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

分类:读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1341

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一)

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

“那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糟的时代;那是充满智慧的日子,又是充满愚昧的日子;那是信念坚定的时期,又是满怀疑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又是黑暗的季节;那是遍布着希望的春天,又是让人绝望的冬天。人们拥着眼前的一切,却又一无所有;人们全都在直奔天堂,又都在直下地狱……说这时代好也罢,坏也罢,都只能用最极端的对比字眼来评价它。”

这是一个在炮轰巴士底狱的大革命时代发生的充满曲折和情感磨难的故事,是一个从爱的角度来看十分感人、从理的角度来看又似乎十分离奇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和主人公们命运的发展无需在此赘述。

“红旗卷起农奴戟”,这是书中除了情节之外留给人们的第一个强烈印象。正是贵族王族阶层的横征暴敛、草菅人命,才有了那一场天翻地复的伟大革命,成千上万饥寒交迫的人们在“自由、平等、博爱,否则宁可死”的红旗号召下,拿起了武器——从枪枝到木棒、刀子、斧头、长矛,甚至古块,终于推翻了罪恶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一个劳动阶级发号施令、扬眉吐气的共和国。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从书中人们可以非常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暴烈”——在成千上万的人民翻身作主的同时,一批批敌对分子被送上了复仇的断头台。与之同时,正如书中那位编织妇女——德发奇妻子所说——为了“斩草除根”,他们无辜的家人也遭受了灭门之灾。我想,这种令人寒心的现象决不是作者对革命的肆意歪曲。从中国近代史的湖南打倒一切土豪劣绅的农民运动,到全中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任何一场革命,都会有大量这种事情发生,都会有同样的悲剧出现……

在这场大革命中同样死于革命断头台的罗兰夫人在临刑前发出过“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何等痛彻!正如书中最后所写:“我看见巴萨、克莱尔、德发奇、复仇女神、那个陪审员以及法官等等一连串的新压迫者在往日压迫者的毁灭上产生了。”革命的狂风暴雨中,总有所谓“沉渣泛起”,他们呼风唤雨,作恶多端,极力想把革命变成一种疯狂的报复,变成一种血腥的兽行。所以,每一场伟大的革命,人们总可以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可以写出许多它的丰功伟绩,同样可以写出许多被革命风暴摧残的个人悲剧,写出许多革命时期近乎疯狂的残暴事例。狄更斯就是从后者来看待和描述那场发生在17世纪法国大地的大革命。所以书中的革命者几乎都成了变态狂、虐待狂,没有自己思想的应声虫和莽夫。

大学期间曾经借过一本英汉对照的《双城记》简写本,那时只是匆匆一览,似乎没有多少印象。今日利用闲暇重读这部名着,深深感受到作者文字功力是何等深厚细腻。读完不禁提笔胡乱写了这些,算是一篇小小的读后感吧!

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二)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着作。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可见,《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即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

在狄更斯笔下,整个革命被描写成一场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罪恶的贵族阶级,也盲目地杀害无辜的人们。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挞的对象。另一类是得伐石夫妇等革命群众。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农家,对封建贵族怀着深仇大恨,(www.wolizhi.com)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惨遭遇,革命爆发前后很赞赏她坚强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但当革命进一步深入时,就笔锋一转,把她贬斥为一个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尤其是当她到医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时,更被表现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后,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明确地表示了否定的态度。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包括梅尼特父女、代尔纳、劳雷和卡尔登等。梅尼特医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对侯爵兄弟怀有深仇大恨,但是为了女儿的爱,可以摒弃宿仇旧恨;代尔纳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彻大悟,谴责自己家族的罪恶,抛弃爵位和财产,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对互相辉映的人物,一个是贵族暴政的受害者,宽容为怀;一个是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主张仁爱。他们中间,更有作为女儿和妻子的路茜。在爱的纽带的维系下,他们组成一个互相谅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这显然是作者设想的一条与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实际的。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是一部旷世之作。

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三)

这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顾名思义,他记叙了两个城市间的故事。整个故事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记叙了露茜以及她所爱的人们的悲惨命运。

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时期,正是英国和法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国王和王后相信什么都不会改变。”作者的这句话让人发笑,觉得太天真太荒谬,而事实的确如此。在这两个国家的首都巴黎和伦敦,人们痛恨国王和一切贵族,而巴黎情况更为严重。贵族们依其权势将他们的仇人送进活坟墓——北塔监狱。主人公露茜的父亲马内特医生,他仅仅因为知道了一个秘密。这部小说是围绕露茜和她所爱的人们在巴黎和伦敦两座城市间徘徊并断送生命。巴黎人民在暴怒之下将国王王后和贵族们打入死牢——北塔监狱。用新型机器——断头台将他们处死以解其恨。露茜的丈夫——查尔斯·埃弗蒙因为是贵族后裔而被打入死牢。可他并没有伤害过穷人,他是无辜的。律师西得尼·卡登与埃弗蒙酷似。他为了露茜和其余她所爱的人们依然代替埃弗蒙登上断头台,并在最后希冀法国的明天会变得美好。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露茜。但我认为露茜的作用不大。她出现的次数不很多,也只说过几句话。主要人物是她所爱的人们。他的父亲马内特医生是法国沙皇统治时期苦难人民的代表;她的丈夫埃弗蒙原来是个贵族,而他从小受母亲的教育,爱护穷人,帮助穷人。从小寄居英国,用自己的努力干下一番事业。他代表了善良的贵族,他的朋友律师卡登为了拯救朋友付出生命的代价,被暴怒的人民送上断头台。他和埃弗蒙都是无辜的,是长期被压迫的巴黎人民害死了他,准确的说是压迫人民的凶恶残暴的贵族们害死了他,他只是个替代品。他正代表了法国黑暗统治下正义无畏的人民。

这部小说用露茜和她所爱的人们揭露了法国的黑暗统治。而作者所在的英国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在小说结尾,卡登希望法国明天会变得美好。作者只不过是借卡登之口说了自己的心里话。英国的美好明天正是他的希冀!

狄更斯名言 弟子规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

随机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