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读后感(一) 没事的时候,看看书其实是可以休闲一下的,当我得到《迟子建散文》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翻开来看看,年到“我对黑暗的柔情”时,不禁有了些生活的感慨,这世道…… 文章开头写了作者养了几盆花,引来几只蜜蜂的叮咬,直到晚上疼的睡不着觉看见了夜的纯黑。作者在文中写到: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了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一件小小的事,却在作者心中引起了一番波澜。 是呀!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在乡下,在一些农村,我们才能看到那黑芒的天空,有无数颗洁白无瑕的宝石点缀,这万点繁星和皎皎明月,不都是点缀天空的吗?即使天空像泼墨般无芒,那么这也是夜的本质,黑暗本是纯洁的,是任何的始祖,我们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不是黑暗的吗?一颗种子在土里的时候,不是黑暗的吗?就算是宇宙,它最早也是黑暗的。黑暗是一切的始祖,任何东西诞生前都是黑暗的。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黑暗何尝不是光明磊落的母亲呢? 现在,黑暗只是邪恶的替罪羔羊,直到黑暗这两个字彻底的论为了贬义词,为什么呢?人为的光明吞噬了黑暗的纯洁,夜本是无忧的,人类即要把夜晚搞得灯红酒绿,半夜开着刺眼的路灯,去驱散所谓的黑暗,有的人说,这是一种繁华,能显出我们地市华贵。是真的吗?不是的,同理,这也不是光明的本质,如现在,我们受到的教育,年过的动画片,都是什么光明战胜黑暗之类的,这和正邪是不同的吧,为什么要纠缠不清呢? 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不要用糜烂的光明去埋没了圣洁的黑暗,毕竟黑暗是光明的母亲。 迟子建读后感(二) 最近,我阅读了《迟子建散文》,且对部分感兴趣的文章作了一些深究。所获得的感受希望与大家分享,故写下此篇感想。 迟子建是一位女作家,1964年出生于中国北极村——漠河。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了四十余部单行本。这本散文集是她最好的部分文学作品汇总。本书分三辑,共67篇文章,内容形形色色,不过都是经典之作。虽然各篇文章内容差别甚远,但无论从哪一篇中都能看出作者的进步思想(或是对现实不足的深刻反思)。品读本书,实在是回味无穷! 尽管我只深读了部分篇章,但还是收获不小。我想就其中三篇浅谈感想。 《最苍凉的海岸》一篇表面上是写作者对二战中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回忆,实际上是在控诉战争的罪行。七十年前的6月6日,为了全世界的和平,288万盟军士兵在诺曼底登陆,然后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德军防线。他们在用尸体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战役胜利了,但鲜血染红了海滩。艾森豪威尔将军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官被人们当作英雄永远铭记,然而那些牺牲的士兵却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就像作者说的:“有谁还会在意这样一片坟墓呢——也许是人类为自己制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人类虽然在六十九前就战胜了法西斯,但黑暗一直没有消失,它躲在某个角落里,伺机而动。躺在庞大坟墓中的战士们的英灵一直以来似乎都在压制着黑暗,然而当人们将他们淡忘时,这种压制力量也将土崩瓦解,黑暗有可能再次笼罩世界。因此,为了和平与光明,人们应永远都不能忘记无名的英雄们! 《看见的和看不见的镣铐》着重写了两位俄国文学家,即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前者出身贫寒,一辈子与苦难抗争,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虽然负债累累,但他所取得的精神成就让人叹为观止。尽管他戴过四年的脚镣(服苦役),精神与思想却没有受到禁锢,这不难解释为何有八万人给一个穷作家送葬的原因了。托尔斯泰与其相似,生前也戴过镣铐,但这是一副无形的、伴随终生的镣铐——他的贵族身份!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贵族身份为何是镣铐呢?对于一位崇尚自由平等的文学家而言就是如此。他的一生不仅创作了大量经典着作,更做出了许多向俄国农奴制挑战的行动(解放庄园奴隶),这都是为了挣脱“贵族”的镣铐。当这位伟大的灵魂走向天国时,镣铐终于断裂了。如果所有人都拥有一颗伟大而高尚的灵魂,那么再结实的镣铐都无法桎梏住他们。 《不忍的句号》一篇是写中国近代一位着名变法家——康有为。当时中国内外交困,他深感中国之贫弱,需变法改革。便与梁启超等人一起掀开了“戊戌变法”的大幕,还先后创建了强学会等变革团体。然而好景不长,维新仅百日便以失败告终。回国后,他却判若两人。梁启超与康有为虽同为维新人士,而前者终生主张“革新反帝”,康有为却在变法失败后消极守旧了,这与他自相矛盾的思想观念不无关系,难怪作者评价他不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康有为的坟墓是圆形的,像是他人生中一个不忍的句号。变法维新的昙花一现可能是外因所造成的,而他个人的悲剧更多源自复杂的内心。一个想为国家开出“良方”的人却被同样的“顽疾”打垮了。可见,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定理想。 读散文不仅要读内容,更需要品味含义,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人有时会处于黑暗之中,但我坚信:无论黑暗多么可怕,总会有人将光明迎来! 迟子建读后感(三) 说实话,刚开始看《迟子建散文》时,我读得并不仔细,只是随便挑了几篇文章快速浏览。可是在浏览的过程中,除了感觉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种莫名的悲伤与孤独萦绕在心头。我有点诧异,便沉下心认真阅读起来,终于明白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悲伤与孤独,坚韧与平静,是我们人生各种际遇中会面临的生存状态与选择。 首先是悲伤。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会情绪低落,行为失控,严重的还会丧失生存的意念。可是,这是弱者的选择,所以,当灾难发生,悲伤来临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明白自身的责任,明白自己该何所为,何所不为。当我看《龙眼与伞》时,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会责怪作者的自私与不快,一会又为作者的羞愧与道歉而欣慰,但是刘老师儿子的离去让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让我明白,珍惜眼前的亲人与亲情,是我们一辈子都不能舍弃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孤独。孤独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存在,只不过我们每天都被喧嚣与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困扰,只有当夜深人静或是身心疲惫之时,才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孤独。而人是不怕个体孤独的,最怕的是精神与心灵的孤独。所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精神与心灵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义所在。《两个人的电影》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现实中的掌声有多热烈,演员的出镜率有多高,但没看头的东西永远只是耍热闹而已,只有能丰富精神、净化心灵的东西才会被永远传承,永不孤独。 迟子建,用她朴实无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她所经历的悲伤与孤独,以此告诫人们:不要在悲伤与孤独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伤,直视孤独——这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更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因为,现实的生存环境与竞争,就如《红绿灯下》,即便是绿灯亮起,人才起步,就会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让人有种被汽车、机器所夹击的感觉。这时,如果没有平静的心态,人会愤怒,甚至”奔命“抢过马路,结果却是让一切归结于沉寂,损人害己。因此无论在红绿灯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地慢行,才会安然无恙。 所以我们要珍视亲人、要爱惜生命,要勇于追求,还要有一颗淡然平静的心。这样在人生的漂泊沉浮当中,我们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宁静港湾。(www.wolizhi.com) 鲁迅风波读后感 鲁滨孙读后感300字 精神力量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