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狗秋千架读后感

分类:读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312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一)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

今年十月,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前,莫言其实已经在中国大陆上掀起了阵阵波澜。借着学校举办“读书月”活动的东风,在舆论对莫言的赞美的推波助澜下,我踏上了探索莫言文学的道路。过程中,我“结识”了《红高粱》《白狗秋千架》《生死疲劳》。莫言写了很多书,这只是冰山一角!

莫言的《白狗秋千架》里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主人公悲凄的一生的故事并不是让我最感触的。90后的我,爱情可能是情感催化剂,能有心灵的碰撞,产生共鸣!而由《白狗秋千架》改编成的《暖》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我的情感催化剂让我颇有感触!或许是《暖》被编排成了电影,成了更能吸引读者或观众眼睛的“功利武器”;或者是现代人的科技发展使人们魅惑于荧屏,远离了“书香”;也许人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可能我是属于这一类!

两本书类似的当然是作者莫言的主要背景——在中国成立早期时代,人民过着清贫生活,主人公——暖一生悲凄,却也算幸福。在作者笔下暖因与青梅竹马的井河一起荡秋千而摔断了腿,曾经承诺过她要接她到省城演戏的“小武生”,在她等待的眼睛中消逝;曾经承诺过她考上大学就会接她到县城的井河,在她看他写的信,他买的鞋时如眼泪滴落般淹没池塘。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她嫁给了哑巴,一个淳朴很傻气整天赶着鸭子的内心血性的男人。或许这是悲剧,如果理解爱是平凡的,真诚的,这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十年后,井河结了婚,是一个可爱女儿的父亲,决定回家看看,

看那物是人非的黑瓦白墙错落布置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子。偶遇了一瘸一拐的农村妇人——暖。他也已有了孩子,五六岁,这使她成了地道的农村妇人。井河心中感叹:这是我想回来看看,却又不敢回来的原因。

也许,是那两个男人辜负了暖,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特别是男人)是身不由己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是会逐渐成熟的,此书在结尾处作者也从另一个角度看了这一个问题,或者是作者赋予井河的自我安慰,可能也是作者本人的由社会所迫所造成的一种纠结情绪,运用巧妙的心理描写结合本身的思想或者社会经验,将暖的结局看作是一种幸福。

结合自身笨拙的认知谈了我对于故事的感受,不管是小说还是被拍在荧屏里的画面,文学是都是它们的基石,没有作者传神的描写与述说,再完美的词语也只是一堆乱石,唯有作者飘洒的笔墨才能建起文学大厦!本书让我觉得惊叹的是作者的语言艺术和心理,动作描写的细致传神,如身临其境般真切!比如在描写暖的每一个细节动作时,都会使读者联想到主人公当时的神情和心理活动;描写哑巴时,更是巧妙的运用侧面描写将哑巴的朴实憨厚展现的淋漓尽致;文章开头是龙头,很多作者或许会用很多文字描写背景,枯燥乏味,没有读下去的欲望,此文作者轻描淡写勾勒出新中国初期农村的风景,很快将读者拉入时空隧道,给人以新奇,焕然一新的感受进入下文。

正是有作者如此的文学功底与思想积淀,才有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二)

电影《暖》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暖》给我的感觉清新,自然,贴近生活。场景与对白犹如静水流深。人物很少,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简单的爱情故事。我喜欢这样的电影。真实,唯美,让人遐想。像《那山那人那狗》、《爱有来生》、《美人草》和《我的父亲母亲》。

读了原着《白狗秋千架》,觉得电影拍的好多了。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 原着里,暖是个半瞎子,嫁给了一个粗暴颇有性情的聋哑人。生了三个双胞胎,一样的聋哑。暖身体丰腴。无论走到哪,都有一条白狗跟随。暖还有个外号,叫“个眼暖”。“我”是因为学校放暑假,离开故乡多年,回来看看。喊暖叫做小姑,很奇怪的称谓,因为暖比“我”小两岁。暖爱上了临时驻扎在村里的年轻英俊的蔡军官。后来部队开拔了,暖也就丢失了这份短暂的爱情。她在等待蔡军官的年岁里,和“我”慢慢的好了。

“我”和暖在荡秋千的时候,绳子断了,暖摔进了刺槐沟,被刺槐戳瞎了右眼。而“我”风风光光的考进了大学,许诺一定会回来娶暖。可是日子一天天远去,暖觉得自己已经配不上“我”了,便自动断了和“我”的通信。我也就没有再坚持这样一份爱情。时隔十年,“我”已经有了未婚妻,而暖已经堕落进了这样的生活。灰蒙蒙的眼神,好似已经对生活丧失了任何兴趣,有的只是行尸走肉。故事的结尾,暖借给孩子们出去做衣裳,出门,在路上等“我”,以白狗为媒介,真的见着了“我”为结尾。

谈话内容除了暖的伤心与绝望,还有我的愧疚与慌乱,这样的谈话自然是没有结果的,作者给予我们的也都是省略号。电影里,“我”的名字叫井河。井河因为处理恩师的事情,回了趟故乡,巧遇了暖。在此之前的十年,他都没有回来过,除去远的缘故,也是因为怕见到暖。这次却意外见到了,还是那样的震撼。暖已经变成了沧桑的农家妇女。只不过暖不是瞎了一只眼,而是瘸了一条腿,走路不方便。她嫁给了哑巴,生了一个乖巧的女儿。正常的孩子,没有聋哑。井河在处理完老师的事情之后,第二天来到暖的家。

天下着雨,青石板路旧旧的,湿湿的。映照的人心情压抑。暖在家里翻小皮鞋,曾经井河送给她的。他们一起吃了顿饭,井河,哑巴,暖,暖的女儿。哑巴对井河总是有所防范,他感觉,他是来抢暖的。他们一路拼酒到醉。下午井河走的时候,哑巴竟然让井河带着她们母女两走,为的只是觉得井河能给她们娘两有更好的生活。哑巴的行为很受人感动。可是电影里的井河已经结婚了,还生了一个儿子。他是不能带走暖的。暖在成为瘸子之后,嫁给了哑巴,她心里爱着井河也不能够离开哑巴的。人生处处充满无奈,更何况爱情这样奢侈的东西更是不易得到。

白狗秋千架的读后感(三)

莫言写了很多小说,我最爱的还是《白狗秋千架》,曾经给了我无数的感动。

小说以讲述了一个叫“暖”的女人的故事,原本拥有令人羡慕的花容月貌,却因为荡秋千摔跤破了相,便不得不接受命运嫁给一个哑巴过着和所以普通农家妇女过的日子,甚至比一般女人更辛苦。故事开头以条白狗为线索,描写了作者在回乡路上的一座桥头看到的景象。将狗以拟人手法描写的细致入微。“它似乎在等人,显出一副喝水并非因为口渴的消闲样子。河水中映出狗脸上那种漠然的表情,水底的游鱼不断从狗脸上穿过。”接着,它等的人出现了,便是作者年少时的好玩伴,也是自己曾经喜欢的女孩子,他叫的小姑——暖。但是她的一身装扮身着牛仔裤的自己那么格格不入。当作者与她问候时她态度却丝毫没有温和可言,使我十分不解,在这里,作者便以倒叙手法讲述了他们的过去,也解开了我的疑惑。

年少的他们,一个会吹笛子,一个会唱歌,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解放军,一起合奏,并被首长表扬。那时情窦初开的暖喜欢上了一同来的年轻英俊的蔡队长,并且对他说过要来招她当兵的话深信不疑。就像作者说的,要是暖没有破相,也不比那些歌星差,但世事弄人,作者叫上暖去荡秋千会出意外,暖永远失去了右眼。后来的故事便自然的发展,作者大学毕业留校教书,暖也没等到她的蔡队长,而是嫁给了邻村的哑巴。其实到这里,故事已经很清晰,作者过着知识分子的“高档生活”,暖过着普通农民的“低档生活”,原本两个要好的儿时玩伴已经不像从前,横亘在他们中间的差距已把他两向反方向拉的千里远。当作者来到暖的家,首先迎接他的是一个满腮黄胡子两只黄眼珠的剽悍男子,便是暖的哑巴丈夫,他与他疯狂的争执着;接着,是三个同样相貌、同样装束的光头小男孩,想接作者给得糖却因惧怕父亲而躲在一旁;最后才是刚刚换了衣服的暖,向哑巴解释了以后哑巴却又像个孩子一般。故事的最后,作者被白狗指引来到高粱地,看到了原本说要去裁布的暖,她说她只想要个会说话的孩子。

看完小说,我回味了很久,其实我们都明白,暖不恨他,不恨他把自己带去荡秋千而失去右眼,她只是不甘命运的安排,她没等到她的蔡队长,也没嫁给作者,而是嫁给了一个哑巴,又当了三个哑巴儿子的妈,她已不再是那个漂亮的女孩子了,而他却是过着城市生活的城市人。我们感叹世界的不公,但是这样的不公却让我们手无缚鸡之力,我们唯有接受,唯有相信事情坏到一定程度便会好起来,因为它坏不下去了。也许我们会对一个女人与其他男人做出不该有的事而愤慨,但在这里却怎么也愤慨不起来,我们无从知道最后作者有没有答应暖的要求,但请允许我的自私,我只希望暖的故事不要那么悲惨,我希望作者给她一个会说话的孩子,那样她就不用面对四个哑巴过一辈子了,也许那样的日子会过得更轻松一点。可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想,如果当时的医学技术再发达一点,像现在一样,那么暖也许不会失去右眼,也许她会有不同的生活,或者蔡队长来带她走了,她当了解放军嫂;或者她也当了歌星,唱着自己的生活;也或者,她嫁给了作者,与他一起过城市人的生活??然而,如果只能是如果,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还给她一只右眼,更无法改变她的生活。唯有的,就是给她最美的祝福!

白鹅读后感 巴东三峡读后感 奥伊达的理想读后感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