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是一本由虹影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一):出走半生,难以和解的山城旧事 饥荒年代里贫穷家庭的情感秘事,少女视角的苦难文学。 那时的重庆还不是麻辣、朋克、立体又迷雾的摩登山城,石阶上是底层人们深一脚浅一脚的汗迹,江水边流淌的只有饥肠辘辘和艰辛沉重。 儿时的六六和一大家人挤在一起,空间和情感上都过于逼仄。她对家庭关系内外的任何一种感情都没有粉饰之意,辛劳粗鲁的母亲,病怏怏又寡言的父亲,自私又不幸的兄弟姐妹,外加少有善意的街坊,十八岁之前的她就这样,在一片没有爱意的环境中无助又野蛮地生长。 隐约间,她发现家里有个秘密,关于自己的身世。因为自己和其他手足比起来似乎总有一些不同,父亲待她如一个寄养在家的亲戚家孩子,爱意表达得很谨慎。而母亲则常常对她肆意挥洒着怨气,从不为她的降临和成长感到一丝幸运。 最后的结局在漫长的叙事中缓缓揭开,母亲在困难艰辛的中年时期遇到了一位相爱的年轻人,一时激情导致了意外。她有千万个不该来到人世的理由,却在生父和养父的坚持下呱呱坠地。痛苦的生父信守诺言,在她十八岁前再没出现过,只悄悄地支付抚养费;而善良的养父则隐忍一生,舍不得治病也给她留了一份学费。父爱的缺位让她渴求温暖,却经历了一段和历史老师的无果之爱,甚至体验了一次与幼小生命告别的刮宫之痛。 十八岁后,六六终于报复性出走,在劣质烟和廉价白酒中追求文学、艺术和远方。她看似侥幸地逃离了家乡,凉薄地讲述着往事,实则却花费了小半生时间,消化自己支离破碎的成长经历。 写下这本书,是六六的回忆,是黑暗时代的一块个体碎片,也是她与原生家庭缓慢和解的必经之路。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二):零敲碎割的痛 《饥饿的女儿》 在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中,我最心疼两个人。 一个是萧红,一个就是虹影。 读她们的作品,读出来的往往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而是那种零敲碎割般的疼痛。 今天来说一下虹影的《饥饿的女儿》吧。这本小说有很浓重的自传的影子。书中的六六,就是作者的化身。 书名中的“饥饿”有两层的意思,一种是生活条件的窘迫,另外一种就是心灵的饥渴。 第一种窘迫,和穷有着很大的关系。“窘”和“穷”都是从“穴”字头的字,不管造字之初是什么意思,后来演变的过程中都有一种如在洞穴中逼仄的感觉。 六六生活的环境也非常的逼仄,十平方的正房,再加上一个不规则的最低的地方只有半人高的阁楼,就是她的父母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和她共同居住的地方,1980年的时候,他们在这里已经居住了29个年头。这样的环境弄得每个人脾气都一擦就着火。 钱上面他们也是很困窘的。 为了省钱父亲养成了不吃早饭的习惯,等到后来家庭条件稍有缓解的时候,父亲已经没有了吃早饭的胃,胃的这项功能居然退化了。觉得这处描写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饥饿让人萎缩。 六六十八岁得到的生日礼物,也仅仅是爸爸悄悄塞给她的五角钱…… 和生活中的窘迫比起来,可能精神上的饥渴更可怕。 作为女儿,她一直向往着母亲给她的爱,可是母亲总是有意无意的把她忽略掉,平日的生日倒也罢了,连她18岁的生日母亲也忘记了。她和母亲分享一些私密性的心情与故事,也总是得不到想得到的回应。 那个时代,人还缺少现在这样和外界联系的方法,现在是网线一牵,地球就只是一个村庄,那个时代,由于物质不能保证,人们的精神世界也相对比较困乏,一个小小的单放机已经是,全家省吃俭用才省出来的奢侈品,全家的共享宝物,单放机里《何日君再来》,“带着古怪的诱惑味”。 书中特意写到了六六十八岁生日。那一天无意回到家中的大姐给62年出生,现在已经18岁的六六梳了一个新的发型,这个新的发型让六六的脸颊和脖子显露了出来,也让六六意识到自己身体中的某些东西好像觉醒。六六好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女孩儿了。 18岁成了她人生的一个分界线。 历史老师的出现其实是六六另外一种饥饿的表现。 六六在男性的历史老师身上寻找的,其实并不仅仅是男女情感。 她所渴望从历史老师那里得到的,其实是她的原生家庭中没有给予她的。“每次我被人欺辱,如果有人把我搂在怀里,哪怕轻轻拍拍我的背抚摸我的头,我也会忘却屈辱,但我的亲人从未这样对待过我。” 六六的痛苦就在于别人习惯这样的一种冷漠,而她总是不甘心。 “不甘心”三个字实际上是贯穿着整部小说的中心词。 令人心痛。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三):“这个社会假模假样,不让人活也不让人哭” 了解虹影这位作家是因为娄烨的电影《兰心大剧院》,剧本改编自她的谍战小说《上海之死》,书里极具力量和特色的女性角色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本书《饥饿的女儿》和《上海之死》带给我的阅读体验非常不同,作为一本自传式的小说,同时又是作家锋芒毕露的处女作,《饥饿的女儿》没有复杂的情节,但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和刻骨铭心的痛感却比《上海之死》的谍战情节更扣人心弦。 虹影在本书中,将时代洪流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刻画。特殊时代的集体性记忆,对书中的每一个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生理上的饥饿和疲劳、心理上的抑郁和压抑,更让很多看似狗血魔幻的行为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这个社会假模假样,不让人活也不让人哭”,书中母亲的角色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能给内心灌上水泥,挣扎着活下去。 本书的很多情节乍一看非常狗血,但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那样一群受过伤害的人在一起,很多行为动机变得如此合理。书中的“我”——六六是私生女,也正是这个特殊的身份,让她从小就是家庭里的局外人,而当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归属的话,她会极度缺乏安全感。为了填补身心的空洞,六六陷入文青历史老师所谓的爱情也变得合理。“我不管这个神来自何方,只要他能走入我的心中,就能保护我。我对着寺庙里的菩萨划十字,对着十字架双手合十,常被人笑话。有人指责我亵渎神明,我却不认为有什么错。”六六这种缺爱的绝望,吸引了同样对生活绝望的历史老师,而这也是让这段关系最终陷入悲剧的元凶,爱情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六六最终的和解其实不是和欺瞒自己18年的母亲,而是和自己和解了,走出这座充满痛苦回忆的山城,最终放下了对自己的轻视。最终完成一个少女到一个成熟女性的成长。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四):零敲碎割的痛 《饥饿的女儿》 在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中,我最心疼两个人。 一个是萧红,一个就是虹影。 读她们的作品,读出来的往往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而是那种零敲碎割般的疼痛。 今天来说一下虹影的《饥饿的女儿》吧。这本小说有很浓重的自传的影子。书中的六六,就是作者的化身。 书名中的“饥饿”有两层的意思,一种是生活条件的窘迫,另外一种就是心灵的饥渴。 第一种窘迫,和穷有着很大的关系。“窘”和“穷”都是从“穴”字头的字,不管造字之初是什么意思,后来演变的过程中都有一种如在洞穴中逼仄的感觉。 六六生活的环境也非常的逼仄,十平方的正房,再加上一个不规则的最低的地方只有半人高的阁楼,就是她的父母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和她共同居住的地方,1980年的时候,他们在这里已经居住了29个年头。这样的环境弄得每个人脾气都一擦就着火。 钱上面他们也是很困窘的。 为了省钱父亲养成了不吃早饭的习惯,等到后来家庭条件稍有缓解的时候,父亲已经没有了吃早饭的胃,胃的这项功能居然退化了。觉得这处描写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饥饿让人萎缩。 六六十八岁得到的生日礼物,也仅仅是爸爸悄悄塞给她的五角钱…… 和生活中的窘迫比起来,可能精神上的饥渴更可怕。 作为女儿,她一直向往着母亲给她的爱,可是母亲总是有意无意的把她忽略掉,平日的生日倒也罢了,连她18岁的生日母亲也忘记了。她和母亲分享一些私密性的心情与故事,也总是得不到想得到的回应。 那个时代,人还缺少现在这样和外界联系的方法,现在是网线一牵,地球就只是一个村庄,那个时代,由于物质不能保证,人们的精神世界也相对比较困乏,一个小小的单放机已经是,全家省吃俭用才省出来的奢侈品,全家的共享宝物,单放机里《何日君再来》,“带着古怪的诱惑味”。 书中特意写到了六六十八岁生日。那一天无意回到家中的大姐给62年出生,现在已经18岁的六六梳了一个新的发型,这个新的发型让六六的脸颊和脖子显露了出来,也让六六意识到自己身体中的某些东西好像觉醒。六六好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女孩儿了。 18岁成了她人生的一个分界线。 历史老师的出现其实是六六另外一种饥饿的表现。 六六在男性的历史老师身上寻找的,其实并不仅仅是男女情感。 她所渴望从历史老师那里得到的,其实是她的原生家庭中没有给予她的。“每次我被人欺辱,如果有人把我搂在怀里,哪怕轻轻拍拍我的背抚摸我的头,我也会忘却屈辱,但我的亲人从未这样对待过我。” 六六的痛苦就在于别人习惯这样的一种冷漠,而她总是不甘心。 “不甘心”三个字实际上是贯穿着整部小说的中心词。 令人心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