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花开的江南春日,上海依旧紧张。 每天定闹钟抢菜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4月9号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表示,上海已有9个电商前置仓和17个超市卖场恢复了营业。 随后京东新上任的CEO徐雷,连发两条朋友圈。 “随着各个环节通顺,我们已经整装待发,将会开足马力尽最大努力支援上海。” “有力使不出,这种感觉很难受。现在好了,我们终于可以使劲了,京东人早就憋着一口气了!” 此前,网上流传出的聊天记录里,徐雷曾表示,看着每天涌进来几百万的订单,却因疫情封控,没法全力支援上海而感到抑郁、憋屈。 而上海暂时没有工作的京东快递小哥们,则是在公司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自发去社区支援了。 “因为他们领着京东的工资没事干,自己也不舒服。” 疫情期间,我们为大白鼓掌,也别忘了,还有一波人,不该被遗忘。 他们被人叫做“快递小哥,外卖小哥,送菜小哥”,连名字都被身份标签覆盖。 他们穿着工作马甲,骑着电瓶车,奔波在各个社区之间,车上挂满了大包小包。 每天和时间赛跑,一步一步星夜兼程,为了那最后的一公里、一百米,为了早一点把物资送到居民手上。 不被理解时有,不被尊重时有,不被体谅时有。 他们最不起眼,却最不可或缺。 他们的车后座上,是上海两千多万人的一日三餐。 他们,才是这座城市的地基。 可鲜有人为他们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01 叮咚买菜闵行站点的站长,是一名95后送菜小哥。 浦西封控后,站点订单量由原本的单日1000多单,猛涨到4000多。 这一个月,他的世界里没有出现过“下班”这两个字。 图源@界面新闻 疫情之前,他做的是管理工作。 如今,却变成了站内最机动的人。分拣、水产、配送、夜班,什么都干。 用他的话说,“缺哪儿补哪儿。” 站点里的同事们,已经很久没吃过一顿热乎的饭菜。 每天天不亮就要报道,进行抗原检测,一整天在外面跑,下午两点能吃上午饭,都是奢侈。 为了让多一个家庭能够及时拿到物资,所有人都殚精竭虑。 可没人抱怨,大家都抱着最朴素的愿望。 “有多少人,能接多少单,我们就送多少到用户手里。” 每天晚上霸榜微信步数里的“50000+”,是他们拼命挣来的勋章。 他们也有焦虑的时候,一些小哥的家人也被封控在楼里,缺少生活物资。 因闭环管理,他们不能回家,不能陪伴在爱人和孩子身边。 可没办法啊,穿上工作服,就卸不掉肩上的责任。 原来“舍小家,保大家”的,是这些淹没在人群里的普通人。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02 合肥盒马仓库的小哥,小马。 在得知上海需要支援后,二话不说,报名去了急需人手的前线。 这个在上海浦东临时建立的新仓库,有60多人,都是和小马一样来支援的。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共享一颗侠义、赤诚的心。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最开始运营的那几天,小马和同事们几乎24小时没合过眼。 仓库成了一座“不夜城”。 为了保证运输卡车能准时将物资送达,他们睡下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凌晨4、5点。 但这样的牺牲,在他们看来,很有价值。 少睡几个小时,可以换来每天多达4万份的运输量。 这意味着,封控区域里拿到蔬菜包的人,又多了一些。 同样闭环管理的他们,吃住都不允许离开仓库。 睡觉,也只能在办公区就地打个大通铺。 七八个汉子就这么连轴转,吃不好,睡不稳。 在他们眼里,这都不叫事儿。 有的人啊,哪怕经历了再多的困苦和黑暗,都浇不灭心中炙热的火光。 03 疫情第三年,有人免不了垂头丧气。 “这个世界不会好了。” 可又被拼命维护世界运转的人们,一次又一次感动到热泪盈眶。 上海一家超市,因为疫情,店里的100名员工被隔离了81人,只剩19人。 人员缺口大,买不到菜的呼声又多。 店长小陈和几个店员,承接的是比以往多4倍的工作量。 白天做完店里的活,晚上9点半闭店后,他继续拖着液压车,一车一车地给周围18个封控小区送菜。 一辆小车,上千斤菜。 一步一步,汗流浃背。 连着两周工作到深夜,最晚的一次送到凌晨3:30。 有员工不理解,眼下做好店里的工作就很艰难了,为什么还要加班加点地给社区配送。 小陈说: “我们不是不累、不是不辛苦,但大家坚持在这里是为了什么? 别的不说,周边居民都认识你,见到你都给你打招呼,现在需要东西你能不给他送吗?” 一番话,让同事都齐了心。 中国人最见不得同胞受苦。 他们做这些不为责任,只为同根。 多多买菜的一名配送小哥小孙,因翻了一番的工作量,已经十几天没回家了。 最多的一天,他自己开着车往返四趟,一共送了4000单。 他配送的站点大多是封闭小区,妻子担心他每天在外面送菜不安全,多次劝他请假回家休息。 这是非常时期,没必要在这时候还要往外跑。 他偏不。 “要在这个关键时候顶上去,每一单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生计,必须保证物资的供应。” 图源@《劳动报》 总以为人心冷漠,但他们在不断证明: 中国人都有一种朴素的坚持,叫手足情深,患难与共。 他们的车上载满了希望。 为素未谋面的人们,送去了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他们做的事,算不上惊天动地。 但就像《平凡的世界》里面写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 04 有人说,他们这一行,不就是得趁这个时候多赚点钱么,有什么好夸的。 这话未免有些诛心。 是,因为封控,外卖量猛增,很多人为了小哥能接单,会多加点配送费。 原本几块钱一单,现在高的能给到几十。 可他们,真乐意如此吗? 一名外卖小哥 @李小六,连续接到了三个“过江单”。 需要坐轮渡,从浦西去浦东。 这是他做骑手至今,单价最高的单子,但他却接得心里很不是滋味。 记者采访他时,他说着说着,一度哽咽: “宁愿单子少一点,也希望所有人的生活能回归正常。” 早前还有一位深圳的外卖小哥,给官方留言。 “现在这个形势真是外卖员的春天,无接触配送统一存放无需上楼,对我们这个行业是极大的方便。 但我不喜欢这样,我不希望我们的方便是建立在所有人的痛苦之上。 我怀念以前爬7楼给顾客送餐的样子,我怀念看到商家忙得不可开交的情景,我希望疫情快快结束,哪怕让我爬9楼我也毫无怨言。 我希望亲手把美味交到顾客手里,我希望一切恢复正常。” 不要把冲锋陷阵的人,想得那么坏。 离开家人,身赴疫情一线,一天几百单,这件事没那么好做的。 换作是你我,给再多的钱,可能都不敢、不愿去做。 就像这位外卖小哥,整辆车都被居民购买的物资包围,已经看不到车身。 他想骑走,却发现动都动不了,只好求助同事“帮我推一把”。 同事憋着一股气使劲推:“我的乖,走!走!” 车子只稍稍动了一下。 他们跑歪了头盔,手上勒出了深红的印子,磨破了脚。 吃不上饭,很多人已经一月多没睡过安稳觉。 这样的苦,赚再多的钱,都是应得的。 05 挺身而出,是普通人最不普通的时刻。 很多原本和配送小哥完全不相关的人,都跨界参与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 不计利润供应蔬菜的农场。 连续十几天奔波在路上、睡在车里的货车司机。 主动上一线的社区志愿者。 从天南地北乘包机支援的生鲜平台员工…… 一个个普通人,打通了上海的毛细血管,让这座城市的心脏得以持续跳动。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家中介公司的3700名员工。 在上海全城封控的情况下,这3700人,自发组建社区公益群,成为了志愿者。 不止送菜。 他们在各个小区报名成为大白,维持核酸秩序。 夜以继日地帮助小区里不会网上抢菜的老人跑腿、代购。 给患有基础病的人买药,给孩子买文具。 将需要去血透的病人及时送达医院,给来上海治疗癌症的人群派发生存物资。 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奔赴哪里。 不收红包,不赚差价。 还有越来越多的小哥们,来到了上海,当起了“城市摆渡人”。 过去一周,饿了么已陆续增加近1500名骑手到岗。 菜鸟派了500名快递员。 大润发从江苏、浙江、安徽三地选派了600名员工。 …… 不动声色地承担,当属骑士的勇敢。 这群人,正在用脚步串联起一座城。 很多人被感动,把小哥们叫做“沪上顶级天团”、“外卖侠”。 这当然很好,很暖心。 但我不希望,只在需要他们的时候,把他们捧上一个高度。 待到疫情消散,又恶意打电话投诉那个配送延误的订单,给出一个敌意的差评。 别忘了,他们也是被时间绑架的人,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订单超时。 在你等待商品送达的那段时间里,他们,或许正在忙于躲过一场车祸,庆幸躲过一场车祸。 06 曹学佺说,仗义每多屠狗辈。 这群平时不起眼的人,在最危急的时候,释放出最大的善意。 可回想起来,他们总是面目模糊。 我们从他们的手里接过快递包裹的时候,从不曾抬头看过他们的正脸。 在他们对我们说“祝您用餐愉快”的时候,也不曾有多余的对话。 我们好像只记得他们工作服的颜色、头盔上的LOGO。 在他们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前,鲜少有人去体谅他们的不易和辛酸。 那么这一次,对他们多一点了解,多一些理解吧。 一句“谢谢”,一句“下雨天请注意安全”,一个善意的好评。 都不过分。 社会的进步,缺不了速度,更缺不了温度。 这个春天,上海大部分人的日子都不好过。 但我相信。 一座靠老百姓互助逐渐运转起来的城市,是不可能输的。 曙光一定会按时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