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中国艺术史》是一本由意公子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一):在中国艺术中徜徉 收到《大话中国艺术史》,简直高兴得要跳起来。 这么厚重的书,书香味透过纸张沁入鼻息,瞬间让人觉得宁静。 打开书,随手一翻,看到《兰亭集序》,据说是临摹本,最接近王羲之原本的字帖。然而,已让人叹为观止了。 还有大诗仙李白的墨宝《上阳台帖》,这让读过李白诗篇的人,不由得大为惊讶,李白居然还是书法家? 这本书让人从“天下三大行书”,看到“李白唯一传世真迹”,发现欣赏书法的新角度。 他还介绍名画,如《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等,和著名艺术家的故事。一百五十件艺术珍品,像我们曾经听过却没有见过的曾侯乙编钟等,让我们见证一万年中国艺术的璀璨成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 二十万字的书,足以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与那些艺术家们一起谈天论地,在他们浓浓的艺术氛围里,感受艺术的脉搏。 我感觉我要在这本书中享受艺术的大餐了。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二):最熟悉的陌生人 《大话西方艺术史》给读者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与其说是在看画读文,不如说是在听故事。那些艺术创作中的人与事,令读者爱不释手、目不暇接。延续这种奇妙的感觉,我们再读《大话中国艺术史》,就发现这本书异曲同工,同样带给读者精彩纷呈。 意公子认为,中国艺术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确实如此,读者往往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谈及中国艺术,读者可以想象的内容远比西方艺术丰富,且不说远古神话中的女娲盘古,就是近现代的齐白石、徐悲鸿,也是耳熟能详。 不过,正因为读者很熟悉,所以要想写好《大话中国艺术史》极具挑战。虽然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很模糊,但是如果意公子不以浓墨重彩去渲染,读者是会用脚投票。 在读此书前,看了一些网络评价,总体上褒贬不一。有些读者说意公子更多的是嚼前人嚼过的馍,没有新意,有些读者却认为意公子能在已有的评论观点基础上成一家之说。当然,我是赞成后者的,毕竟对于非科班的读者而言,“知其然”远比“知其所以然”重要。 历史给读者的感觉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艺术史则能让小姑娘打扮得更加时尚,历史中的王侯将相在后代人的追思中有着一定之论,而艺术家则不会非常着急地登台亮相,他只会让读者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他(她)的存在,或者说你感知不感知,他(她)一直在那儿。 艺术,无论中西,最大的功能是抚慰人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不能拿来果腹,亦不能用来居住,有的只是告诉你作为欣赏者此时此刻的注意力被我吸引,我能让你的多巴胺快乐地舞蹈与歌唱,让你明白世界的美好不仅仅在于物质充裕,更在于精神饱满。 快,快,快,我们一起来读《大话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三):一本书领略中国艺术史 说到艺术,似乎第一印象是高高在上的,远离生活的。但其实,艺术也可以十分接地气。在《大话中国艺术史》中,作者意公子把中国艺术史比作“最熟悉的陌生人”,又将万年历史的不同阶段类比为人生的各个时期。通过她的讲述,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故事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大话西方艺术史》的姊妹篇,这本书延续了以往幽默的风格。书中并没有长篇大论的死板叙述,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梗把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笑点层出不穷,读来一点也不枯燥,像我这种零基础入门的小白也能轻松理解。 读高中时,课本里的古文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器具,只有一行短短的注释,真是一头雾水。这回是第一次见到“本尊”。做阅读理解的时候看到倪瓒因为有洁癖,竟然生生把梧桐树给擦死了,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更多关于倪瓒作品的讲述。兵马俑、敦煌壁画、唐三彩……这些在历史、美术课本里草草带过的艺术品和它们蕴含的意义及背后的故事,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解答。 此外,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排版结构合理,加粗字体搭配上黄色强调背景,仿佛拿到了历史课代表已经划好重点的课本。 纸张柔软光滑,摸起来很舒服。锁线裸脊装订,可以180度平摊,不用担心跨页图片被“吃掉”,不损失细节,本强迫症满足了。 还有超长拉页,保留了图片和知识的完整性,不用来回翻页把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梳理起思路来就特别方便。一本小小的书里竟然有这么多的细节。 在这本书中,段子与干货齐飞,引人入胜。不知道后续还会不会出相关系列的艺术科普书,挺期待的。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四):有了它,我也是懂中国艺术的人了 文|弥小木 前两天和孩子聊起来,小时候最害怕上的课是什么?美术课,那是排在前面的。因为不会画,也没什么兴趣。对美术课唯一有的印象,就是小学时的美术老师。高高瘦瘦的模样,一讲话就喷口水,说完话,嘴角上沾满唾沫星子。 一到美术课,心中总会升起一股抵触的情绪。从此,对艺术相关的内容敬而远之。当妈之前,很少会去美术馆、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对于和艺术沾边的书籍,也是不大看的。 当了妈妈后,才慢慢地开始看一些艺术相关的书籍,还特意看过一本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的书籍。毕竟,通识教育中,艺术是少不了的。 这两天看的《大话中国艺术史》,一翻开就停不下来。忍不住感叹,和艺术相关的内容,要是都这样好看,也许,我的艺术修养之路,能提早几年开始。《大话中国艺术史》,是人称意公子的潇涵所写。 《大话中国艺术史》,颜值很高的一本书,读起来赏心悦目。图画方面,值得欣赏,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清明上河图》 《大话中国艺术史》里的一幅幅画卷,满满的艺术气息,在阅读时,就能对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进行熏陶。 对于看不太懂艺术品的人来说,相关的文字解说就变得很重要了。之前在一本儿童画报上,看到两幅不同的油画,一翻而过。除了得出“嗯,好看”的体会之外,还想看出其他的门道?那是有些困难的一件事。但是,借助一旁的文字解说,就能看“懂”一幅图了。《大话中国艺术史》的文字,也很好看。好看在哪?《大话中国艺术史》里,讲述的艺术史,是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 《步辇图》的解释 将艺术史和故事结合起来,那是活生生的一部艺术史,就像作者意公子说的,中国艺术史,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大话中国艺术史》里讲述的中国艺术史,是艺术与历史内容的结合。看历史,看人物,看艺术史。老舍先生分享过,他读书的方法。老舍先生想了解历史,他是将历史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读历史、文学,这样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文学,都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历史与文学、历史与艺术,不同的结合,达到的效果却是相似的。对于想要了解中国艺术史,读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是轻松的,既了解了中国艺术史,也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一举两得。 说来也巧,这几天和孩子一起看《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这套书,里面刚好提到兵马俑。《大话中国艺术史》里,有专门提到兵马俑这部分内容。顺便打开《大话中国艺术史》,将里面兵马俑的内容,读了读,孩子居然听得入迷。看来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孩子也爱看。 《大话中国艺术史》,好看、生动、涨知识,是2月份的阅读中,最美的相遇了。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五):每个人都该拥有的诗意世界:一本好书,让你轻松入门中国艺术史 经常被人问及,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钢琴、学书法?你们家也不是搞艺术的,学这些东西费时费力不说,还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不如让孩子腾出时间和精力,好好学习才是正道。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是一笑了之。 因为人家说得有道理,我不打算反驳。 但在我看来,生活中有琴棋书画,日子才不至于苍白无趣。 艺术一词听着高大上,但它的根,还是在生活中。 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的创始人萧涵,是个漂亮的姑娘,人称“意公子”。 她的工作是做艺术普及的,她曾说过一段话非常精彩:“如果艺术离你很远,为什么你会在一幅画前伫立许久,或是在一段旋律中泪流满面?” 艺术,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意境。 如果你也想渴望接近艺术,感受艺术,领悟艺术,轻松找到艺术和生活的两全,不妨看看意公子的这本书《大话中国艺术史》。 她将万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发展历程,高度浓缩在这本书中,注重艺术知识脉络的构建,普及艺术品的鉴赏。 更让人惊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鲜为人知的奇闻异事。 真可谓是集知识点和八卦为一体的艺术史书,读完你就入了艺术的大门。 近万年的时光积累,如何让普罗大众快速了解漫长的中国艺术史? 意公子将其看作一个“人”。 人有不同的成长阶段,婴幼儿时期,儿童,少年,青春期,壮年,中年,老年。 中国艺术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跟人的一生高度相似。 它的婴儿时期,就是原始艺术。孩童期就是青铜器时代,第一次成熟则是我们的秦汉艺术,青春期的第一次叛逆和失落,则是魏晋南北朝。三十而立是隋唐艺术,不惑之年在五代宋朝。 将中国艺术史的进程如此划分,令人耳目一新,更能让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 艺术也是有生命的,跟人一样,历经萌芽,发育,成长,茁壮,再到鼎盛,直至暮年。 每个时期,意公子都会提炼精华内容,给我们分享了45位艺术大家的高光时刻和150件艺术珍品。 正是这些人和物,构建了我们伟大的艺术殿堂。 书中挑选了45位知名度很高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等。 这些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李白,唐伯虎,王羲之,黄公望,齐白石,徐悲鸿,潘玉良,竹林七贤等。 我们或许还不特别了解这些人的成就和作品,但意公子换个角度,把这些人的生平故事和作品内涵,用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 比如介绍画家八大山人时,她从一副画着一只翻白眼的小黑鸟入手。 为什么这只鸟是翻白眼的?为什么看似普通无奇的一幅画,拍卖价高达六千万? 八大山人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他本名朱耷,是明朝的宗室后裔,为何最后沦落民间成了和尚呢? 他的作品中,很多动物都是翻白眼的,这又意味着什么? 意公子的解读很精彩: 朱耷一名,拿掉象征权利的“牛耳”,可不就成“八大”二字吗? 从皇亲国戚变成了前朝遗党,只能装聋作哑,遁入空门,以求生存,世界对他如此残忍,他自然要回一个“白眼”才解气。 艺术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当现实中难以疏解内心的压抑和郁闷时,文字和绘画就成了最好的灵丹妙药。 我们想了解一副作品的内涵和深意,先从认识它的作者开始。 看看他们光环之外的真实人生,我们就深刻明白,艺术和生活,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 不论哪朝哪代人,吃饭都是大事。 吃饭的家伙什自然也是重要的,周朝人对好好吃饭这件事,恐怕比任何人都要上心得多。 烹饪方式多样化,蒸、煮、烤、闷不在话下,就连具体的烹饪方式对应的烹饪器皿,就餐器皿都很讲究。 他们的餐具就是大名鼎鼎的青铜器。 周朝的贵族,要是喊人到家里赴宴,场面将极富特色: 大厅中央一口大鼎,咕噜噜地炖着肉。 入座后每人面前有个叫“豆”的器皿,说白了就是今天的调味碟,主人给你备好了酸甜辣咸各种调料。 主食是粟米,也就是今天的小米,用鬲煮成稀粥,用甗(yan3)蒸成干饭。 菜的品类也多,牛肉,羊肉,乳猪,鱼,肉干,还有蔬菜和羹汤。 装酒的容器叫斝(jia3),喝酒的酒杯叫爵,吃饭的碗叫簋(gui3),全都是青铜器打造。 它们大小不一,花纹精美,质感知足,彰显了主人的尊贵和豪气。 今日我们看到的出土的青铜器,虽然黯淡,布满锈渍,但当年它们在餐桌上,可都是金灿灿的样子。 青铜器的打造,是个大工程。 备料,洗泥,制模,夯范,雕刻花纹,焙烧,合泛,浇铸,打磨,相当复杂的流程,才能做出一个成品。 除了当器皿使用,青铜器上还有“彩蛋”--- 铭文镌刻。 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把青铜器主人的高光时刻都记录下来,历经时光变迁,朝代更迭,这些故事也将伴随着不腐的青铜器,流传下来。 这就是青铜器的魅力,如果你不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你看待它们,不过就是“破铜烂铁”。 中国艺术是个偏冷的东西,大多数人对之是陌生的,甚至是不感兴趣的。 以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博物馆里走马观花,茫然地看着玻璃柜中的展列物品,看一眼标签上出土时间,来自哪里,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些东西,再无所知。 上下五千年的艺术文明,沉淀了整个民族的精华。 走进艺术的大门,我们陶冶的是情操,了解的是过去,积累的是未来。 入门不易,但好在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可以给我们指引。 诚然,我们不能指望就靠一本书,成为博学的艺术大师。 至少看完这本书,我们能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隅安静的角落,重温久违的诗意,领略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和艺术的持久魅力。 这就是艺术赋予我们的价值。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是时候,开启你的艺术人生了。 ------------------End----------------- 文/鱼白 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