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业是父亲读后感(一) 前段时间老婆在网上买蔡笑晚写的《我的事业是父亲》这本书,最近看了看,很有感触、深受启发。 作为浙江的一个普通医生家庭,在蔡笑晚夫妇的努力培养下,他们的六个小孩,三个是本科生,三个是博士生并在美国的着名大学留学。成才率如此之高,不要说在一二十年前,就算在现在,也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看了《我的事业是父亲》,知道蔡笑晚从第一个小孩一出生,就有了把培养小孩当事业的想法,为此特意改名叫蔡笑晚,他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目标为了付出了三十年的努力,他成功了,儿女们个个优秀。 看了这本书,主要体会和感触有: 1、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蔡笑晚早早就确定了要花毕生的精力来培养自己的小孩成才,并为此作了详细的准备、具体的计划和不懈的努力。所以,他成功了,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有准备的,有计划的。 现在生活中,不要说四十年前,就算现在,能有如此详细周密的培养孩子计划的人又有多大比例呢?极少。 2、眼光超前,十分重视早教。早教近几年才开始在中国普通家庭真正流行,但直到现在,早教做得很到位的家庭的比例依然极低。可蔡笑晚竟然在1967年,他第一个小孩出生时,中国文化大革命才拉开序幕的年代,即十分重视早教,其先知先觉、眼光之超前真是令人佩服! 3、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蔡笑晚并不是一个一味只追求成绩的家长,他在要求小孩成绩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孩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仍在为吃饱饭在奋斗时,他却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机会陪孩子们去旅行!他们去了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很多地方,无疑极大的开阔了小孩的眼界和视野。其培养小孩眼光之超前真令人叹为观之!而像我这样的、比他最小女儿还年轻的人,在两前年还对旅行的理解极不到位,并对旅行并不热衷。现在想来,自己的眼界和视野真是太落伍了。 4、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蔡先生可谓是“步步为营、随时关注”,一有不好的动态,立刻采取应对措施,将孩子的成长轨道纳入快速、正确的方向。几个孩子,几乎每个人都转了多次学,一旦发现孩子在那个学校已经做到最优秀,没有对手,即将松懈时,立马转学到更好的学校去。面对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些问题,也及时的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调节、沟通,效果都十分不错。 5、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育孩子要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6、从小就时刻向孩子灌输成功、优秀、奋斗等理念,一直鼓励他们做最棒的。 7、对孩子的英语教育从小就十分重视,早早就做了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的打算。 8、蔡先生认为,只有民智才是国家进步和民族昌盛的根本关键。并举了日本二战后再次迅速腾飞的例子。对于这点,我是深表赞同的。 读后感大概就这么多吧,评价别人容易,关于早教的道理很多人也都懂,但自己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坚持,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的事业是父亲读后感(二) 读罢《我的事业是父亲》一书,我心中感慨颇多!并不是主人公蔡笑晚高效地培养博士生的成就如何地触动了我,反而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他的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和志存高远的不懈追求激励了我。 一个普通的家庭走出了三个大学生,三个博士生,六个孩子个个成才,被称为“博士之家”,这是多么令人惊诧的事呀!当时在浙江温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之间人们奔走相告,蔡笑晚成了名人,成了一个“奇迹”,被媒体评价为“人才魔术师”。 那么,这真的只是一个“奇迹”吗?他真的是一位“人才魔术师”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不,当然不是,我认为这是一个父亲二十多年来用心教育孩子的必然结果。 “家庭的早期教育决定了一切。”“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误子半轮,便误了一生。”……蔡笑晚的这些话语无不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从出生到五六岁这段时间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存在着差异,但这差异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说生下来就具备很高天赋的孩子,就是那些天赋一般的孩子,只要给予合理的教育,也能成为优秀的人。” 所以,当我们把三岁以内的幼儿期看成是无知的蒙昧阶段时,蔡笑晚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了,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可行的。正因为家庭的早期教育使他的孩子一个个经历了自学和跳级,在比别的孩子小三、四岁的情况下却能学到最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生。 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自信,往往希望老师在学校里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发言的机会等表现自己,以此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自信来源于家庭,并不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对孩子自信的培养只能从小由家庭潜移默化,用母爱诱发出来。 一个人可以被别人歧视,但万万不能被自己的父母歧视。当我们在与孩子的交流、交谈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千万不要轻易说出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摧残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注重因材施教 蔡笑晚的每个孩子都有一本“档案”,里面记载着从小到大的学习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他还坚持与孩子通信,为每个孩子记录,通过这些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不同点,然后研究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来。 蔡笑晚发现孩子的“最佳教育时间”是在两岁半后。他这时候就给自己的孩子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训练。不久,他惊奇地发现,即使在幼儿阶段,孩子也具备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教得越多学得越快。他说:“一般的家长只从1教到10,但我一直教他们念到千位数,让他们对大数字也很熟悉。等到他们会写的时候再教加减乘除法,因为有了大数字的基础,多位数的运算也就便利一些了。一年级学生最多就是进行两位数的运算,但我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会算四位数的加法了!”…… 因材施教是多么重要。事实证明,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儿童智力发育的不平衡性,刻板地用同一年龄限制并用同一速度去教育智力发育程度相当不同的孩子。因此,对那些接受能力弱的孩子,我们应注重其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要求难度上稍微降低一点,在情商发挥上给予更多的机会;对于那些情商很高的孩子,给予更多的规则和理性思维更多的训练,从而尽力避免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 正确看待分数 当蔡笑晚的孩子成绩不够好时,他往往很能理解孩子们,但他做得最多的还是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寻找失误的缘故,并要求他下次能做好,同时告戒孩子:能做的题目一定要细心做好,万万不能失分,真正难的题目,你做不出来,别人也不见得能做出来,所以考试或竞赛的关键是把自己的实际水平发挥出来。“拥有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父亲的鼓励和支持,六个孩子总能在低谷中走出,总能在一段时间后成为班中的佼佼者,数一数二的成绩总能让父亲骄傲一回,但新的起点还在等着他们,所以他们又会踏上新的征程。 可是,我们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分数,而对于孩子错误的题目并没有深入地去看,更没有去问孩子为何当时做错了,是不懂?还是粗心?没有去找问题的根源,看着分数有的置之不理,有的怒发冲冠,还有的唉声叹气。试想,孩子的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学习的积极性又怎能调动起来呢?…… 当我看到蔡笑晚和孩子们进行信件交流的时候,不禁被他的“专业”所震惊,孩子在学什么,他都是了如指掌,并能精辟地指出孩子需要做的是什么,该注意的又是什么。在专业的选择中他也能一箭矢的命中要害,对孩子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假如我们也能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如此关注的话,孩子又怎能不好好学习呢? 《我的事业是父亲》既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教子书,又是一部难得的贮满诸多教子实践、教育理念,可操作、可模仿、可仿效的家庭教育实践读本。从这本书中,我为蔡笑晚的教育理念所折服。书中介绍的很多经验,我们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无论是教育自己的子女还是学生。 大国悲剧读后感 《我心中有梦想》读后感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读后感 《深蓝的故事》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