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

分类:读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374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一)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

《追忆逝水年华》——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着,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但没有传统回忆录那样对往事有条理的整理和分析,而是通过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对自己“缓慢成长过程”的追忆, 马塞尔?普鲁斯特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作者只是捕捉自己心头留下并时时浮现在脑际的印象,然后加以展现。对他来说,事情发生的先后没有意义,现实从回忆中形成,通过回忆,既认识到现实世界,也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儿时早晨起来喝热茶时一块俗名叫“玛德莱娜”的甜糕点泡在茶里,边喝边吃点心所感到的乐处,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重提时,“今”与“昔”的回忆已同时出现在作者脑海里。通过回忆,他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过去、现在的重叠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

人在死亡之前,这一生会在眼前快转而过;《追忆似水年华》是濒死之际,追忆此生的一切。随着意识流动,看着照片想起与此人相关的往事,又从往事中的一个细微动作和物品,回忆到与其相关的其它过往,如此再三地自由联想,便复杂交错地勾勒出了主角马塞尔的一生。

在追忆之时,也不免对“回忆”提出辩证:“如果遗忘所带来的回忆,不再与当下有任何联系,就能让我们瞬时体验新的气象,其实,我们早已体验过这些了……每一次类比的浮想,总将我带离现在……”

永恒”的意念,只要曾发生过,便是永恒,它不会消失,只是不再回来,因此能鲜活地历历在心。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二)

《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着,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丰富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当然,只有那些才华出众、思想深邃的艺术家才可能为世人破译并展现这个世界,而且也仅是这世界的一小部分。

作者整本书都在写他一生的回忆,我觉得虽然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将那些幸福快乐的事情留在回忆当中,可是当离开《追忆似水年华》,离开普鲁斯特,在我们平凡的现实之中,当岁月凋零,时光落寞,青春了无凭据的时候,又有谁会守在谁归家的那条林荫路旁,等待着永远不会出现的谁呢?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即使过去的回忆再美好,那也只是过去,现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们要好好的度过现实中的每份每秒,让自己在以后能够真的追忆属于我们自己的似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三)

高中的时候,我就读了法国文学巨匠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这部气势磅礴,构思庞大的小说共分七卷,扬扬洒洒二百四十多万字。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堪称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普鲁斯特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生于1871年,死于1922年,共活了五十一岁,他后半生的十五六年是在一间门窗紧闭不见天光的房间里度过的,在这十五六年间,他一直潜心创作《追忆似水年华》。

世界上许多大作家是这样安排一生的,青少年时期游历读书,中老年时期闭门着书。普鲁斯特的一生基本也是这样安排的,所不同者,是他出生于巴黎流社会的富裕家庭,从小养尊处优,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很早就出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成为沙龙中的宠儿。但由于严重的哮喘病,空气鲜花、刮风下雨都容易引起致命的哮喘,他不得不早早地结束了社交生活,过起一种足不出户、自我禁锢的生活。一个正常的人,怎么能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在与世隔绝的天地里生活了十五六年之久呢?因为普鲁斯特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一边回忆,一边写作,以细腻的笔触记录着他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经历,构筑着他的艺术巨屋,对他来说这比外界的现实更为真实,因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他亲手加上去的,因为他的生命的精华已经脱离了随时可能会死去的肉体而进入作品之中,将来他死了以后,作品还要继续存在,作品中的人物仍然栩栩如生。外界现实瞬息万变,时间无情地流逝,艺术人物则不会走样,不会腐朽,他们已经超越了现实的时间,而生活在永恒的“现时之中”。借助于回忆和创作,普鲁斯特得以重温往昔的时光,找回了失去的乐园,并将其固定在艺术的世界里。他同时生活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中,在时光的长河里流连忘返,(www.wolizhi.com)其乐无穷。孤独是充实的孤独,寂寞是愉快的寂寞。他的时钟与我们的时钟不同,我们的时钟指针是向前走的,他的时钟指针是向后退的。他愈活愈年轻,赢得了失去的时光,创造了越来越新的生命。

谁允许我把普鲁斯特和《追忆逝水年华》看作一种奇观。对作者和作品的凝视沉思会给我们带来美学意义的梦幻乐趣,并继而对时间产生一种隐约的感悟。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