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读后感100字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励志网阅读:3237

《鼻子》读后感100字

《鼻子》是一本由[俄]果戈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旧币2600元,页数: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鼻子》读后感(一):两《鼻》相对应

与芥川龙之介的《鼻》想对应,果戈里笔触更直接,更怪诞。鼻子从切开的早餐面包里被掏出来,大摇大摆的鼻子成了五等文官招摇过市,失了鼻子的八等文官急于找回鼻子的动机是需要完整的五官在官僚体制中晋升,乃至娶妻。鼻子最后回到原位,八等文官给自己买了勋章绶带,虽然从未得过任何勋章。1.在体制中晋升需要面目模糊,无异于常人,毫无怪诞之处。如《城堡》中唯一与权力有接触的门卫画像头深深的埋在胸前,看不清面目。既可引申为越接近权力,个体性丧失的越快。也可理解为想要进入体制权力,首先得泯灭个性。2.八等文官找鼻子过程中,不断提及自己的社交圈,强调找回鼻子的重要性指向虚荣和韦伯的价值理性。暗指身体也可是政治工具的一种。 芥川龙之介《鼻》的描写则显得更细微,将不愿被人排斥、害怕脱离群体的个人心态写了出来。也辐射出群体的心态——无法接受身边人变好。距离会影响人的道德感,即会对远方的苦难感到悲痛,却对近处的他人幸福心怀嫉妒。应该警惕我们的道德感是否只是脑海里想象出来的遥远感受,面对现实当下近处需要落地的道德感是否也能如此坦然和理解。

荒唐、怪诞的事件背后,折射出人与自己、他人、周遭的荒诞。因为人的复杂性才增添了文学的魅力吧。

《鼻子》读后感(二):两只《鼻子》

和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相对应。果戈里的笔触更为直接与荒诞。理发匠从切开的早餐面包里掏出一只鼻子来,与此同时八等文官发现自己失去了鼻子。鼻子变成五等文官招摇过市,而八等文官找回鼻子的理由是要靠完整的五官晋升,乃至娶妻。价值理性在此昭然若揭,身体也成为了政治的一部分。最后鼻子回到了脸上,八等文官买了勋章绶带给自己,尽管他从未获得过勋章,在找鼻子时不断强调自己的社交圈层将其虚荣的一面指了出来。晋升需要完整的五官,不可以和体制内其他人有不同,小摊贩、农夫可以没有鼻子,但我八等文官不可以没有。《城堡》中唯一与权力有直接接触的门卫在画像中头深深的埋在胸前,看不清面目。既可以理解为越接近权力,个体性丧失越快,也指要接近权力中心,个性得先泯灭。 芥川龙之介将《鼻子》描写的更细微,注重心理的细腻描写。害怕与他人不同、害怕被排斥,所以宁愿继续挂着长鼻子也不愿再变成正常人。通过对个体心理的细致描绘,辐射出群体心理——身边的人不可以变好,起码不能比我好。也直指人的虚伪与自欺——道德感受距离影响,即可以对远方的苦难感到痛苦,也可以对近处他人的幸福心怀嫉妒。应该警惕对远方脑海里想象的道德感是否就代表了对当下近处他人的理解与关怀。

事件的怪诞与荒唐,只折射了人内心幽微的冰山一角。或许正是因为人的复杂性,才有了文学的魅力与解读空间。

《鼻子》读后感(三):《鼻子》(Нос)

看完了鲁迅翻译的果戈理这篇中篇小说《鼻子》(Нос),还真是荒诞讽刺。故事的篇幅虽短小,但其中的讽刺韵味倒挺足。在这里就不谈豫才先生的译文如何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相信翻译随着时代的改变水平亦是会不断提高的,那么之前因在尝试中探索,有些地方读起来还是挺拗口的,但整体不影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豫才先生在第二章的开头描写八等文官科瓦廖夫(Ковалев)早上醒来用镜子去看自己长在鼻子尖上的滞气时所注的注释:“通常大抵译作‘面皰’,是在春情发动期中,往往生在脸上的一种小突起,所以在这里也带点滑稽的意思。现在姑且用浙东某一处的方言译出,我希望有人教我一个更好的名称。”作者所提的“滞气”原文词是“прыщик”,也就是丘疹、粉刺一类,翻译成小疱疹或小脓疱也行。豫才先生还蛮谦虚的。我从译文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象“趨前”、“承塵”之类。 鲁迅说果戈理几乎可以说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又说他的手法奇特的是虽是讲着怪事情,用的都还是写实手法。不难看出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也有果戈理的影响作用。果戈理在写这部中篇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这部小说写于1832-1833年,1836年首次发表在普希金的《现代人》期刊上。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的发表可并不那么顺畅,经常遭到批评,因此一些细节和场景被果戈理进行了多次修改。之前是要准备发表在《莫斯科观察者》期刊上,然而据别林斯基说,1835年3月该杂志的编辑部收到手稿后拒绝出版这部小说,原因是“因为它的庸俗和陈腐琐碎”,还有“这篇小说很肮脏”。但普希金喜欢《鼻子》,所以在《现代人》(1836年9月)第三卷中发表了。后来文学评论家们把果戈理以彼得堡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象《外套》(Шинель)、《肖像》(Портрет)、《涅瓦大街》(Невский проспект)、《狂人日记》(Записки сумасшедшего)等统称为《彼得堡故事》(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е повести)。 在这部《鼻子》里果戈理巧妙地塑造了一个空洞、浮夸且爱好外表效能,同时追求崇高地位和上级恩典的同时代人形象。可以看得出,对于科瓦廖夫而言鼻子象征着一种外在的体面,一种形象或是带来的声誉(имидж)。事实证明,这种形象很有可能存在于没有任何内在人格的情况下,这不禁让人唏嘘和反思。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