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籍读后感

分类:读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2880

哲学的慰籍读后感(一)

哲学的慰籍读后感

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一书选择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学的作用归结为慰藉,就有可能缩小甚至歪曲哲学的内涵。

全书中,我读得最有兴味的是写塞内加的一章。部分的原因可能是,这一章比较切题,斯多噶派哲学家本身就重视哲学的慰藉作用,塞内加自己就有以《慰藉》为题的着作。作为罗马宫廷的重臣,此人以弄权和奢华着称,颇招时人及后世訾议。不过,他到底是一个智者,身在大富大贵之中,仍能清醒地视富贵为身外之物,用他的话来说便是:"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它们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不止于此,对于家庭、儿女、朋友乃至自己的身体都应作如是观。塞内加的看法是: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哲学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作好准备;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它们未必那么坏。

坏事为什么未必那么坏呢?请不要在这里拽坏事变好事之类的通俗辩证法,塞内加的理由见于一句精辟之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叔本华有一个类似说法: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

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塞内加是说到做到的。他官场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凉的科西嘉,始终泰然自若。最后,暴君尼禄上台,命他自刹,同伴们一片哭声,他从容问道:"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

……

在当今这个崇拜财富的时代,关于伊壁鸠鲁的一章也颇值得一读。这位古希腊哲学家把快乐视为人生最高价值,他的哲学因此被冠以享乐主义的名称,他本人则俨然成了一切酒色之徒的祖师爷,这真是天大的误会。其实,他的哲学的核心思想恰恰是主张,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无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条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奢侈对于快乐并无实质的贡献,往往还导致痛苦。

事实上,无论是伊壁鸠鲁,还是继承了他的基本思想的后世哲学家,比如英国功利主义者,全都主张快乐更多地依赖于精神而非物质。这个道理一点也不深奥,任何一个品尝过两种快乐的人都可以凭自身的体验予以证明,沉湎于物质快乐而不知精神快乐为何物的人也可以凭自己的空虚予以证明。

哲学的慰籍读后感(二)

最近,刚读完古罗马着名思想家波爱休斯的《哲学的慰藉》。虽然这样生吞活剥的浅读近乎囫囵吞枣,甚至是对被西方学界普遍称誉为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的这部伟大着作的不恭和亵渎,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却能真切地领会到莫大的享受和收获——多了一份恬静,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洞穿,少了一些功利。正如波爱休斯这部经典着作书名所示的那样,这是哲学对灵魂的亲切慰藉。

但凡读过《哲学的慰藉》的人,掩卷之后大多会情不自禁对波爱休斯施以膜拜之礼。因为,这部一千多年来洗涤和启迪了无数读者灵魂的不朽之作,并非波爱休斯悠闲自得地喝着咖啡抽着雪茄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馆或者宽敞舒适的书房里慢条斯理完成,而是他蒙冤入狱之后在灰暗阴冷的牢房里奋笔疾书所就。显然,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智慧,心如止水的品质,坚贞不屈的意志,乐观豁达的修养,身处逆境煎熬的波爱休斯是绝对不可能通过与哲学女王之间的一场心灵对话,在死神降临之前坦然从容实现似史诗般的灵魂救赎的。

《哲学的慰藉》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辨的哲学着述。全书共分为五卷,第一卷描述作者的境遇,第二卷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讨论最高的幸福和至善,第四卷论恶的本质,第五卷讨论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从曾经显赫一时的罗马执政官到被诬陷下狱的阶下囚,出生罗马豪门望族的波爱休斯在狱中等待受刑的那一年时间里,以善恶问题为中心,用散文及诗体抒发了自己的委屈心情,娓娓而谈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进而在哲学智慧中寻找到灵魂的慰藉。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身处于浮躁社会的人来说,如果能用心去品味波爱休斯阐述的幸福的含义、恶的本质、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等一系列哲思问题,那么在读完《哲学的慰藉》这部鸿篇巨着之后,许多思想疙瘩、精神迷茫肯定会茅塞顿开,给人有如"沐浴在清澈的阳光中"的轻松惬意之感。

"她一面深情地看着我那泪流满面的苦脸,一面吟诗对我内心的糊涂进行哀叹".在波爱休斯看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右手持书,左手执笏"的哲学女王,她能帮助人们摆脱一切愁乱、怨恨、悲愤、痛楚、沮丧、迷茫的困扰,拂去蒙蔽他们双眼的烟雾,擦干他们脸颊上的纵横泪水。而正是这位万能的哲学女王拯救了自己的困顿和堕落,帮助自己康复,从而在厄运降临之时能从容坚定面对,确信"没有什么事是不幸的,除非你自己要这么想;同时,只要人能随遇而安,他就到处都能发现幸福""既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恶人的嫉恨,那当我们畅游在今世生活之海的时候,便注定要经受风吹浪打的袭击".

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当然不会接受波爱休斯诸如"神即至善、至福""神将善作为舵柄统治万物""谁都不会幸福,除非他也成为一个神明"等观点,因为我们必须始终坚信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在欲望和财富、最高的幸福和至善问题的思想修行上,波爱休斯仍然堪称今人的精神导师。因为财富让人患得患失,他在《哲学的慰藉》中写道:"贪婪会讨人嫌,而慷慨则会使人闻名""因为按照常理,只要少许、微小的一些东西就足够了;而你如果在满足之外还要追加奢侈,那么你的所加,或者让你难堪,或者大大有害""珠宝也会有某种低级的美,可和人类的卓越品质相比较,它们还差得很远,无论如何它们都不值得你去膜拜""当你肯定地说最低等的事物是属于你的财富时,你实际上在自己的心目中,已经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在了它们的下面。"再比如,波爱休斯还讲到:"我的确明白了财富不能带来满足,王权不能带来力量,职位不能带来尊敬,荣誉不能带来名声,享乐不能带来欢愉""你所抱怨的失去的东西,假如真的属于你,那它们就绝不会失去""官位和尊荣很难恒久""不会是美德因为职位而受到尊重;而是因为任职者的美德而受到尊重""欲望让你头脑糊涂,你贪图往日的好运,你认为这仅仅是命运中的一次波折,而实际上这命运已经使你一蹶不振""而如果你的脖子被命运深深套住,你就只能在她的地盘上,默默承受任何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事实上,这些通俗易懂的人生哲理,无论对唯利是图、怨天尤人的喧嚣社会,还是对利欲熏心、好高骛远的浮躁官场,都是一剂苦口良药,一通逆耳忠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爱休斯对幸福、至善及恶的本质的阐述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并且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推崇的人性向善的儒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波爱休斯认为,"幸福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因为所有善的事物都在其中会聚""善是人们对各种事物进行追求时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动因""善和幸福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假如肉体享乐能够使人感到幸福,那就没有理由说野兽不会幸福,因为它们的所作和所为,正好是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而在论及"善的强大"与"恶的虚弱"时,他又确信"好人总是充满力量,而坏人则是无力的""善就是幸福本身,就是做事的目的。因此,善本身应该被视为人类一切行动的共同奖赏""因为善本身就是幸福,所以,所有善的好人显然也都是幸福的""你如果看到有谁想作恶、能作恶并且正在作恶,你就能够肯定他在遭受着三重的不幸".

当然,在阅读《哲学的慰藉》一书过程中,我们既应秉持兼收并蓄和尊崇科学的立场,不断重塑顺应时代发展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同时也应坚持在批判中承继的态度,剔除那些与辩证唯物主义不相契合的精神遗产。在论及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时,尽管波爱休斯也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谁拥有或正在增进、求取美德,那么不管他有什么样的运气,也都是好的;但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恶人来说,无论什么样的运气都可能是不好的""有些人因光荣牺牲,取得了世人的尊崇;有些人因不向苦难屈服,成为了旁人的榜样——美德不向邪恶屈服""因为凡是生来就能够运用理性的人,也都有用以决断事情的判断能力",但因为《哲学的慰藉》崇尚以认识神为获得至善,因而得出的结论显然也归顺于宿命——"命运听命于神""至高无上的神佑还经常制造这样的奇迹:坏人使坏人变好".

《哲学的慰藉》之所以能成为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并且也是最后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着作,显然是因为波爱休斯出神入化般地把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衔接起来,劝诫人们弃恶扬善,追求至善至美。这充分反映了作者以哲学沉思为莫大安慰的宗教思想和道德哲学观点,并构成了西欧全部文化精髓的来源。当然,对于波爱休斯书中表达的很多精妙观点和深奥思想,我还来不及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尽管如此,我至少已找到了初阳的熹微,愿意一直坚守自我良心的自由,维护原则、遵守规矩,哪怕最终理所当然的是我也极大地冒犯了那些罪恶,也不想自欺欺人。

哲学的慰籍读后感(三)

在《哲学的慰藉》一书中,德波顿以柏拉图、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为例分别讲述了人生六大问题: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到挫折、有缺陷、伤心以及困顿。在这六位哲学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每一位都对后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哲学思想无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在对与世不合的慰藉中,苏格拉底显然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一个代表。在哲学历史长河中,苏格拉底占据着很重要的分量,其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然而,在当时其思想不但没受到世人的肯定,他还因此遭到悲惨的结局。他被冠上侮辱宗教、诱惑青年等罪名,他原本有机会向法官及群众乞求以德获救,但是他相信他自己理性, 他不会被当时的迟钝的人民影响他的理念。他曾回答说:“雅典人:我爱你们,我尊敬你们,但我要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气,我就决不会放弃哲学的研究,我还是和以往一样劝诫大家,不要过分贪求财富而不为自己的灵魂修好。这是神的吩咐。”由此可见, 是哲学给了他坚定的信仰,使他面对千夫所指能够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 尽管在死亡面前,这一位哲学家还是坚持自己的哲学思想,这才造就了他从古至今好几千年的影响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章——对缺少钱财的慰藉。哲人伊壁鸠鲁的思想让我不断地思考快乐是什么,幸福是什么。他强调的是感官的快乐,他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我们的一切追求和规避都开始于快乐, 又回到快乐, 因为我们凭借感受判断所有的好。(www.wolizhi.com)他主张我们停止凭第一直觉行事,而应该先审视我们的欲望是否合乎理性。在我看来,人活着总是会想得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贫穷的人渴望财富;卑微的人渴望高贵;悲惨的人渴望幸福 ;失败的人渴望成功 …… 而真正的大富大贵者对财富、地位常常又是麻木的,他们往往又会为钱所累、为权所恼,渴望过上一种平静恬淡的生活。一生贫贱者不一定是一种悲哀,而一生富贵者也未必是一种幸运,因为他们都缺乏对另外一种生活的体验。所以,就像伊壁鸠鲁学家说的,当来自欲望的痛苦解除时,简朴的菜肴和奢华的盛宴是提供同样的愉悦的。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就是生活的目的,是最高的善。但是有不同种快乐,伊壁鸠鲁提倡的深思熟虑的快乐具体指的是: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感,远离政治等高风险的事情,重视友谊,生活在一个无忧患的圈子里,安心的享受生活的一切。生活中谨言慎行,节制欲望,因为只有处于我们支配之中的快乐才确保幸福。 因此真正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并不等同于沉浸在不道德的放纵生活的纵欲主义者,伊壁鸠鲁主义者不是把快乐看成一时的感性肉欲,而是更强调更精致、更稳定的快乐形式,比如友谊、自由、思想。他很重视朋友,他认为,经常有朋友围绕身旁,我们才能确认自我。的确如此,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没有朋友,而真正的朋友是不会以势利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有了朋友,我们可以分享快乐,分担痛苦,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真正的朋友会竭尽全力帮助你,而不是取笑你。如果我们只有钱而没有朋友、自由以及自己的思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快乐。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中国管理哲学读后感 驴的哲学读后感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