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读后感(一) 卡夫卡的小说《饥饿艺术家》写一位以饥饿表演“为其生活目的”的艺术家,如何在世人的冷漠中寂然死去。乍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平实的生活故事,稍加思索,就又觉得是一篇地道的荒诞小说。既真实而又荒诞,荒诞之中有最高的真实,故谓之荒诞的现实主义。 作品中,饥饿艺术家是多么想突破这“四十天”呀。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 显灵在门徒的面前; 又是在第“四十天”!耶稣升入天堂。在第“四十天”饥饿艺术家满心不情愿的打开笼子进入剧场接受观众的欢呼。但卡夫卡在小说里狡猾的说,一过四十天观众的情绪就疲软了,而且据说这条常规各地适用。但问题在于,饥饿表演这种东西显然不同于普通魔术,马戏什么的,时间拖的越久,难度越大,公众也会觉得越神奇。所以卡夫卡在小说里讲的理由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饥饿艺术家》通过艺术家的悲惨命运,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血泪的控诉。同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不同,它以令人怵目惊心的方式,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对人的压迫,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敏锐的感受力与独到的洞察力。 从小说中看到,饥饿艺术家对观众非常真诚,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艺术荣誉感,他酷爱艺术,执着追求,永不满足,从不以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为念,而一心痴迷着艺术创造的辉煌。可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具体表现在如下三点:1 .笼子;即牢笼,是不自由的象征。艺术家的演出和展览,始终是在笼子里,表明艺术家的不自由和人的价值的丧失,他由于成为资产者赚钱的工具而沦为非人。2 .豹子;艺术家死后,幼豹取代了他在笼子里的位置。这表明作者有意将艺术家与动物类比。豹吃得饱饱的,并受到观众欢迎,更加反衬出艺术家的境遇不如动物。3 .饥饿表演。饥饿是人生的大敌,把饥饿表演当做“艺术”去出卖,这是一种极其荒唐而残酷的自虐行为。这种活动,不是艺术家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而是艺术家的自我否定,自我丧失。可见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异化劳动。饥饿艺术家由于“世人骗取了他的工钱”,“找不到适应自己口胃的食物”,而不得不把自由的精神创造,变成了迫不得已的饥饿表演,这反映了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的莫大悲哀。艺术家对饥饿表演“艺术”愈痴迷,付出的愈多,他自己所有的就愈少,最终是自我的完全丧失。饥饿艺术家之沦为非人,以至死亡,正是异化劳动所造致的必然结果。 卡夫卡在叙述饥饿艺术家的人生惨剧时,只是平心静气地娓娓道来,不动一点声色,这构成了他叙事艺术的一种特色。小说的最后,饥饿艺术家开创了饥饿表演的最高纪录,然而,谁也“不知道他的成绩已经有多大”,包括他自己,人们竟然完全忘记了他的存在。他阒无声息地死去后,作者写道:“‘好,归置归置吧! ’”管事说,于是人们把饥饿艺术家连同烂草一起给埋了。”卡夫卡就是用这种叙而不议、超然冷漠的语调来叙述人生的悲剧,使可怕显得平淡,从而给人的感觉更加可怕,让读者在异乎寻常的平静中去品味生存的恐怖,进而思考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二) 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首先,我们每个人既是有着自我意识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价值取向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当社会以“票子,房子,车子”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定信念,宁可饿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不是也沦落到马戏团与兽类为伍吗?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像饥饿艺术家的观众一样表面上对“高洁”顶礼膜拜,而内心里谁会真正视“名利如浮云”呢?谁会去学宁可饿死也“不食周黍”的伯夷叔齐呢?作为追求高雅艺术有坚定信念的饥饿艺术家既“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也无人相信他的艺术,又不愿与现实和解,这样的人怎能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呢? 其次,饥饿艺术家和黑豹分别象征高雅与庸俗。高雅的艺术家冷冷清清,饥饿而死;庸俗的黑豹却观者如堵,它享受着美食,生机勃勃。这就是现实。古人说:阳春白雪,和者寡。高雅的艺术是不为大众所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不属于生活,它就是艺术本身。不然古时的俞伯牙为什么会因为其知音钟子期之死而终身不复抚琴呢?饥饿艺术家向大众表演艺术并企求观众认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本身就有失高雅;既然没有知音何必要屈身马戏团混同于庸俗呢?迂腐的艺术家即使不学俞伯牙,也可以学学当今的易中天啊,“学术的观点,大众的口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不是一样能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么?不知变通的艺术家根本不知道现实是失节是小,饿死是大啊!只要活着,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何愁“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呢? 再次,饥饿艺术家追求纯精神而不食不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某种意义上有把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倾向,这只能为极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所效法而难能为大众所接受。人在生活中需要有某种精神支撑,诚如卡夫卡所说:“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的。”但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也同样不能生存。饥饿艺术家临死仍然坚守其信念,但眼睛里流露的不再是骄傲说明,他已预言未来物质会战胜精神。令人困惑的是,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过度的物质占有又会使人堕落,使人迷失自我;人们虽然崇尚高贵的精神,但无法放弃宝贵的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精神和物资的天平上,我们需要精神的追求,信念的支撑,但不能否定物资;对于物资我们只能说: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三) 那最后一句肯定是艺术家绝望了,不再试图让人相信他艺术的真实性和纯粹性,然后觉得用这个谎言的方式讽刺了周围的人。 “让他们就这么觉得吧,让他们明白我艺术的真实反而是对艺术的玷污。”卡夫卡就是这么想的。 所以他说:“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若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 卡夫卡这个故事被很多人误解了,这些人认为好像这个故事只是艺术家的自白。 但我认为这件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点任何人物之间。卡夫卡揭露了一种更广泛的人间关系。就像杨德昌的电影《独立时代》,里面的女主角自然的和蔼可亲。却被别人当作伪装,虚假,背后有阴谋。 所以呢,何必呢?(www.wolizhi.com) 花那么多时间(饥饿艺术家花了一生的时间),去博得别人的赞许,赏识,艺术,或者说是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就是做了让自己喜欢的吗? 做人也是,做任何事都是这样,自己满足就好了。 成功学读后感 幻想世界大逃亡读后感 白雀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