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影评

分类:观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3188

电影1942影评(一)

电影1942影评

从听到刘震云这个《温故1942》的名字就随即想到了“温故知新”,至于知什么新就没想过了。也是很早就听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形容,但想象终归是想象,在看了《1942》时才算是,只能说是算是了解了大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暗无天日的浩劫,每一个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什么的人,即使是从各个方面汲取到的信息都不能算体会到了灾难,没有感同身受只能算是了解。

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观众的哈姆雷特都不雷同。有人说整部电影毫无高潮,也没有亮点,也有人说看得快睡着。但我倒觉得不尽然,什么是高潮?英雄拯救世界?正义战胜邪恶?魔幻动作冲击视角?俊男靓女终归眷属?逃荒路上一个个不断倒下的饿殍,有没有让你心头一紧?一双双饥饿的眼睛闪烁着,男人放弃了妻女,女人放弃了贞操,有没有让你讶异无言?百万人的饥饱都换不来统治者怜悯的一声救助令,有没有让你义愤填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易妻易子,盼死厌生的灰暗世界,有没有让你悲悯苍生?电影里,镜头下展示的是七十年前中国土地上发生过的真实历史和人民。我更相信每一个惨烈镜头下的历史比之过去都有不及无过之。真实比虚幻更值得让人肃然起敬。

不是没有高潮,是从未平淡过。整部电影都是揪着看的,国民党部队战敌不力欺压灾民,花枝起先不肯为两斗小米妥协少东家,到后来为了两块饼干争抢着于栓柱交易,灾民剁碎柴火充饥,官员们在酒肉桌上谈论赈灾,奸商军需官大发昧心的救灾款……一幕幕都让我看到了在灾难面前的种种,让我最克制不住的是星星在被卖到妓院,几次想弯腰都无果羞涩的说是因为吃得太饱了。侧面的敲击更让我揪心。张国立这次拼命不仅仅在减肥上,戏也更出彩了,印象最深的是当女儿星星排在队伍里等待被卖,老东家眼神的那种期盼和不舍,被挑中后不由露出笑容,在被星星看见后又尴尬的收起来彳彳亍亍的不知道什么心情,也不知道该表现哪一种出来。高兴的是女儿换来五斗小米又够自己和孙子多活几天,伤心的是自己竟然沦落到卖女儿的地步,张国立用表情演出了戏中主角的灵魂。

但这部戏也有不到的地方,太散,在灾情加战争大时代下,冯小刚想用更广的视角拍出更多人物面对灾难的百态众生,但加进去的人物太多,传教士、白修德、伙夫庭长淡化了几个中心人物的苦难以及观众对于中心人物的同情。一会儿讲小人物的苦难,一会儿又拉到了时代下的抗日大格局,饥饿和苦难都被冲淡了。也因为各种原因,原著里人吃人、灾民被日本人利用对付抗日军队的场景都没有出现,可是既然是历史剧,就要贴近历史,在灾难面前首先要做的是一个人,不负责的政府让自己的民众饿死,为什么不可以为温饱抵制它?什么民族大义?什么国家荣誉?前提是要做一个人,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一千万的灾民个个节气大义,在易子相食的情况下,又怎么忍心要求他们这么做?灾民没有错,他们实不得已,蒋鼎文为部下着想大灾之年征军粮似乎也没有错,李培基为了要来更多救济粮换了金条打点走动也没有错,小人物们为了果腹不择手段也只是为了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那么究竟是谁的错?错在老天不该大旱?错在蝗虫不该雪上加霜?天灾已无力改变,可恶的是人祸。统治者的不作为已经是最大的罪恶,还千方百计的隐瞒事实真相。

马未都说《一九四二》是一部“无责任年代有责任的作品”,而首日票房不佳,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电影的娱乐化趋势,严肃电影逐渐衰落;另一方面,观众在选择影片的时候,更倾向于娱乐化的电影,不再愿意承担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我写这篇影评不是为了给冯小刚这部电影票房在助推一下,而是向影片致敬,向原著《温故1942》致敬,更是向1942年的受难者、真实的历史致敬。

“回避历史,回避苦难,并不能代表它不存在。警钟长鸣,以史为鉴,才可能避免悲剧重演。”我要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见识到了那个年代黑暗的一面。

电影1942影评(二)

中国军人在抢难民的逃荒物资,他们的周围是日本人投下的炸弹。这种画面让我们产生了某种主观上的背离感。我想,这正是冯小刚所要表达的东西。

我们姑且先不讨论这部电影的拍摄是否精妙,它能够以商业类电影的身份上映已为中国电影业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通过商业搭台吸引广大的收视群体,从而抛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起到思想唱戏的效果。

回过头我们看电影本身,冯小刚残酷地抛出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在叙述这段历史的同时,他谨慎地没有露出一丝的个人观点,用中国知识分子最传统的思想表达方式在讲述一段故事,只负责讲清楚,其中是非缘由留给观影者自己去深思。

在影片中,蒋介石知道河南发生了灾荒,但他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事态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直到时代周刊的记者把狗吃人的照片摆在他的面前。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危及时刻他不得不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救济的粮食根本发不到灾民的手里,外战屡屡失败,内腐岌岌可危。这表现了在那段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民生的背离。

老东家在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是吃喝不愁的社会阶层,编剧恰恰把这个阶层拿出来作代表,描述他在逃荒中被迫与灾民患难与共,最终家破人亡沦为真正灾民的悲惨经历。中国的军队不去打日本人反而朝自己的灾民同胞开枪扫射,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杂乱的社会阶层之间在侵略者的战火下显得脆弱而模糊,通通变成待死的躯体,这一点极大地突出了灾荒的严重性以及政府的无能,也顺理成章地表现了在大灾来临后社会阶层与社会地位及其职能的背离。

老东家的女儿自愿卖出自己为家人换粮食,佃户的媳妇为了保护孩子把自己卖给别户人家。逃亡的灾民最后用最绝望的方式换取生存的权力。我们很难判断这是生命对情感的践踏还是情感对生命的负累。河南的灾民得了日本人的粮食为日本人工作,这是生命本身自发的求生欲望。作为人,首先要活着,那么,在生存的面前家与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即生存本身已经和这个世界断绝了情感联系,由此,沦为单纯的生命体征。求生欲望与一切世理逻辑、情感寄托的背离成为了影片最大的背离。

而此番沉重,其历史背景太过宏大,大到它既有对生存与死亡的思考,也有对政治、民主、人权的讨论。贺岁档期,冯小刚一反常态带来了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走出影院回到现实的你,是否在猝不及防间经受了这沉重的背离,久久不能消散。

电影1942影评(三)

年11月的电影档期自月初就显现出强势争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冯小刚的《1942》,娱乐杂志更是从3D效果、故事情节、出演演员、导演实力等等全方位爆料。而冯导的《1942》在试映时不仅吸足了国人的关注,更引发出一场1942式的回忆。

微博推动的口碑效应

《1942》的口碑效应是在微博的快速传播下飞速形成。

月6日央视主持人张灵泉在看完《1942》试映后,发微博说:“刚看了场《1942》的试映会,两半小时,心在油里煎着,大石头底压着,叫不出痛来。那几个笑点像是油锅里再淋进几滴热水。直到片尾曲响起,一滴眼泪从我眼眶里溢出。几分钟长的片尾字幕,没有掌声、没有交谈,一片静默。散时,大家轻轻鼓掌道别,平日里舌灿如花的影评人们也只有两个字的评价:很好”。至今这条微博已经被转发一万八千多次,评论四千七百八十余条。这一句沉甸甸的“很好”仅仅是《1942》口碑传播的开始。

随着一场场试映结束,被邀请观看的众位微博大佬们也迫不及待的发表了观后感。路金波在微博感慨:“感谢冯小刚,很大诚意,很大力气。电影毫不励志,毫不欢乐。这不怪冯小刚或刘震云。因为中国人的历史,主题词只有一个:活下去”。与此同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2021也表示:这部冯氏新片真值得期待了。祝贺冯导大功告成!

月20日薛蛮子发微博:“今晚看了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灯亮了之后坐了良久,片子里的苦难太沉重了,让人半天喘不过气来。以前史书上反复出现的‘某地大饥,人相食’。今天被冯导搬上了银幕,才感知到饥荒有多可怕。明天要买一本刘震云的‘温故1942’,据说还提起了六十年代的大饥荒,反正电影里没提”。

众位微博大佬对于《1942》只言片语的评价如此情真意切又感慨万分,着实可以吸引到大批网友对电影的关注。为了满足网友们苦苦等待29日电影公映的焦急心理,新浪微博电影吧专门做出了1942影评汇总,而诸如豆瓣电影等网站在11月初就做好了电影简介、电影图片等信息,不仅如此,提供的“在线购票/查影讯”等服务也掉足了网友的胃口。

大众在好奇心驱使下,势必会有更多的探索。薛蛮子在之后的回复评论中说:“中国人每隔几十年都遇到这样的灾难,不看这部电影不能体会咱们民族三千来所受的苦难”。1942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时的饥荒是什么样子?

一场集体的饥饿回忆

人民网文史频道在11月8日发文《1942河南大饥荒吃死尸杀食活人屡见不鲜》,并作导语为:“河南大饥荒,蒋介石对国民的不负责任,使国民政府在河南很多地方尽失民心。河南大饥荒,事实上是蒋介石在政治上的一场大失败”。环球网历史频道同天发文《美报道河南饥荒宋美龄发怒:有损中国形象》,并在第二天(9日)继续发表《直击1942河南大饥荒:百姓蜂起截杀国军》,两文都描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造成300万百姓饿死的情况,而后者在文中写道“即将上映的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讲的正是这段时期发生的故事”。这几篇文章先后被凤凰历史频道、腾讯评论、搜狐文化等转载。11月21日南方都市报深度周刊发文《真实的1942河南饥荒》,此文以电影《1942》为引:“刘震云的作品被冯小刚看中,最终把它变成了一部电影。11月11日晚,《一九四二》在第七届罗马电影节首映。电影不可避免有虚构的细节与桥段,真实的1942年河南饥荒又是怎样的”?11月28日中青报发表叶匡正文章《1942是向大饥荒死难者的道歉》,文中写道:“只有当人的权利被完全剥夺,才可能导致大饥荒。天灾只是诱因,权利的不平等、言论自由缺失、极权体制才是真正导致大饥荒发生的原因。因为极权统治者,不用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饥荒的影响,所以不会有任何防范的动力”。而雅虎则精心制作了《温故1942一场饥荒几百万民心和一个政权的衰落》专题页面,专题导语写到:“冯小刚的电影《1942》将太平盛世的我们拉回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那黑暗的一页。只是,真实往往比艺术更可怕,更黑暗”。从专题中可以详细了解到当年饥荒的详细数据,看到留存下的大量照片,并有对灾情发生原因的深层分析和对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灾荒做了梳理。(www.wolizhi.com)

舆论的关注已从对历史真相的探索转至对饥荒的思考。11月29日《1942》公映,大河报做出特刊《回到一九四二》。

电影公映之后,大批网友会在悉心了解了那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后走入影院,但对饥荒的回忆和思考并没有结束。正如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写道:在老人家的历史上,死人的事确是发生得太频繁了,指责许许多多的执政者毫无用处,但在哪位先生的执政下他的黎民百姓经常、到处被活活饿死,这位先生确应该比选择遗忘的人更感到惭愧。当我们被这样的人统治着时,我们不也感到不放心和感到后怕吗?

遗愿清单影评 南极大冒险影评 三枪拍案惊奇影评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观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