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影评

分类:观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2393

夜宴影评(一)

夜宴影评

想说的太多,但是又无从说起,光从电影上看,它确实比《无极》要好,也好过《英雄》等武侠闹剧,但是它仍然没逃出它本身固有的命运——又是一个没有人性光辉和温暖的法西斯电影。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从电影一开场我就明白了,先不说那蹩脚的旁白——该旁白将葛优杀死哥哥,抢了章子怡的戏剧悬念完全丧失,同时为以后揭露这些暗藏线索所带来的戏剧张力带来骨灰盒。我一看那些带着面具,完全看不见脸孔的杀手,心里就是一凉,完了,完了,又来了,中国古装片里面的“义仆”,蚁民角色又来了,接下来,王子的乐人也是面具,所有人都看不见脸。老实说,导演根本不觉得他们需要露脸,因为它觉得一来是很酷,二来是:反正你们都是要死的,都是我编剧手里的工具棋子,你们有什么资格露脸?一场杀戮,结果最后只有吴彦祖,我看清是他,甚至那个武功最高强的义仆,都没有资格看见脸孔,他们从头到晚就像无名无姓的炮灰,只是让主角发展剧情的铺垫。

我想起了《影子武士》里面,德川家康家和织田家的三个密探相会的场面,人物性格各个鲜明,让你感觉到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甚至你会觉得他们也有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还有那一枪干掉武田信玄的火枪手,真实,可爱,让人忍俊不禁。所有这些都是历史画卷里面的应该有的温暖和叹息。

反过头来看我们,如果我们拍《影子武士》,我前面提到的人物,肯定一律是面具炮灰,一句台词都没有,早死早超生,为留时间给主角唧唧歪歪而尽忠。

随着这些义仆的死去,我的心也沉沦了,为什么?其实还是我们民族内心的奴性所致,在奴才心里,只有主子,只有权高位重的权贵才在历史上有地位,也只有主子配有情感,其他人,不过是随时可以消灭的蚁虫而已。这就是为什么那个卖毒药的,接过章子怡的砒霜,一脸“我该死,我早就该死了”的表情。唉,叫我说什么呢,拼死一争也好,遁走塞外也好,你又不拿人工资,干什么一副“姐姐,我死的好委屈哦……”的表情!

于是九人暗杀小组自杀的时候,电影院的我几乎快要晕倒,一个宦官面前,整齐的拔刀,雄壮的音乐,多角度摄影机位,要干的事情和宦官没什么两样,生命自宫。

接下来那个被杖毙大臣,如同沙袋一样被一群打手在空中接力的场面,也就不为怪了。为什么要这样拍,这样对一个人的尊严的被践踏?那群打手的变态快感和镜头语言的宣泄都说明了导演和动作指导的血液加速:“妈的,这段绝对是中国电影,不对,是世界动作电影的经典!来,再多抡两圈……”根本这个大臣就没有倾注导演的情感,前面朝堂上的大胆,无非是借口。而这个人物也没有任何下文。要我说把马精武老师顶替上去,对剧情的延展是有好处的。这里无非是炫耀而已:这个大臣也是棋子。与此同时,葛优在台上观看,一句:真残忍。我看不到导演的谴责和内心倾向,我相信,观众在笑场的时候,也不过是陪着葛优一起乐而已。

我并不是说,电影的每一场一定要表现人的善。而是说,你有没有平衡你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性格?在这里没有群臣,没有别的人的表情镜头,什么也没有,只有皇帝和皇后。这些人上那里去了?《角斗士》里的角斗场面,有皇帝的残忍,也有路西亚公主的黯然伤神,也有儿童的惊恐,也有群众和大臣的反应。《阿拉伯的劳伦斯》里面,土耳其人火车被炸,劳伦斯上校高高在上,以杀人为乐,也还有对他发愣的美国记者。

人的善恶,只是剧本和导演艺术构思的外在表现。怎么能像夜宴那样,一点点情感都没有,导演和观众也在玩味这样的滑稽血腥?我感觉到,导演和编剧都觉得,这个段落是有力加强了葛优的残忍和章子怡的犹豫。那么至于那个大臣叫什么,其他人对这个事情的反应,根本不管紧要。

再看看那个巨大的朝堂,那个跟在皇帝身后唯唯诺诺的群臣,《英雄》里面也有类似的群臣,只有黑色衣服的移动,没有脸,没有任何个性,一群穿着衣服的活动尸体而已。还有御林军,还是面具,还是如同机器般的移动,就是皇帝死去,他们也没有任何举动,对他们来说,只有一个新的皇帝诞生而已。他们……还是像《英雄》里面那群被梁朝伟和张曼玉尽情杀戮的武士一样,最多是拖延时间的炮灰。你有没有看见,始皇帝根本没看过他们一眼。有人肯定会大声的说:喂,拍他们干什么啊!他们就是炮灰啊,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呢!章小姐的时间是很宝贵的!

《辛德勒名单》里面的群众,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党卫军,都给与了充分的笔墨,无论是犹太人在黑暗境遇里的那些光辉人性,还是在杀戮中弹奏巴赫的纳粹军官,他们无论善恶,首先他是人,是有自己思想的人,而不是一群没有头脑的机器。

辛德勒在最后告别的时候,对在旁边仍然手持武器的纳粹军人说,你们应该回家了,于是这群士兵掉头回家,军官也优雅的放下武器,转身离开。没有任何犹太人乘此机会,上前群殴报复……(我知道,在中国,这样的事情,百分之一万会发生)。观众觉得,他们也是有家的,有兄弟姐妹的,这些人无论有多大罪恶,首先他们是人,他们获得了辛德勒的尊重,也获得了观众的尊重。我认为只有在一刻,才真正理解斯导的用心良苦。罪恶有多大,善良就有多大。

回到夜宴,我还是什么也没看见,夜宴群臣?那里有群臣?我怎么只看见了马精武老师和黄晓明老师呢?其他人,根本连个影子都没有。在皇后获得最后胜利的时候,只有那个内侍监在那里高喊:女皇陛下万岁!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声音,还是没有人。大群的群众演员在曝光点之外,除了黑压压,无词可形容,然后轰然一句:女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在的时候是他们,不在了还是他们,所谓的效忠,说到底是没有具体对象的,只要是主子,都可以。

心里明白:我们的导演,根本无能力处理大场面的群戏,没有能力搞大场面的调度,编剧也无能力为大场面写台词,或者说,我们的创作者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欲望。因为对他们来说,皇帝登极,高呼万岁,一人高高在上,已经足够了,这个仪式就完成了。因为我们只需要这个了。或者还有个事实,我们多年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教育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东西?群众到底是什么?说说几个主角吧。

吴彦祖演的无鸾,他在整个剧情里面的作为,简直乏善可陈。虽然脱胎哈姆雷特,可是性格的软弱,并不能没有逻辑。既然武功高强,为什么你的乐人被杀戮的时候要躲在水里不敢见人(这个时候没有说要保存实力的剧情)?为什么多次面对皇帝而不动手?为什么在塞外的经历一带而过?为什么最后要给皇帝喝毒酒留全尸的机会?是真的软弱,还是剧本的毛病,一看便知。说到底,无鸾这个角色完全可以写的很好,这么处理无非是有意无意给葛优和章子怡让位置而已。

青女,我简直觉得完全没有评论的必要?这就是爱?这就是强烈和至诚的爱?肉麻的话挂在嘴边不说,整个行动都可以说像个毫无主见小姑娘。既然为爱和皇后竞争,为什么没有半点因为爱而带来的智慧和成熟?被爱人强暴,跟没有发生一样?还是一句话,青女也是高级剧本炮灰而已。

殷隼和他父亲,前面看似雄才大略,后面突然间智商和能力双蒸发,被人摆布,一家人死于非命,最后老爷子就落的个老泪纵横。为什么?其实只是编剧的工具而已,要你牛X的时候,你就牛X,要你傻X的时候,你就好了,说说皇帝。最不可思议的是最后的自杀。因为导演知道,葛优的这个角色,绝对不能是十足的坏人,一定得是个有善的,有魅力的坏人。最后怎么都得找拨回来。于是就让他自杀,自己成全自己,满脸是泪的高尚一把。高尚是这么高尚的吗?困兽犹斗,呐喊而死就不可以吗?诅咒敌人,高声咒骂而死不可以吗?和王子决斗,漓血而死不可以吗?其实,我感觉到,创作者没有能力把握什么是英雄。英雄首先是人,是一个有魅力的人。而我们的英雄,是什么,是高级政客而已,是卑劣的胜利者而已。要这样的一个人,非要高尚起来,英雄起来,就算葛优是劳伦斯奥利佛再世,拿到这样的剧本也无能为力。因为他演的角色不是一个正常的人,而是一个主子,一个概念的主子,电影安排了大量的情节来表现他是多么的权威,一会观看杖刑,一会关心庙堂装修,一会解除殷氏父子的兵权。就是没有多少戏是说明他的个性和内心。

前面对他的剧情线索,都证明了一点,他不过是个卑劣的小人而已,情欲很旺盛,理智也不高明,几次刺杀王子都归于失败,他也不生气。那么坏就坏到底,可是导演又不能这样,最后的尴尬在所难免。

章子怡的角色,我觉得还是基本过关的。他是整个片子里面错误最少的人。但是性格线索依然模糊。从前面一个小时的剧情看,她并不想当女皇,她的委曲求全只是为了报复,和保护自己的爱人无鸾。可是一个多小时以后,突然说她要当女皇,根本就是无理取闹。试问这样处理,除了将这个人物从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境遇,急速扯回到利欲熏心的境地,又有什么好处。我其实一开始,我觉得这样的女人,还是可爱的,毕竟她才是真正“我有爱”(青女的那句简直无力之极)。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而委身皇帝,面对情人的轻视,愤怒的打他的肩膀。面对情人的软弱,狠狠的教训。面对情敌,她不无快感的惩罚,一切都是真实的。真是没天理,为什么要一定说她做一切都是要当女皇?说到底,还是编剧和导演觉得光这样不牛X,一定要当武则天才牛X。一定要将章小姐推上这个位置,她的演技才可以发挥出来,不然光演个皇后,章子怡国际影星的位置怎么摆?

试问,做一个女皇又怎样,做一个平凡女子又如何?只要是真实的一个女人,观众一定会捧场,会感动。但是一个法西斯电影,是不能这样的,因为,群众角色,是没有情感的,是符号,只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设立的。而世界上真正的主宰,只有主子,皇帝,老大哥。他们才可以树碑立传,他们才可以动用这几千万的资金。

所以一切都可以解释了。没有感动,没有人性的温暖。没有。彻底的冷。唯有片尾歌不错。章子怡最后的那一回头不错,有古意。

夜宴影评(二)

在幽闭的宫廷里,充斥着的是对权力的迷恋,权力之下的孤寂,以及舍弃权力的孤傲。撇开为多数观众所诟病的葛优,每个人物都象征着一种欲望,而彼此角色间的摩擦就形成一种欲望的争斗。

冯导拍此片就表明了剧本是由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改编的,这无怪乎演员明星们夸张的台词表演。从剧本的起源就已经定性了角色,但可惜的是导演没有将这定性扭转,反而任之保留。这也是葛优在当中被质疑其演技的主因。还有的就是观众对演员本身已经有了个定格,演员在观众心中已经是一种形象了,葛优就只能是个耍皮子的小人物,当上皇帝说起正儿八经的台词就会形成反差。从这点上是观众约束了演员。但从演员本身也是有问题的,葛优的容貌确实不具有王者之气,而既然选角是他,他自身友应该会有角色所需要的本色。

葛优本是瘦削的,但若要具有王者之风,就从衣着化妆来修饰。(www.wolizhi.com)黑色,沉稳而压抑,美指叶锦添就以大量的黑色来烘托这个角色,也支撑起了葛优的表演。层层的黑色,盔甲的黑色,宫廷里的黑暗,黑压压的群臣,以这“黑”来压住场面,形成一种威严之势,尽可能削弱观众的经验心理。角色的容貌就加上胡子,使之确实有权臣的相容。但演员本身确实有问题,之前就提及剧本明显的舞台痕迹,这也从葛优身上体现出来,动作明显的生硬夸张反映出演员拿不稳角色。而其实从角色塑造上,导演是为他度身设计的。葛优演的皇叔是阴险而盲目钟爱皇后,这阴险没有表现在情欲之中,而是演变成隐忍。对皇后的一切他都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种隐忍就是为了由葛优过去的“冷幽默”的风格塑造出来的。

黑色并非只专属于葛优这个皇帝,而是整个朝廷的代表。而红色,则专属于皇后的,代表的则是鲜血,欲望,一种强烈的复杂的欲望。她深爱太子,在强权之下她只有无奈放弃爱情,但她又无法割舍这爱情,她希望以篡夺权力来得到爱情。但命运的捉弄让她无辜成为了下一个权力的牺牲品,她知道权力的诱惑,她也沉湎于权力当中,但那曾经的青梅竹马的爱情让她保留了一份真挚,但这真挚是无奈的。红色,也只是无奈流出来的血红而已。对章子怡的面容特色是最多的,当她独自一人褪去妆容时是清净的;当她绘上彩色,花上眼影则是阴沉冷漠,导演总想在她身上表现出皇宫权欲的斗争,正如皇后内心的复杂,她的妆也是复杂的,浓艳的。

与之相比,则是绿色的青女。她的一切都是干净单纯的。干净的容貌,简单明洁的宫女侍服。一如她对太子的爱,是干净单纯,没有杂质的。而太子则是白色的,这白色只是相对而言的。要论单纯,他不及青女;但要论复杂,他又远不如皇上、皇后那样玩弄心计。白色只是在于他对权力的欲望,他对朝廷与爱情都只想保持清白,但杀父之仇以及皇叔的追杀让他无法保留这种洁身自好。本是竹林中的隐世,逃避在歌乐之中,是九人众的追杀打破这幽静,是洁白染红。白不再白。直到青女那暖心的绿的感染,才使白色洁净。而这时的白则是对青女的一心一意的爱,以及坦诚,只有青女才能体会到太子的面具之下的真实。

莎士比亚原著当中的恋母情结在这里是有所差异的,甚至并非这么回事。皇后与太子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自小的青梅竹马情谊之中,而并非母子情谊。

电影以大量的宽镜头来表现宫廷里的幽暗,为了体现宫廷当中无尽的欲望,则以宫廷内的高空摇镜来拍摄全景。这些大范围的镜头就是以气势来吸引观众。而从平面而言,皇宫当中对称的布景立体的光源则是从美来吸引观众。这些镜头语言绝对是舞台无法表现的。

电影当中巧妙的场景以及谭盾沉稳的音乐绝对是片子的亮点,演员的表演说到底就是个符号,导演为表现主题的符号而已。

猜火车影评 窃听风暴影评 饥饿游戏影评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观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