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读后感(一) 荒凉、沉寂的三岔戈壁,汉家寨安静地伫立着,百年、千年,习惯了死寂和单调,习惯了空旷和孤独,再没有什么能改变他们坚守的信念。 一望无际的沙漠,三面平坦的铁色砾石滩反射着灼烫的亮光,汉家寨像被抛弃了的生锈的弹丸,孤零零的,一直在那里。泥屋门前,一个老汉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痴痴地盯着游览至此的过客——他们一定感到诧异:这个衣着奇怪的人是谁,他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他们太久没有踏出过这片土地,以至于还穿着旧时的汉服,那老汉已经坚守了一辈子,而这年纪轻轻的孩子还会继续坚守下去。 戈壁寂寥。那里没有绿草如茵,没有灯火繁华,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眷恋这片荒芜的土地,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执着地坚守? 一种文化,或是一种精神?不,他们不懂得这些,或许最初的他们是有文化的,然而千年的封闭早已让这份文化凋零枯萎,剩下的只是一种信念。也许他们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但这片生存过的土地早已以一种不改的形态在他们心里扎根,只要还能够生存下去,他们便不愿意离开。 就像中国人常说的“故土难离”,他们不一定真的明白所谓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但这些却早已在他们未曾察觉的时候深深刻在心底,牵扯着他们恋恋不舍,让他们有勇气坚守着这片戈壁中的落后的汉家寨,他们祖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又怎么会要离开? 坚守是一种信念。千年前,汉家寨在戈壁悄然建立;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人被这种信念推动着、影响着,默默守在这片荒凉的土地。 千年以后的如今,汉家寨又是什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载体,然而在他们心里,汉家寨就只是他们世代生存的家,是他们无比眷恋的戈壁,是他们心甘情愿坚守的土地。 汉家寨读后感(二) 一千年以前的村落,至今仍在现实社会中生息着。汉家寨,一片鲜为人知,与世隔绝的净土,在孤寂寂寞中度过了一起多个春秋,而汉家寨人也在这种艰苦环境中世代生息着,他们坚守着这片净土,没有剥削,没有争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理想——要汉家寨继续下去。 汉家寨人就以这种对净土的热爱战胜了孤独。 从文中得出作者的心境,作者是孤独的,寂寞的,在作者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变成了可怕的东西,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作者,以至于作者写道:“我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已经冰封,很寂寞了,因为王维大诗人写本句时是怀着宽阔的胸怀去写的,而作者恰恰相反。 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一个叫“三岔口”的地方,他在文中这样描写到: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的铺向三个可怕的地方。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就是我人生的答案。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害怕孤独,作者想象自己的将来会孤单的度过。他还写道“三个方向都是可怕的暗示”,暗示什么呢?我们不知道,大概作者不想像汉家寨那样--孤零零的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汉家寨读后感(三) 好一座汉家寨,茫茫戈壁中的独守,悠悠岁月里的坚持。 好一篇《汉家寨》,洗去了风花雪月的矫情,印证了历史长河中的传承。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的东西,有物质的,更多的是精神的。失去了物质,我们可以找回来,甚至加以创造,使我们拥有更好的东西;但精神的,一旦失去,我不知道我们还会不会拥有。 幸好,张承志给了我们一个几乎完美的(www.wolizhi.com)答案,用他自己经受震撼的心灵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让我们心灵为之震撼的故事,一个值得我们顶礼膜拜的故事。 汉家寨是落后的,是封闭的,是迟钝的。但它也是坚持的。 它的落后与封闭,是历史的原因,是环境的原因,甚至是政治的原因。可他的坚持是民族的,是恒久的。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喝着茶水,对它信口雌黄的批判它,嘲笑它。 张承志还有一份坚持,岁月的风沙没有磨损他的意志,这个驯服过黑骏马,畅游过北方的河的北方的汉子。 我们的时代多几个像张承志这样思考的人,多几个像余秋雨那样思考的人,那该多么美好啊? 听雨的读后感 两宋风云读后感 听雨的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