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诞生》的读后感大全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励志网阅读:2020

《自我的诞生》的读后感大全

《自我的诞生》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的诞生》读后感(一):《自我的诞生》:一本披着心理学“外衣”的育儿书~

观前提醒: 如果你有极低的抗压性,在压力来临时,总是崩溃、易怒 ,在何时何地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任何的方法,都没有办法让你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抗压性,以及收纳、掌控自己的情绪,那么,我建议你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有着本能的抗拒,只想自己面对,那么,我尊重你的意见,你可以仔细阅读这本《自我的诞生》,它或许对你有些许的启发,幸运一点的话,你可以从中发现和你相似的经历,以及所对应的心理原理,进而打开你的心结,在反复练习你之前总结的情绪管理和抗压方法,帮你更加开心,健康的生活。 无论你是心理学爱好者,还是准备加入心理咨询师行业的人 ,这本书都很适合你,你不仅仅能接触到很多的实际案例,以及作者武志红老师的分析过程,还能了解到很多心理学大师的理论,以及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当然,我也注意到在书中,不仅仅是中文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有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对于年轻的父母也特别推荐给他们看,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个孩子心灵的成长过程,努力让孩子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灵丰盈的人。 我个人认为整本书的核心:运用了童年回溯,帮助深受压力和无法进行情绪管理的普通人,找到他们心里缺失的根源所在,并且分析这种 心里缺失所形成的原因, 在你提高认知的基础上,二次重塑自己的心理能力 ,再次诞生更加健康和自信的自我。 ——————[正文分割线]—————— 其实,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我之前读过武志红老师的一些作品,觉得身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他有着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以及知识积累,所以(对这本书)心里头有底。第二个,是因为它的书名:《自我的诞生》,和自我有关,想了解其中的内容。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本书是通过解释什么是自我,自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成为更加健康和自信的自我,这个顺序写完本书的。 等我收到这本书,读了一大部分内容之后,我发现,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整本书使用了我之前看过的童年回溯。 这个方法很简单,也就是说,现在人很多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现在的环境,以及接触到的事物形成的,而是在幼小的时候,因为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早就埋下了种子,直到成年才显现了出来,或者因为成年接触的环境和人、事、物,把这个缺点放大了出来。

而对现代人而言,996外加越来越多的压力,很少有人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事,也就是说,很多人单纯的依靠自己,是无法记起年幼时形成的心里缺失的。 而这本书,则可以让你在了解一些专业心理知识的同时,通过别人的童年经历为对照,帮你再次关联和复习自己的童年经历,找到自己的心灵缺失,也可以自己在收集和整理一些方法,进行反复的自我疗愈。

因为整本书具有一定的链接性,所以建议从头读到尾,如果你觉得有些知识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 ,也可以慢慢读,不用着急。用童年回溯的方法,是为了解开心结 ,完善自己的性格和人格,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各位好好努力,不要气馁。

《自我的诞生》读后感(二):寻找真实的自我,观察《自我的诞生》

文:书侠麦克元

你是否听过这句话:爸妈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

我不止一次听过,也不止一次见过,父母的爱包围着孩子,也浸染着孩子。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写过多部著作,那部“成人模样孩子心”的书,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当然也有不免以结果找问题的毛病。是以为资深的心理学畅销书作家,这本《自我的诞生》就是她的新作。因此第一时间拜读。

父爱母爱的包围圈

回到开头的这句话,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又见到,但是我们有时却无法摆脱这种困局,这在作者看来是自我丢失的原因。

有些家长会极力地控制孩子,书中有个例子,孩子要考5分,妈妈就要改成5.1分。虽然只是0.1分这么小的差距,也透露着这样一种含义:你的自发选择,我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这0.1就是母亲的控制

孩子在小的时候是依赖父母的,但是很多时候父母把这种依赖变成了一种包围,对孩子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绞杀。有些孩子被迫与家长形成了包围圈共生。而这种共生关系,忘记了自己的感受,只为别人的感受而活。自我已经丢失殆尽了,很极端的共生关系就是孩子受不了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极端的悲剧,新闻上也有一些这方面的报道。

因此作者才说,依赖父母,也要反抗父母,走出父母爱的包围圈,不仅从躯体上还要从精神上脱离母体,寻找自己的边界。

建立边界,充分展开自我

建立边界就是建立自己的“地盘”,正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这个边界作者给了四个参考:地理边界、身体边界、心理边界、财产边界。

这些边界的建立,很难避免的就是别人突破自己的边界,而我们该如何防御呢?作者给予了四种防御方式,我罗列出来仅供参考:

不含敌意的坚决;

从小事开始拒绝;

尊重事实,驳回情绪;

这是我的事,那是你的事。

这四种防御方式,当别人想要侵入自己的边界的时候,或者拉你去他的边界的时候,可以采取的防御方式。

建立好边界之后,就是防御边界,但是也不要忘记建立完整的自我。如果仅仅为了讨好对方,是得不到真正的爱的,而且这爱还会在对方眼里不值什么东西。自我的建立不是自私,而是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活出来。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需要关系质量,而不仅仅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经验和知识。而亲密关系需要真实的自我,深度关系则需要时间。

自我的诞生,要突破社会的熔炉,进入无限世界。

一个人的本心,可以直接通向星辰大海,与万物相连。

《自我的诞生》看似是一本家庭关系的书,实际也是寻找内心自我的书,不仅可以用到家庭教育中,还能用到夫妻生活中、恋爱中,以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

世界上只有一个你,而你的自我终将诞生。

《自我的诞生》读后感(三):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武志红老师的《自我的诞生》都能给我们解答

父母到底能不能打孩子?

婴儿到底是否应该定时喂奶、规律睡眠?

在家里应该听我的还是听婆婆的?

我目前的困境是源于原生家庭吗?

这些问题,武志红老师的《自我的诞生》这本书里,都有解答。

在这本书里,武志红老师通过46个咨询案例(有代表性的个案)、23个社会事件(普遍存在的案例),通俗易懂地、逐层推进式地讲解自我是什么,自我要如何诞生。

论述过程中,讲解了27个心理学概念,引用了13个心理学史上分量最重的心理学家的理论,同时还借助9个文学作品、3个影视作品,深入浅出地、有据可查地为我们介绍了形成健康人格的入门知识。

如果你是一个度过了青春期,正在为未来迷茫的年轻人,看看这本书,会让你知道怎么和父母表达你的愿望,会知道当父母不许你考到外地去的时候,如何坚持自己的选择。

如果你是一个经济已经独立的成年人,看看这本书,会知道如何让自己不做“伏弟魔”“伏家魔”,会知道如何应对父母的催婚,如果你精力够旺盛,甚至可以配合父母完善他们的自我。

如果你已经结婚,可以在书中学会如何在心里住下一个你爱的人,也能知道怎么对付爸妈、婆婆、亲戚的催生,会知道如何不让长辈影响你的正常生活。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就更应该看看这本书了。孩子白天不醒半夜不睡,应该硬拗过来吗?孩子要有自己的房间、带锁的抽屉吗?碰到校园霸凌的问题如何解决?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承担的不同的责任是什么?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自我”都有不够完整的地方,我们可以对照书,更清晰自己的问题所在,甚至可以溯源,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当然也能在书中找到方法,如何解决自己的没有“自我”的这个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自我”成长起来。

感觉人生没有动力、没有目标?

可能是在你6个月之前的婴儿期,需求没有得到基本满足。

什么是动力呢?自恋、性、攻击性。

感觉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自己的努力只有三分钟热度,难以为继?

可能问题出现在6-24个月的意志诞生期,这个阶段抚养者过分的限制和管制,会导致宝宝的“习得性无助”,影响以后的生活。

如需原图,可以找我

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书其实也是心理学入门的一本好书。

把阿德勒、弗洛伊德、荣格的书直接拿来,是蛮难啃的,《自我的诞生》从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切入,借用玛格丽特·马勒的婴幼儿心理发展理论,结合上武志红老师自己研究的自我诞生与发展五阶段理论,在解决我们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在拿小钩子钩我们,勾起我们对心理学的兴趣。

我恰好是在看完《煤气灯效应》的时候,拿到这本书的。

《自我的诞生》恰巧能回答我之前想到的很多问题,人只有拥有了完整的自我,才不会去别人身上找补,一个自我发展完备的人,应该是每天都很快乐、放松、自由的。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具备这样一个状态,就应该找到问题所在,并解决问题,从而可以快乐轻松的生活。

《自我的诞生》读后感(四):《自我的诞生》:错过了幸福的童年,成年人还有机会精神变强大吗?

生活中有一类人,面对命运的波折起伏,总能坚韧地扛过去,有时候我们总结为“坚强”、“韧劲”、“强大”......或者“性格决定命运”,但实际上从心理学分析角度上讲,应该是具有很强的“内聚性自我”。

这样的力量是否可以复制学习?

国内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在新书《自我的诞生》中专门讲解了人是如何产生这样一股力量——“内聚性自我”,每个人都有成长的可能性。

内聚性自我(Cohesive Self),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概念,也有人翻译为“核心自我”,武志红老师认为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内聚性自我”。

内聚性自我中有一种向心力,使人的心灵碎片可以被凝聚在一起。

内聚性自我的内核是鲜活流动的生命力,它的外壳则像皮肤,与心灵的血肉自然连在一起,具有弹性和交换性。

于是,外界出现压力时,形成了内聚性自我的人不仅不容易被压垮,还能与外部世界进行充分的互动。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风雨中那颗捍不动的屋顶,成为避风港照顾家人、挺过一切难关。但灾难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就倾泻而至时,还是崩溃大哭,不想再努力了。

《自我的诞生》中武志红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讲解了心理学中很难“自我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借此对标内聚性自我,我们的自我形成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问题?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对母婴时期做了大量的观察,得出三岁前孩子心理发展得分三个阶段:共生、分离、分化。

她认为一个人整个一生的人际关系都与较早的共生期、分离个体化是否完成及是否是彻底地无残渣地完成有关。

这也是近些年来,社会主流育婴专家倡导“父母带孩子至少要到三岁”的重要性原因之一。

武志红老师是心理咨询深度从业者,拥有大量的咨询案例和经验,他根据玛格丽特·马勒及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用蛋“孵化”的隐喻,更形象而深刻地解释了高深莫测的自我形成的精神分析学现象。

用中国人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自我诞生”发展过程的五个过程。

①自恋之壳

婴儿从出生到1个月,心理生命似乎还没有诞生,处于婴儿自闭期。犹如蛋壳中的雏鹰,等待内部力量畜养,破壳而出。

有关这一观点,和蒙台梭利提出的“精神胚胎”概念相似,精神胚胎与生理胚胎一样需要等待自然发展“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

家长要做的是提供良好的孵化环境,但很多家长犯的错误是主动“破壳”,破坏婴儿主动生长的机能,造成不可逆的精神伤害。例如家长按照得当的时间喂养,并不关注婴儿需求,孩子易在童年患“习得性无助”,意志被摧毁。

②母爱怀抱

婴儿2个月到6个月,投入母爱怀抱,建立共生关系。婴儿满足了共生需求,是所有关系的基础,才会进而向外发展健康的关系。

这个时期婴儿的发展好的标准是“动力诞生”,会表达生命诉求。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家长干预或禁止过多,动力的发生就会失败,会一直延续到成年。

孩子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爱,那么,在三岁左右可以形成情感客体稳定性。情感客体稳定性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心里住下了一个爱得“你”,个体化的完成则是这个人确信“我”是好的,是值得住在抽象的心里的。

成年人的理解:就是一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和学会爱他人的能力。

我们反过来可以从诸多影视剧中看到那些僵硬冷酷的人儿,有一些自己的影子,缺少爱和阳光的光顾,追溯其根源,大多可从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中窥见。

③分离与个体化

孩子借助身体的独立,开始拓展更广阔的生命空间,分化良好的孩子会把注意力从与妈妈的内部关系转向外部,基础是之前的共生关系得到基本的满足。

但这个时期,养育者是很容易出现状况的。控制和被控制是这个时期的核心矛盾,孩子渴望个体分离时,被家长称为“淘气”、“多动”、“叛逆期”等消极印象,就会施加控制权利,以至于后期愈演愈烈,延伸到青春期时爆发成为重大的家庭关系矛盾。

一个人的健康的成长,会不断渴望进入更广阔的空间,最终结果是个体化自我得以诞生,心理上与父母的分离必须得以完成。

武志红老师提出家长可以掌握三个概念,帮助孩子过度分离期。“容器功能”、“恰恰好的挫折”、“自我效能感”。

不管什么方式,最终的目标是促使孩子逐渐完成与母亲的分离,家长变身作为“安全岛”。当他探索世界时,可以不断回到安全岛,进行分享感受,接受鼓励的港湾。

这个时期,成功发展的标志是意志的诞生,是我自己的表达。

④独特的个体化

分离与个体化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分化,突破母爱怀抱,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之后,会逐渐意识到“我”是内部世界,“你”是外部世界。

听起来极其简单的理论,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社会熔炉是指所在的社会文化空间,比家庭更大的空间,心里住着过去获得的所有的爱,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是有差别的,个体

允许孩子说“不”,尊重孩子“我来”的意志。个体化是成为自己的过程,人生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这个时期,成功的发展标志是形成良好的边界意识。

⑤个体化自我的诞生

自我有两个部分,外壳和动力。最好的自我结构,是有外壳保护,内有动力流动。

尊重自我的感觉,这是形成个体自我的关键。

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种令人羡慕的人,有主见、有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为外部声音所左右,遇到挫折,仍然充满斗志维系前行的动力,这就是就是超级个体化,也叫做内聚型自我。

总结:现在我们知道成为这样一个超级自我的诞生,是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挑战的。首先家里具备好的孵化条件,父母给足充足的爱,并有耐心等待孩子自己破壳而出的那一天,还要给与孩子更宽阔的空间去探索世界,做好分离、分化的一切准备,这个个体才逐步强大,有稳定的爱的基础,爆发自信而有力的力量等待自我的诞生。

人类认为自我的五个阶段的发展很难掌握,是因为不会设置明显的关卡,第一阶段是否通关,时间都会到达第二阶段,但未完成的任务,会影响每一阶段通关的水平。所以很多成年人都会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再次遇到自我和关系的难题,始终跨越不过去。

不能良好的爱的表达,是成年人恋爱关系、亲子关系中存在的大问题,如果追溯到婴儿自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有可能是自闭期到共生期,没有达标,让良好的动力和意志诞生。

追溯认知不代表目标是寻求原生家庭的迫害的证据,而是梳理问题所在,可以通过成年人的智识重建共生关系。

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可以帮助你打开自己,最容易看到完整关系的是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

我们在生活中和影视剧中会看到正面、积极的案例:一对完美的情侣是相互依托,感情匮乏的一方,受到了阳光温暖的一方普照,会冰山融化,学会爱与被爱;一对鸡犬不宁的母女关系,在相互理解和各自成长后,找到了彼此相互共生的方式,对于家长一方就是完成了共生关系的重塑。

所以尽管玛格丽特·马勒给出了每个阶段的精神成长指标,但是没有完成,并不代表是失败的人生。武志红老师根据大量的前来咨询的成年人的故事,给出弥补缺憾的方法。

如果成年人动力和意志力,就先要建立一段完整深的关系开始,如果成年人没有实现你我分化,就要先从有意识地培养各种边界意识开始。

在内聚性自我形成前,一个人就像是环境的响应器,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而努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环境认同得最好。

形成内聚性自我后,你仍然会对环境敏感,环境的变化会激发你的反应,但难以动摇你的根基。由此,你就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

写在最后:

关于内聚性自我,科胡特有这样一句描绘: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内聚性自我稳稳地在那里。

几乎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不仅要提供他们身心成长的良好“孵化”环境,更要在最关键的时期,观察孩子的“壳”,期待他破壳而出,而非从外部给力敲碎,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后,学会得体的分离,让他(她)完成自我的诞生,欣赏自我的成就。

《自我的诞生》是一部自我成长的指导书籍,它包含了心理学上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成年后的我们迷失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条追寻自我的路。

希望我们都是《狮子王》辛巴,在爱的环境中出生,却与父母生死分离,跨越艰难险阻踏上寻找自我之路,待到充满力量回归时,依然是区别于父亲的另一位狮子之王。

作者:荣荣—

用每本书探索一个根本问题——

深长缓慢地阅读,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行为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