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文/周松亭 皮亚杰强调顺应生物自身的脑力发展水平,鼓励顺势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启蒙,他相信孩子在脑部神经系统发展日益成熟的同时,孩子能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发现那些“普遍的真理”.莱布尼茨和牛顿都是微积分的创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数第二个发现者都被忽略掉了。关于造纸,各个大陆在过去彼此割裂的时代都发明了纸,但是很快教科书下了比较的结论,中国的造纸水平最高。我们一般只认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经济的。所以即使现在的教育者在谈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是在堆积素材,让普遍的真理看起来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兴高采烈的去发现马甲。不可知论者恐怕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支持者。维果斯基作为苏联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发展的高度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先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先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谈的上发展。也就是说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有可能发现望远镜是近视镜片的叠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几何方面的知识,也未必能发现勾股定理。最后,我想问,撇开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运的发现者”来进行探索和发展。大多数的教育乃是功利性质的,强调实用性,我们从灌输到引导已经是进步,但最终也绝对无法容忍孩子再造一个世界。我相信皮亚杰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高度可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归。但是用我妈的话来说,徒弟都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维果斯基的观点更加贴合实际。其中基础性的概念,我们会最终把基础性概念简化成信息的雪片来保存,忘记曾经是怎样收集到他们的,所以会惊讶小孩子为什么这么愚蠢……我们已经忘记了过去我们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际之间,常常经历过一些同样的事儿,但是在一轮一轮的蜕变之后,留下的只有几个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几个经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撑起我们整个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实践去内化一些感受, 为什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总是很多隔阂,也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曾经的自己,而很多年轻人又去张扬的姿态去招呼未来的自己。所以断言未来和否定过去都成了一场无休无止的纷争。关于一个记忆的多维度的理解会出现在生命中的各个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鸣。可以称之为3d记忆。又比如成年之后再去读这类研究儿童的文章,会发现很多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差不多在15、16岁就已经定型,在这之后只是不断的客观化的过程,从围绕自我,到逐渐接纳客观世界的多维度的发展规律,所以说我们始终都在成长,都在更加贴近现实。智力最初的发展只是单向的维度,比如从高度来比较,之后发展到面积的比较,再发展到体积的比较。成年时候,我们需要做的还是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全面的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看起来更像是情商的发展,实事上仍可以理解为智力的进步。很多人成年之后严肃性阅读量会骤减,这并不是坏事,教科书可以丢弃,投身生活的大舞台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因为现实生活可以使人认识到更多的维度。实事上,书本和知识的更替,需要自我的供给了,也就是自我选择。如果不选择,就越会发现它们教条的很,死板的很。所以你会错怪书本充斥着不灵活和假象。还有很多很多的书躺在哪里,只不过无人问津。我欣赏维果斯基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说对于陌生的领域,我们仍会沿用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从感性到理性,而不尽是像皮亚杰所说的,完全内生化的思考。尽管我们更多的通过语言这种工具区构建知识的内涵,但是本质上,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具象化的内容、丰富的例子来作为入门。 图片还是书上的图片,只是换了个展示位置。既然那样还不如直接看书上的。我觉得既然准备了ppt就改多一点补充性的内容,尤其在图片上。(www.wolizhi.com)可能我这个落后地区来的人已经习惯了吧。看其他同学的博文,每个人都在认真自己的认真,感受自己的感受,要评论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真实。每个人写出自己的切实感受,给我印象深的是周俊艳同学,她的感想我觉得太细致了,学习就该有她那样的态度才好。我得向她学习···实验课呢,是提交以及对视频的再剪辑。那天有点匆忙,因为出了点小状况,因为我忘记把素材带过去,又回宿舍取了一回,但是还是有一些东西不能用了,只能用学校机子上的一点东西,很遗憾,成品不咋样。也怪我们之前没把作品发布,我当初想的是让姐妹们一起再商量商量在发布,但结果····唉···· 弟子规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