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一) 50集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巨著,它通过两个家庭悲欢离合、血泪爱恨,展现了二十世纪二十五年里,中国现代史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大政党的成长、发展、合作和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令人撕心裂肺的父子、母女、兄弟、师生、同学、恋人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成功塑造了瞿恩、瞿霞、杨立青、杨立仁、杨立华、董建昌等一个个为了拯救中国、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出生入死、执着追求的英雄或枭雄的形象,向世人阐述了理想和信仰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根本,是奋斗力量的源泉这一深刻的哲理。 理想和信仰是这部剧的第一主题,在那个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非常年代,无数的中华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背井离乡、出生入死,追寻革命的真理。杨瞿两家的儿女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黄埔。在这里他们接受到了不同的教育,遇到了不同的导师,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树立了不同的理想,接受了不同的信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片中的主角个个都有极高的理想和信仰,无论信仰什么主义,无论在何种危急、复杂的状态下,他们纷争的只有主义的不同,道路的不同,他们坚持的是各为其主,而没有个人的恩怨,没有人格的贬低和污辱。他们有思想、有气质、有高亢的爱国热情,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执着地追求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自主、民主自由,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剧中主人公杨立青在1925年来到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广州时,遇到了两个导师。一个导师是属于理想主义的共产党人瞿恩,另一个导师是现实主义的职业军人董建昌,董建昌和瞿恩,他们不仅代表着两个党派,更是两种人生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杨立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瞿恩是那个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化身,是集大成者。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周恩来、瞿秋白的影子,可以看到共产党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信仰的是理想和浪漫,并为了信仰而活着。正如瞿恩的那句名言所说: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实现。瞿恩自己属于后者。在他那短暂的一生中为实现他的理想,表现出了执着的追求和无畏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尊敬他,不敢不尊敬他”。 董建昌信仰的是功利和现实,追求的是生存和利益。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宋希廉、程潜的影子。他遇事总是先衡量利弊得失,顺势而动,变幻无常。 杨立青在人生道路上还遇到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是自己的亲哥哥杨立仁。杨立仁是国民党右派的化身,他标榜的是维护国家利益,而实际维护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是自己家族、亲人的利益。立青与立仁各自秉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与“国”的理念,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共产党人为全民族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亲人,舍小家而顾大国。国民党人要维护自己集团、家族、亲人的即得利益,为不被劳苦大众夺去,断然挥舞屠刀屠杀友人。一个是为民众甘愿牺牲个人,一个是为个人甘愿牺牲民众。但杨立仁的信仰之路越走越窄,并最终沦落到理想破碎的悲惨地步,被历史所淘汰。 为了不同的信仰,黄埔的同学们按照“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的信条,或同壕奋战、驰骋疆场,或刀枪相对、血肉横飞,展现出“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侠肝义胆。 瞿恩和杨立华之间的爱情,杨立青与瞿霞之间的爱情,以及林娥与瞿恩、杨立青之间的爱情,无不受到理想和信仰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信仰,他们可以相亲相爱、协手并肩,为了信仰,他们可以断然绝裂、分道扬镳。 在物质化的今天,在和平的年代里,在价值观多元取向的现实社会里,还要不要理想和信仰?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仰?很多人是迷茫的。其实人都是有信仰的,不是信仰什么宗教,就是信仰什么主义,没有信仰的人只能是白痴。现在很多人说我没有什么信仰,但他们信奉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遵循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追求的是“功名利禄,纸醉金迷”,其实他们信仰的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以才出现豪富挥金如土,贪官囤金如山、纨绔暴殄天物、小儿不知何为幸福的怪象。 信仰是不能强求的。信仰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客观环境的熏染和影响,取决于自身的感知和悟性,需要教化和引导。杨家三兄弟同在一个家庭中生长,他们却加入了不同的党派。杨立青、范希亮、汤慕禹、穆震方同在一个校园学习,接受相同的教程,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理想是有阶段性、有层次的。古人讲:“道不同不以为谋。”国共两党在救国救亡、争取民主自由、国家独立自主方面具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才有国共两次合作。而在国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方面就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才有了“四、一二”大屠杀,才有了动天地、泣鬼神的解放战争。杨瞿两家人的恩恩怨怨无不与这理想的分合密切相关。 看完在大结局,关闭电视机,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在黑暗中探索,在酷刑下煎熬,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是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凭借真理和奋斗,依靠坚定的信念和无悔追求的夺得的。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列宁的教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二) 作为一名黄埔后代,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血液有黄埔的颜色,因为祖父在成都中央军校学习时,黄埔精神就已融入了他的血脉。8年前的春天,跟同学到汉中圣水寺游玩,一些破旧的土房子使我久不能忘,斯人已去,空余怀想。后来知道那儿曾是黄埔军校一分校的旧址,那些老房子里曾经培养了千百抗日志士。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再去圣水寺,我还要到成都北校场去、到广州黄埔岛去,因为黄埔精神对一个黄埔后代的感召是巨大的,我要到生长出这种精神的土地去朝圣。 正是怀着朝圣地心情,我看完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电视剧中所表现的爱国心、师生情是对黄埔精神的最好诠释。瞿恩、杨立青、杨立仁、范希亮……这些黄埔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因为他们是万千黄埔人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精英群体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写就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由的历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梦想。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在此基础上上构建起来的黄埔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因为这种独特的文化作用,黄埔军校创造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简陋的教学设施、简短的学制,学员却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黄埔军校成为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汉字“武”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战争观,中华民族不好战,但是也不惧怕战争。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我们不得不选择用战争来结束战乱。孙中山先生认识到,革命要有自己的武装,黄埔军校应运而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中山先生号召着优秀的中华儿女云集黄埔,不必说周恩来、叶剑英,也不必说徐向前、林彪,看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主人公吧!这些人物虽是虚构的,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真实感人的,他们有血肉、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万千黄埔人身影、眼神、思绪、微笑……黄埔岛上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武昌两湖书院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成都北校场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我相信海峡对岸的台湾凤山军校也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爱着华夏民族、九州大地,他们都愿意为了中华的伟大复兴流血牺牲。 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这些可爱的人因为信仰的不同,在历史的路口选择的不同的道路,他们都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于是,我们看到他们分道扬镳、同室操戈,历史的道路就是这样的曲折,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这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走过去的,共产党员有这样的精神、国民党员也有这样的精神,他们终于第二次携手,以中华民族的英勇无畏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是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多少黄埔儿女血洒疆场、多少黄埔儿女坚强不屈,记住他们的名字吧——左权、赵一曼、戴安澜,当然还有薛岳、张灵甫、关麟征、杜聿明……《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青、杨立仁、范希亮就是英雄们的缩影,为民族付出的先辈,我们不应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告诉我们黄埔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爱民,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www.wolizhi.com)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是爱国的,所以我们相信,海峡两岸既然都是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方块字、诗经、史记早已将我们连在一起,所以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度握手、共克时艰,相信有一天,国共两党会第三次握手,因为一种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有一个声音总在呼唤,那就是“到黄埔去!” 我多次被剧中的师生情、同学情所感动,“钢刀是钢刀,同学是同学!”这是范希亮在毕业聚会上的箴言,黄埔军校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作风。瞿恩是一名好老师,他充满理想、充满智慧、充满大爱;剧中还有一位不知名的教官,近乎苛刻地要求学员。黄埔军校有许多这样的老师,他们严格执教,以身作则,在他们的带领下,黄埔学子怎能不成为有用之才。而黄埔学子的同学之情,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我早已感受到。在我的家乡陕西宁强,曾经有人就读于黄埔军校,我的祖父是其中一位,祖父在世时,常有一些老人来到家中,他们都是爷爷的黄埔校友。他们虽然不是同一级,或许还是不同分校的,但是他们都以同学相称,他们在一起的那种亲切让人感动。所以,我见到这些老人,都觉得跟爷爷一样亲切,现在他们大都离开人世,我依然时常想念他们,祝福他们。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范希亮虽然在不同的阵营,但是他们感情让我们深深感动。亲爱精诚,同学始终是同学,黄埔校友习惯以同学相称,无论是那一届毕业、无论是大陆台湾,黄埔学子始终都是同学,同学情常在。黄埔后代之间也有一种天然的纽带,只要得知彼此都是黄埔后代,就会一下子亲近起来,我遇到的每一个黄埔后代莫不如此,我们共同谈起先辈的荣光,共同叹息、共同微笑。因为有黄埔同学的情意在,所以黄埔后代的情意在。黄埔同学虽然有一天会全部离开人世,但是黄埔后代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黄埔的颜色,黄埔精神必将永存。 毛泽东在诗中写过“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什么,人间正道就是中山先生所说的“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因为我们是黄埔后代,所以我们必须记住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 让子弹飞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大全 我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