道四。我只是想强调人的局限性。一个人是有限的,一个人的阅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写作也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人的喜恶也是有限的。我对苦心孤诣“做”出来的小说毫无兴趣,只能心胸狭隘地看得进去这样的小说:那就是在骨子里诚恳地接受有限性,将写作之外的欲望尽力删繁就简,忠实于自身的外在经验,深撅内在,并有着不可替代的个人视角,散发着浓烈个人气息的作品。

李柳杨恰巧就是这样的小说作者。虽然她该书后面三四篇在我看来有点“飘”有点虚(包括第一篇《梦游者》),但我着实被来勇敢、韩丽娜这些人物的悲伤命运所打动,亦为《疯子和医生》《烧烤大师》这样的爱情景观所震撼。没错,李柳杨写的确实也是所谓“小人物”的雨天泥泞晴时灰尘飞扬的“底层”生活,不过,我却没有看到任何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批判或同情,而只是一个人看待另一个人的眼神,以欣赏为主,少许戏谑。悲悯什么的则是交由读者自己脑补的价值取向。这一点很棒。就我有限的阅读经验,像李柳杨这样年轻的带着新鲜好奇的眼光看待人世并能始终保持某种毫无油腻性的幽默感的小说作者,非常罕见。

我们也无法将李柳杨归类为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虽然她的小说内容依托的是生活经验,但表述上的梦幻色彩和充沛的想象力则几乎赋予了每个故事一道明亮的金边并使整体趋向于透明。苦而不悲,死亦无惧。没有《都柏林人》的阴郁,也没有马尔克斯式的残暴。类似于契诃夫的温情,李柳杨几乎是不表露的;而考究和严谨上,显然也摒弃了《恶棍列传》的精益求精。随性而清澈的表达,似乎是李柳杨最大的追求。《瓦房中学》那两句对话让我记忆深刻:

“学校管得那么严,为什么他们还要抽烟呢?”

“可能每吸一口都意味着自由吧。”

老实说,我忍无可忍地还是要提到梵高。草垛、星空、吃土豆的人、露天咖啡馆一帧一帧的,截片似的,人物肖像,命运和故事——就像往事浮上心头一般。它们集体呈现了属于梵高的世界,也以其独有的方式呈现了有关世界局部的真相。李柳杨的世界观和方式方法在我看来,也差不多。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