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女读后感摘抄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励志网阅读:1388

怨女读后感摘抄

《怨女》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怨女》精选点评:

●张爱玲后期的小说明显不如早期写得好,《相见欢》、《同学少年都不贱》、《浪花浮蕊》等情节琐碎,人物叙述零乱。事实上另一本《小团圆》也是以上风格。但《金锁记》改编的《怨女》很惊艳。前者是一出二小时的电影,故事集中,只选最代表的性格去表演;后者是电视剧,慢慢道来一个人的百态。《小艾》仿佛《秧歌》,真爱是有的,但拥有真爱的人不得好死。两部小说连背景都是一样——解放前到解放后。从张爱玲后期的小说看,她对GCD并无好感。

●《小艾》和《怨女》都是底层人想要摆脱现状,事后才发现更糟糕。《同学少年都不贱》是真非常贴切时下现实了。那些掷地有声的句子与色彩的对比描写让人看了狂喜。

●装帧设计很烂

●封面太好看了!

●有一本总提张恨水,此本总提毛姆。左传和蛋黄酱都写,张女士并不炫技,喜欢就是喜欢,总是要多提几次。

●这部后期作品集很老辣,钝刀子一样。也能体会很多张爱玲粉丝不喜这部的原因。她放弃了年轻时喜欢的红绿参差的“传奇”笔法,屏退浮华,更加偏向于西方现实主义甚至于极简主义,读着竟让我想到卡佛、安·比蒂,以及那个时代流行的《纽约客》杂志故事等等(也许当时她有意识也想以短篇打进欧美文坛?)。唯有张爱玲“苍凉”的内核是不变的。

●她几十年的心态变化倒是挺值得品味的…

●小艾是苦的,五四遗事是惯常的可笑意味,色戒非常惊心动魄,怨女是金锁记的补充说明。浮花浪蕊可以想象当时她出去的历程。同学少年都不贱,在大学时应该是看过,现在再读,根本不信自己看过,简直触目。

《怨女》读后感(一):《那些“花儿”》

《怨女》这本书是我第一部完整看完的张爱玲的书,这本书从女性视角入手,描写了各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女人不同的人生故事与结局。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小艾》,小艾可以说是书里生活与命运最惨的女人了,从小就在家当奴婢,因老爷的一时兴起而怀孕,本来就被压迫打骂的她更是遭到了不公的待遇,最后被打到流产并落下病根。好不容易逃离了那家人,本来以为获得爱情的她却一直无法怀孕,最后落下的病根也越来越严重……

第二个是《怨女》,其实银娣真的很可惜,有姣好的容颜,聪明的头脑,可惜遇人不淑,嫁给了一个病秧子,过了一辈子焦灼不安的生活。

第三是《色戒》,说起色戒,或许都会想起那部电影。李安用他惯用的细腻手法扩大了张爱玲《色戒》的内涵。王传芝是悲惨的,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被当做牺牲品献祭给汉奸易先生,但王佳芝却对他产生了爱情,最后选择牺牲自己。

在那个女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没有那么多人可以自由恋爱、自由婚姻。那些不同阶层的人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都如同逐水飘零的花朵,任人弃之用之。

这也提醒我们出生在一个自由的时代,我们更应倍加珍惜。

我们不再是逐水飘零的落花,我们是拥有颜色和方向的鲜花。

我们不再是物品,我们是自己。

我们先是自己,然后才是一个女人。

《怨女》读后感(二):新旧转型中的女性形象

这本书购于济南中山书院,书院本是一个旧书市场,但也有一些压货的新书,当时由于临近毕业不能去图书馆借书,所以就买了一本打发时间。

济南 中山书院

去的那天前天晚上下了大雨,所以很多书摊都没出摊,只有少数几个书摊在做生意。

济南 中山书院 内部

在中国现代作家里,张爱玲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她的文笔读起来有种“红味”,有种新式、旧式的杂糅之感,

《怨女》读后感(三):“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還未全部讀完(其實,就算全部讀完,又能説明什麽)。只是讀完《相見歡》后,依舊像往常一樣,對這個故事内容一臉茫然,於是去簡書上看到一些評論,才明瞭了些。

簡單來説,《相見歡》主要講述的就是兩個相逢的女人再次見面時聊的家常和往事,對於旁觀者(苑梅和紹甫)來説,實在不明白究竟爲何能談得那麽久那麽投入。這樣讀著,仿佛覺得,像是在浪費時間,無聊透頂。

但讀過張愛玲的其他道友就有不同的見解和感受。

她描繪的生活,我見識過,但很遺憾,我沒有特別向往,只是有種親切的熟悉。年輕一代的和上一代一個屋簷下的生活,也許是天然的代溝,長輩們的談話,總叫靜靜坐在身邊的我沒有任何興趣去傾聽(更別談加入),只是覺得往事既然都已經過去,又何必再提。其實從某種角度,這可能恰恰説明,我不瞭解他們,即使和他們生活了十幾年幾十年,有些從他們口中提出的人,我連聼沒聽過,更別説那些瑣碎到不能再瑣碎的往事。

天縂會突然下起大雨,像我,也會莫名臉上挂上情緒。《怨女》裏,我看到一個年輕充滿活力的大辮子女孩一轉眼成了別人的妻子,又沒多久,成了孩子的母親,最後成爲了一個滿身怨氣的婆婆;《色,戒》裏,我看到一個名叫佳芝的女人和一個已婚男人有不清不楚的關係,華麗中隱藏著危險;《相見歡》中,我見到兩個少婦重逢后臉上的喜悅以及彼此心知肚明的無奈,作爲子女甚至丈夫縱使不懂得其中的樂趣,但只要她們感到快樂就好,“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那位道友説得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平淡是真,雖然現在我可能年輕尚不真正懂得,但我該尊重長輩們的選擇和生活。

老伯說,人太清醒就會有太多的痛苦,可是我曾試過逃避,結果只是讓自己更加痛苦。究竟下一秒會發生什麽,我無從得知,但倘若真的能預知未來,或許也不是我期望的生活。記得從哪裏看過一句話,原句我已記不清,但大概意思就是,不在意生活的意義,只是全身心去體驗生活。像張愛玲一樣,只是純粹記述生活,而不過多去評價,其實想想也有它的道理,花太多精力站在旁觀者角度去評價,留給自己的時間的還剩幾多呢?

《怨女》读后感(四):银娣

刚看完张爱玲的《怨女》。

银娣长得漂亮,家里穷,嫁给了有钱人的残疾二儿子做了姨太太。年轻姑娘哪个不是对顺眼的异性有多好感,她在丈夫残疾的对比之下,喜欢上了老三。我原本以为她和老三私奔或者偷情已经是她最戏剧最称得上圆满的结局,然而祖奶奶不愧是你祖奶奶。她和老三调情,老三让她唱歌给他听,她说不,但事后,她却偷偷跑到门口小声唱歌,老三听到了,顺口对着下人说道,吃着白面馒头还卖唱,真害臊...(银娣没听见)。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还是狭隘了,在银娣的救赎之路上,我总是设想着是一个男人带她脱离苦海,殊不知,等着男人来救的人,才是最无药可救的人。

银娣生了个孩子,后面又和老三见面了,孤男寡女,香烟灯火。银娣家穷,在姚家并不讨喜,丈夫无能残疾,她不能说什么,不能做什么,她是被压抑生长的野兽。她见了老三,仿佛看见饿狼看见了肉,她想扑上去,但是她却记得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道德笼子,她推开他了,夜里她回到家中,坐到半夜,准备上吊,结果被丈夫救了下来。

没多久丈夫死了,婆婆死了,开始分家了,她知道分家不公,但她依旧说出自己的困处,指责不公,即便最后于事无补。

老三桃花柳鲜巷一屁股债,已经向银娣结果一次钱,这次又来找银娣,再怎么看他也开不了借钱的口。他俩默默坐着,偶尔开口,日落西山,没人点灯,银娣站起来点灯,老三开始诉说情愫,开始他奶奶的手脚不老实了,把银娣扑在床上,银娣刚开始沦陷了(这点看的我都气死了,生怕银娣把握不住),结果银娣突然清醒,一把子推开这个死王八蛋。好巧不巧这个时候来人了,来找三爷的,原来是催债的。催债的人要带三爷走,银娣不同意,银娣也不给钱,老三或许想着银娣会照着旧情接济他,没想到银娣就是刚!啪给他一大嘴巴子!(看得我爽极了),老三气呼呼走了。

再之后,不是什么爽文,而是那吃人的时代,磨人的琐碎,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只靠着自己的原始的机灵,细数着自己兜里的一毛一毛钱,她开始融入之前她最讨厌的人、事、物当中,她不再是年轻时漂亮,聪明,敢爱敢恨的女子,最后吸食着大烟幻见着年轻的模样,最终被淹入苦海...

太多事情不由人的自由意志决定,倘若她受过教育,倘若她没有出生在动荡的年代,可能她值得更好的结局。

《怨女》读后感(五):2021.11 随写

惊人的文字,儿女情长琐碎繁杂的故事犹如涓涓细流一样娓娓道来,我渐渐融入到那个古早热闹喧哗的大上海氛围中。于是,就在想,噢那就是大上海的前世啊,那就是那些男男女女发生爱恨纠葛的地方。只要一开始读,就忍不住停不住不再去读,张爱玲的文字有毒,从一篇小说的打头第一个字就会把你的魂勾走,直到读完小说最后一个字,才会舍得长长地舒一口气,忍不住感叹:“噢,这就是那个人的一生了。”回味起来会觉得难免有些荒唐,仔细想却又觉得一切都合情合理,最奇异的是近冬夜晚的少许时光,你就能看完一段与你毫无关联的完整的人生,并且为之唏嘘不已。

那时上海的男人有很多姨太太,他们往往受父母之约娶了一个贤惠端庄,出身尊贵,自己却不甚待见的女人作为正室夫人,完成任务地传宗接代,日子过得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他们偷偷在外面沾花惹草,到了一定时间,便光明正大地娶回姨太太,从此斡旋在众多女人之间。那时的上海女人仿佛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太相似的命运,从作为一个女孩儿出生,被认为是“赔钱货”,不仅让怀有期待的人大为遗憾,遭到父亲的轻视,让母亲更加“失势”。于是她们在这种情形下开始长大,学会洗衣做饭做针线,等着十几岁时有人来提亲,亲属们“货比三家”后将她嫁过去。她战战兢兢地跨过这个对她来说完全陌生却是她此生唯一真正的家的家门,羞答答地打量那个称为“丈夫”的陌生男人,小心翼翼地服侍公婆,抗起照顾好全家的重责。等她垂暮年老时,也如自己婆婆一样紧抓着儿子不放,因为这是她生命中唯一一个真正属于她的男性啊。她也对儿媳尖酸刻薄,也许有时她自己也会想:“其实我本可不必这样为难她的啊。”可一转念又想,“可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呢?天下哪里会有婆婆真的会把儿媳当成亲女儿对待。”这样想着,于是她就很容易想起她的苦,她的恨,她这一生都白过了!可她又是那么过快地想到她的儿子,噢,儿子!她那么灵敏快速地从他出生、进学堂、长高、挨父亲的打,成亲每一帧画面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她的心立刻就变得无比柔软了,她就想,她这一生是完全心甘情愿的,为了生下这个唯一属于她的男性,就算一路踩着刀尖般的生活,她也心甘情愿再重复千遍万遍!于是她觉得自己对待儿媳都很有了理由:这些苦那只好让你接着受下去了!

从出身高贵到出生贫苦的女性无不深深地期望着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出生在好人家的女孩是那么渴望走进一个与自己家门庭相当的新家庭,从而摆脱父亲的姨太太们,摆脱自己作为女孩作为一个庶女的灰暗生活,摆脱母亲成年累月的抱怨,她曾经天真地认为到了一个新家庭自己作为女性的价值便可以得以体现,但最终却发现不过是一个火坑跳入了另一个火坑,而这种状况只有在她有幸成为婆婆时才能挣脱。

而出生卑贱的女孩更是把婚姻当成了漫长人生中唯一一根救命稻草。她们从小就不是很长辈兄嫂待见,在大户人家做佣女,甚至还有被老爷少爷猥亵的风险。她们是最没有社会地位最没有发言权的,她们不被准许也被视为不配与大户人家的公子产生爱情,一经各路老妈子太太们发现,后果都是不堪设想。哪怕容貌姣好,才华出众。即便张爱玲的描述那么风轻轻云淡淡,充当一个很好很耐心的讲故事者将所有细枝末节都掰碎讲给你听,但你还是很容易为这类姑娘的命运心惊肉跳,尽管她们的生活并无大风大浪值得惊心动魄。婚姻是她们此生唯一的赌注,旁人总在暗中推波助澜,而她们自己也在最年轻美好的时光里暗暗期待着并自我许诺:“一定要去好好赌一赌!”作为读者,揪心再翻几页就到底会撞上怎样一个男人?你就在想,凭借她的阶层与家族社会地位以及前面长长的故事里已经铺垫了那么多的悲剧意味,即将冒出的那个男人一定让人很失望吧?接下来的故事或许会让人更心痛。可你还是那么想那么想就在这几页的时光里跟她一起去赌一赌,拼上全部精力去赌一赌......

在这个喜欢在密友圈里讨论“什么是爱情”的年纪,认为“恋商”也尤为重要,却总会有人禁不住感概:“可找谁去多试试呢?根本没有真正喜欢的人啊!”于是一些人开始琢磨:‘真爱’这个词确定不是虚构吗?男女之间真的会发生一种叫‘爱情’的东西?那天忽然看到对这个问题抛来的一句调侃:“你张爱玲读多了吧!”也的确,张爱玲先生自己的感情就不太乐观,也许也因为此原因让她的作品更多了一些消极和悲观的成分。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自古就存在,是不是已经被无数人探讨过?这种感情也许真的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太难把握住,要靠很多好运气和好机缘。所以我读《小艾》读出了一种钻石般可贵的惊喜,啊!她竟在死水一般无力改变却充满苦痛的命运里,撞上了一个那么朴素平常却又正因此而显得格外难能可贵的好姻缘,虽然今后的命运也一直那么波波折折,但我认为这已经是没有硝烟却无时无刻在战斗的命运中给予的最珍贵的礼物。不知怎的,我读张爱玲的文字,越读越偏爱“命运”这个词。幸福,在平淡流光中,在痛苦的坑洼里,才最好看。

“那时上海睡得早。”短短几个字就牢牢抓住你的眼球,命令你“读下去,读下去!”那时繁华的大上海世界瞩目的大上海才刚刚开始通上电灯,汽车刚刚在街上跑,太太们总是纷纷托人在香港买来奢侈品。那时广阔的花花绿绿的世界刚初现魅力,但不禁感概,它留给女性的空间和选择永远是那么狭窄。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