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忘掉祖国读后感

分类:读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1326

我不能忘掉祖国读后感(一)

我不能忘掉祖国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我不能忘掉祖国》的文章,读了以后,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

本文讲述了一位美国学生说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耐心的听完后站了起来,说:”不错,历史的确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

瞧!这一句句令人感动的话语,多么有力量啊!是啊,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就像宋庆龄所说的,中国不可能永远沉睡下去,东亚睡虎的吼声一定会震惊全世界。

你还记得被侵略者烧毁的圆明园吗?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在我们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一定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你还记得狼牙山五壮士那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吗?他们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一定向宋庆龄学习,向一切为祖国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学习,我们虽然做不出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可以为祖国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我们要从小树立一个爱国的思想,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自信自强,无私无畏。只有这样,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不能忘掉祖国读后感(二)

“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多么入人心扉的话语,这句话是身在异国他乡,远离妈妈的怀抱的孩子所出。

《我不能忘掉祖国》是身在异国他乡的宋庆龄不忘祖国的故事。年仅十五岁的宋庆龄在国外的女子大学就读,她也在此立下了要为贫困的祖国人民做事的诺言。当她听到有人说,中国已被历史淘汰了。但她说,中国将有一天会震动全世界!

宋庆龄的这句话不仅表明了她的爱国心声,也表现了她对中国抱有巨大的希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都不忘祖国,即使是在沉睡中的中国!

我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件事:有对夫妇到外国游玩,到吃饭时间,导游带他们去了一家高档餐厅。刚进大门,一位服务生就问他们是哪国人,导游说我们英国人。服务生便把他们带到了豪华的套间。那对夫妇疑惑不解,问:“为什么说我们是英国人?我们明明是中国人!中国人!”“别大声嚷嚷!”导游打断了他们的话“他们只叫别的国家在豪华套间用餐,中国人只准在地下室用餐!”那对夫妇听了,极其气愤,大声喊着:“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只见那位服务生收起了恭敬的态度,傲慢地说:“到地下室吃饭!”“怎么了,我们中国有悠久历史,广阔土地,勤劳人民,富饶物产,有无数革命战士为了中国的繁荣在奋斗!我们中国是个伟大的祖国,我们要和其他国家平起平坐!”

是的,那位夫妇在豪华套间吃了饭,他们不仅是以理服人,更是有颗爱国之心!他们维护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世界上的尊严,他们和宋庆龄一样,一个是在中国贫困下保护祖国尊严,一个是在中国富有下保护祖国的尊严。这爱国之心理应人人皆有。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多么入人心扉的话语,这是中国人不变的心声,不变的话语,不变的情怀,不变的……

我闭眼沉思,思绪万千……

我不能忘掉祖国读后感(三)

祖国,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啊!多少诗歌、文章把他赞颂,多少画作把他描绘!每个时代都会出现许多爱国之士,都会谱写出一曲不朽的乐章。

《我不能忘掉祖国》这篇文章写的是在宋庆龄15岁时,到美国留学的故事。有一次,她的班里面要讨论讨论有关历史性方面的问题。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轻蔑而又傲慢地认为中国是一个被历史淘汰的国家,人类的希望应该在欧洲、美洲等地方。然而这时宋庆龄却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当即反驳了那美国学生:中国就像一头沉睡的狮子,总有一天它的吼声必将会震动全世界……她有力的语言震撼了全班同学。以理服人,被同学们交口称赞。

现在的中国不正是这样的富强吗?中国由过去的贫穷落后发展为现在的繁荣富强,中国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改变,每天都是一个新气象!你们看,农村现在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大部分的家庭都有别墅、汽车,泥泞的、布满荆棘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木制板桥变成了坚固的钢铁大桥。父辈们结婚时的大件是缝纫机、收音机,而现在则变成了房子、汽车、别墅,唯一不变的只有那青山绿水。由此可见,中国,我的祖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奥运会的赛场上,中国由一人参赛变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发射中心见证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伟大历程。我们再也不是过去的东亚病夫,再也不是那落后挨打的封建社会,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真的醒来了,它的变化真的震惊了全世界!(www.wolizhi.com)

亲爱的祖国啊,你如一首空前绝后的诗,你如一篇动人心弦的文章,你如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歌曲。我们永远热爱着我们的祖国!

想念地坛读后感 福尔摩斯读后感3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