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

分类:读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662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一)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

闲暇之余,阅读了《零距离美国课堂》一书,感触颇深,启发深刻。但作为一名教师,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我会更理性地、客观地从两面性上来看待美国的教育。下面就把我的一点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近几年来,看着周围有不少人不断送孩子的去国外留学,心中好是羡慕,自己也想送孩子逃离学习的苦海。 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而且 美国是小班制教学。 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一、严格的校规约束着学生。

美国是个高度发达的民主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自由,言论自由,但是同时美国是高度法治的社会,注重秩序,守规矩,文明规范,在公共场所享受个性自由的同时要尊重别人,不能妨碍别人的利益,在工作场所要尊重权威,服从上级。学校也一样,同样有有师道尊严这一说。美国学校对小学生各种行为规范约束,美国的老师看来都很和蔼,小学老师更是如妈妈一样,同孩子们相处亲密融洽,但是在课堂管理上老师却是非常严格,和中国老师传统的严肃板着脸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是,美国老师会用很自然充满爱意的动作表情,亲切的态度,很温和的语气告诉孩子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要求,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容许的,是要受到惩处的,语调不高但是有威慑力。哪些是小学生让老师不能容许的行为呢?首先老师说的话学生就得服从,礼貌用语除了谢谢,对不起,还有就是回答老师时要记得说“ 是的,女士” ,“ 是的,先生” ,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容不得置疑,小小年纪在学校学的第一个功课就是必须尊重老师,同老师顶嘴,争辩,老师的话三番五次不听是要送校长室的,美国的小学生从小就有尊重权威的概念。没有老师会容忍学生的粗言秽语,对自己一点点的不敬,不服老师管教,同老师顶撞,言语冲突,被视为对老师态度粗鲁,不敬重,是会受到小则通告家长,课后或周末禁闭,大到校内停课禁闭,如言语含有威胁老师,恐吓老师的话是会送工读学校的。作者王文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 没商量的” 的“ 天条” 。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 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二、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培养独立思考的终身学习者。

美国注重因人施教,推崇个性化的教学。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每个活生生的学生,在天赋、能力、兴趣、特长、性格…… 自然也会存在着千差万别,保持一致的后果,不言而喻。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即使我们一时做不到,但为人父母、老师,有了这样清晰的理念,就不会再将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尺。而是更注重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何在?正确引导,区别对待。 该书展示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不同—— 美国教育的人性化,对学生细致严格的管理,课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纵观全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第一:作者在中美两国都拥有十多年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这种长期的一线教学经历和东西。方的文化体验,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带领我们深入课堂和教学内部,见微知着;另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运用比较的视野观察和分析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启发我们认识“ 真实的美国教育” 。

第二:美国教育鼓励提倡批判性思维,老师鼓励学生挑战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为课堂内容争论,但切忌语言粗鲁,不顾及别人感受,甚至恶语相向,人身攻击,主张各方心平气和,彼此尊重,以理服人。为师不尊,为生不敬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美国学校有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和谐民主的社会紧密相连的,民主社会人人平等,相互尊重,法律健全的制度使得公民有秩序,守纪律,敬重上级,善待下级。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老师都可能是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人,只有当我们的学生以尊敬老师为荣,我们的老师以服务学生关爱学生为责,我们才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公民。

第三:家长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经常听家长说小孩非常淘气,总是不明白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做的。比如会经常不经家长的允许,把东西乱扔。即使教训多次,可是收效甚微。现在的家长都注重孩子个性发展,却忽视了规则意识的培养。而缺乏规则意识,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影响一生的幸福。每个家庭最好要制定家庭规则。这个规则只有在家长也遵守的情况下,小孩才会如实遵守。比如说卫生习惯。如果家长有饭前饭后洗手的习惯,那么学生耳濡目染自觉会形成。

三、从小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在小学,不管哪个年级,老师每天都会大声讲故事给学生听,低年级小朋友听短故事,高年级学生听老师读章回书籍,每天读一到两章。美国学校对阅读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系统化,不断有好的方法被研究开发出来,推广到学校中,学区自主选择他们偏爱的某个或某些方法。美国大学大多数教育系的教授都是当过小学或中学老师的,所以无论是他们的书籍还是教学研究和主持报告,都不会是空洞单调的理论,而是非常形象生动,有理有据。他们往往告诉老师他们的方法之所以可行的理论依据,研究统计结果数据,然后演示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不仅仅是阅读教学,所有的教学研讨和教学培训活动都是如此。比如阅读课教学研讨,他们会用一些具体的阅读书籍示范,让老师们当场实践练习所介绍的教学方法,每次这样的教学活动,老师不仅能学到活生生的可用于课堂的教学方法技能,还能每次带回许多宝贵的资料、讲义、卡片、书籍等是一种乐趣,学生在课上完成作业之余可以有“ 读闲书时间” 。

纵观我国的素质教育,动辄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这样让教师在对学生行为纪律问题上诚惶诚恐,举步为艰,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本来独生子女就很娇惯,在学校就像一棵树苗,弯的要让它直,长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现在我们好像找不到让它直起来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有让它继续弯着。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 六大解放” 。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 小绵羊” 。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正如王文所说的,“ 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只有为学生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从小、从严要求的行为规范,和谐、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会有一个文明的社会,才会培养出彬彬有礼,高素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群体。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二)

读了王文的《零距离美国课堂》,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作者既是一个母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以自己儿子的学习经历、自己在美国当资格执照教师的经历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王文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纵观我国的素质教育,动辄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这样让教师在对学生行为纪律问题上诚惶诚恐,举步为艰,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本来独生子女就很娇惯,在学校就像一棵树苗,弯的要让它直,长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现在我们好像找不到让它直起来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有让它继续弯着。

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可在将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非常看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鼓励孩子的一切想像和创造能力。这与我们中国的教育大不一样,我们中国,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个公认的标准放置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千差万异的孩子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被剪裁、被驯化。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他们也是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标准的。但是,这个统一的教育大纲,实施起来却又十分灵活。美国并没有为七门主课编写全国统一教材,他们的中小学的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公司编写的,市场上同样一门课程会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学校及教师选择。这就使学生和教师都赢得了自由的空间:哪种教材更适应孩子的特点,同时也更适合教师的发挥,就去选择它。

美国中小学的其他辅课更是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其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课程的原则只有一个:贴近生活,务求实用。美国中小学会为孩子们开设园艺、电脑、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孩子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

美国没有统一的大学升学考试,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时只需参加一个“学业能力考试”,这项测验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水平。在一年中,学生可参加几次这样的考试,哪一次的成绩最好,就以哪一次的成绩为准,从而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学业能力考试”的成绩以外,主要看学生平日各学科成绩,看学生的品行、兴趣爱好、特长、个人自传、老师推荐信以及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这时他们看重的是一个孩子的全面素质,并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如果美国大学像我们这样“一考定终身”,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不会有现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景观了。

书中让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王文老师在对“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的阐述。以前我总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的,主要是看教师怎么教,怎么引导。读了《零距离美国课堂》后我茅塞顿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动脑筋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正如王文所说的,“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三)

闲暇之余,阅读了《零距离美国课堂》一书,感触颇深,启发深刻。但作为一名教师,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我会更理性地、客观地从两面性上来看待美国的教育。下面就把我的一点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近几年来,看着周围有不少人不断送孩子的去国外留学,心中好是羡慕,自己也想送孩子逃离学习的苦海。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而且美国是小班制教学。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一、严格的校规约束着学生。

美国是个高度发达的民主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自由,言论自由,但是同时美国是高度法治的社会,注重秩序,守规矩,文明规范,在公共场所享受个性自由的同时要尊重别人,不能妨碍别人的利益,在工作场所要尊重权威,服从上级。学校也一样,同样有有师道尊严这一说。美国学校对小学生各种行为规范约束,美国的老师看来都很和蔼,小学老师更是如妈妈一样,同孩子们相处亲密融洽,但是在课堂管理上老师却是非常严格,和中国老师传统的严肃板着脸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是,美国老师会用很自然充满爱意的动作表情,亲切的态度,很温和的语气告诉孩子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要求,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容许的,是要受到惩处的,语调不高但是有威慑力。哪些是小学生让老师不能容许的行为呢?首先老师说的话学生就得服从,礼貌用语除了谢谢,对不起,还有就是回答老师时要记得说“是的,女士”,“是的,先生”,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容不得置疑,小小年纪在学校学的第一个功课就是必须尊重老师,同老师顶嘴,争辩,老师的话三番五次不听是要送校长室的,美国的小学生从小就有尊重权威的概念。没有老师会容忍学生的粗言秽语,对自己一点点的不敬,不服老师管教,同老师顶撞,言语冲突,被视为对老师态度粗鲁,不敬重,是会受到小则通告家长,课后或周末禁闭,大到校内停课禁闭,如言语含有威胁老师,恐吓老师的话是会送工读学校的。作者王文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二、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培养独立思考的终身学习者。

美国注重因人施教,推崇个性化的教学。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每个活生生的学生,在天赋、能力、兴趣、特长、性格……自然也会存在着千差万别,保持一致的后果,不言而喻。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即使我们一时做不到,但为人父母、老师,有了这样清晰的理念,就不会再将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尺。而是更注重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何在?正确引导,区别对待。该书展示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不同——美国教育的人性化,对学生细致严格的管理,课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纵观全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第一:作者在中美两国都拥有十多年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这种长期的一线教学经历和东西。方的文化体验,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带领我们深入课堂和教学内部,见微知着;另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运用比较的视野观察和分析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启发我们认识“真实的美国教育”。

第二:美国教育鼓励提倡批判性思维,老师鼓励学生挑战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为课堂内容争论,但切忌语言粗鲁,不顾及别人感受,甚至恶语相向,人身攻击,主张各方心平气和,彼此尊重,以理服人。为师不尊,为生不敬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美国学校有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和谐民主的社会紧密相连的,民主社会人人平等,相互尊重,法律健全的制度使得公民有秩序,守纪律,敬重上级,善待下级。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老师都可能是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人,只有当我们的学生以尊敬老师为荣,我们的老师以服务学生关爱学生为责,我们才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公民。

第三:家长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经常听家长说小孩非常淘气,总是不明白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做的。比如会经常不经家长的允许,把东西乱扔。即使教训多次,可是收效甚微。现在的家长都注重孩子个性发展,却忽视了规则意识的培养。而缺乏规则意识,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影响一生的幸福。每个家庭最好要制定家庭规则。这个规则只有在家长也遵守的情况下,小孩才会如实遵守。比如说卫生习惯。如果家长有饭前饭后洗手的习惯,那么学生耳濡目染自觉会形成。

三、从小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在小学,不管哪个年级,老师每天都会大声讲故事给学生听,低年级小朋友听短故事,高年级学生听老师读章回书籍,每天读一到两章。美国学校对阅读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系统化,不断有好的方法被研究开发出来,推广到学校中,学区自主选择他们偏爱的某个或某些方法。美国大学大多数教育系的教授都是当过小学或中学老师的,所以无论是他们的书籍还是教学研究和主持报告,都不会是空洞单调的理论,而是非常形象生动,有理有据。他们往往告诉老师他们的方法之所以可行的理论依据,研究统计结果数据,然后演示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不仅仅是阅读教学,所有的教学研讨和教学培训活动都是如此。比如阅读课教学研讨,他们会用一些具体的阅读书籍示范,让老师们当场实践练习所介绍的教学方法,每次这样的教学活动,老师不仅能学到活生生的可用于课堂的教学方法技能,还能每次带回许多宝贵的资料、讲义、卡片、书籍等是一种乐趣,学生在课上完成作业之余可以有“读闲书时间”。

纵观我国的素质教育,动辄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这样让教师在对学生行为纪律问题上诚惶诚恐,举步为艰,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本来独生子女就很娇惯,在学校就像一棵树苗,弯的要让它直,长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现在我们好像找不到让它直起来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有让它继续弯着。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正如王文所说的,“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只有为学生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从小、从严要求的行为规范,和谐、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会有一个文明的社会,才会培养出彬彬有礼,高素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群体。(www.wolizhi.com)

美国房东读后感 詹天佑在美国读后感 美国刀读后感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