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是一本由张静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读后感(一):随 手 一 记 1. 如果论文在某一个论域中提出新问题,需要给出理由:为何是新问题,为何是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 2. 如果论文希望建立新视角,需要给出理由:为何从前的视角不能阐明你的问题,它们的局限性是什么,为何新视角 能够阐明这一问题, 阐明的逻辑(或分析原则)有何变化,为何这些变化是值得的、重要的。 3. 如果论文试图建立新对比(比较),需要给出理由:为何这些比较对于阐明问题是重要的,前人没有使用这样的比较后果如何。 4. 如果论文尝试建立新假设,需要给出理由:这些假设怎样得到证据的支持,它们的价值是什么,过去的误解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5. 如果论文要提出新的分析要素,需要给出理由:为何这些要素是重要的,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前是否有人提出,在什么意义上提出。 《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读后感(二):重点摘录 写作准备两类社会学专业论文——学术研究【发现】、政策研究【提出对策】 学术研究:回答——发生了什么(事实)、怎样解释(理论)、怎样知晓它们(方法) 社会学的定位——实证社会科学(基于事实证明) 通过基础事实进行推论,得到论点和假设。要讲清道理,而非渲染情绪 一般意义上的左翼与右翼 左翼——理想主义、人权理念、同情心,重视平等、民意、民主政治、社会互助、依赖团结、多元利益,通过再分配保障安全和保护弱者 右翼——重视现实、自由竞争、等级秩序、自然选择、社会整体效率、较低的社会福利和再分配以保持经济动力并激励创新。导致社会财富不均,不利于弱者 分析范式/思想原则/研究工作的基础 ·真实需要证实 ·合乎逻辑的方法 ·人类行为的规范(理性、自然、幸福、自由) ·委托权利(社会契约)(与君权神授相差别) ·有效的社会治理 【别看这些现在已经是常识,但也是经过与传统的君主权力、教会国家一体化、社会阶级不平等、意识形态重于实证这些观念抗争之后得来的】 开题报告的重点——论文是否可能作成(专业价值、资料获得、导师能力范围内) 明确【问题】,而非【领域】。没有具体目标很容易使研究大而无当或者走题,应当将问题分解和具体化 选怎样的题? (1)自己有兴趣、想知道结果、有一定资源获取途径、有信心写好并希望学到东西 (2)本学科一向关心的问题、与基本问题有关联、有进展空间(是否可能产生新问题) (3)是公共论题而不是私人论题,但可以通过转换提问方式把私人问题转化成公共问题。使用个案材料的目的也是关注和论述公共论题,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发现常见核心问题,看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与什么有关,由此将私人故事转变到公共论题的讨论层次。【也有更多的方法,但本质是抽象化的策略,即从经验概括到理论的过程】 研究性提问——不依赖于读者想要什么,而受到研究者想要知道什么的目的指引 如何提问?传统的思路来自结构功能主义(属于什么类别/结构,结构之间如何关联,承担什么功能,发挥什么作用)【注意这里都是在谈论客观后果,而非主观取向】 三种方面的问题——事实性问题、解释性问题、预测性问题 因果关系的分析中,不能只停留在具体的“因”,而要把它抽象化为具有一般意义的“因”。因果关系更注重事实的一般性联系 *研究推进【最艰难的部分】 使研究成为自己的创造,而非对他人的重复,关键在于要在前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推进(不同方面的细节进展、修正、补充、推翻前人结论) 要有批判性思维——对事实提问、引导论题深入、寻找论题的分歧意见、寻找已有解释和事实不符的地方 用论文进程时间表约束自己 对论文而言,一心一意比同时忙很多事好。列出任务、分配时间,记得留足修改时间 摘要——想做什么+做出了什么都要概括进去 读书报告——陈述+评价【不能写成文学性的随想录】 陈述:展示这本书有什么值得读的地方,陈述主要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评价:评价书的长处和短处,以及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看,它能够提供什么重要信息 更高水平:参与知识圈或专业共同体对它的讨论,进而阐述它的进展、地位、贡献和局限。也就是抓住其中有价值的社会学问题进行讨论 吸引注意(聚焦主题)——真实再现(实然而非应然)——总结提炼(专业角度评价提供了什么信息和贡献)——评估判断(说明自己的看法: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是否达到目标,是否进行了成功地论证) 调查报告——用翔实和新近的资料说清楚情况+分析问题 资料综述——学科领域综述or研究问题综述 学科领域综述:不以确定的研究问题为目的,范围很广,注重的是本学科关心的主要问题 研究问题综述:论文写作的开始阶段,范围缩窄,围绕某个研究问题进行【开题就属于研究问题综述】 要点:把不同观点和流派有机联系起来,以问题为主线牵引综述,才能凸显中心的主题 不需要一一罗列,而是要加入自己的选择和判断:甄别哪些是与研究问题直接相关、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资料的相关度、进展度、历史背景相关度、理论框架相关度、概念/方法是否可用) 注意:要区分自己和原文作者的看法,此外还要说明每一资料和已确定主题的关系,即它对于该主题的论述起什么作用 文献回顾——更有确定目的的资料综述(学位论文写作的前奏) 有三个写作目的: 1、通过评估分析已有的研究贡献和局限,凸显自己研究问题的价值,即为何自己将要回答的论题是一个正确(符合事实,同时沿着学界前人的工作继续进行)且重要(你的研究在已有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如何能补充前人研究)的问题 2、寻找自己的专业(问题)定位,即它和理论传统的关系,以阐明自己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中的位置。也就是将具体的实证问题和学界关注的基本问题相联系,有所回应,才能将自己的研究一般化,上升为和普遍问题有关的工作 3、寻找自己不同于前人之处,阐明自己研究的进展、特点、原创性 【只有经过文献回顾,才能知道自己的题目是不是真的有意义,是不是已经被较好地论证过了】 学位论文必须包括的内容: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想要回答的问题】 研究目标是论文的方向,要根据目标将观察到的问题(problem)转化成具体的提问(question) 尤其要控制提问的“野心”,不要定太大的题目,选择小而具体的问题更有益于打好基础 ·【该问题的背景和历史信息】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不是突然的,一定有背景脉络,需要交代背景信息,这也可以凸显论文价值 ·【该问题的针对性论点】 通过针对性论点在学术辩论中发展自己的理由,或者在新领域中阐明自己的研究新在何处,重要性是什么,总之就是通过关心学科内这一问题的进展,定位自己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文献回顾有类似的作用 ·【为何该问题是重要的,有什么重要性】 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做着自己判断 ·【有关该问题的文献回顾与评估】 见前文 ·【论文使用的方法】 定量还是定性,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类型 ·【论文的资料来源及获取过程】 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有逻辑地组织起来,以证明什么问题 ·【论文的分析概念、理论框架或视角,解释选择使用它们的理由】 理论框架即分析工具,说明采用什么理论,以及为什么使用这个理论是适当的。这是最体现学术水准的一环 大部分论文是采用已有的理论、视角和立场,所以说明它们的来源和含义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可以 主要问题在于对理论的理解有偏差 ·【论文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 不要为了创造新概念而创造新概念,如果已有的概念更清楚,最好就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论述 ·【展示资料证据,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证明】 这是字数最多的一部分,占总篇幅50%-60%,应当将中心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分章节论述,最后再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总结。一定要用事实证明,而非空发议论,并且不能仅仅陈列事实,而要对其精心组织,提炼关键内容,逻辑地联系起来。 ·【总结基本发现和结论】 扣住前面提出的问题,回应文献评估中提到的局限,参照分析框架中存在的难题,总结结论和意义 ·【若干相关问题的讨论】 言犹未尽的问题,分析自己的局限和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注意不要陈列无关内容以显示阅读量之大 这些“八股”就是学术规范 《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读后感(三):纸上得来终觉浅 社会学专业论文通常有两类: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这两种研究都指向社会现象、行为和问题,但目的不同,所以写作的重点也不同。 学术研究的重点在发现,它的最高目标是产出并发展知识。学术研究的评价标准一般是三种发现:①理论发现:论文是否对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理论知识的修正和推进)②方法发现:论文是否采用了获得知识的更佳方法,并得到专业人员的认同和使用③事实发现,论文是否提供了新的资料证据。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回答这些问题:发生了什么(事实),怎样解释(理论),怎样知晓它们(方法)。 政策研究针对当下人类实践行为中的问题,寻找原因根源,并建议解决方案,“提出对策”。基本关注点是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当前紧要、棘手、急迫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区分,学术研究追求的贡献是在某一项知识(道理)方面的进展,因而写作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有: ●有关知识(道理)的现状如何?已经发现了什么?有哪些理论(原则、道理、逻辑和分析概念)已经提出? ●它们各自的贡献和局限是什么? ●它们的传承和发展是怎样的? ●我要讲的道理为何是新的且重要的? ●我的观点和结论是什么? ●我用什么证据资料和方法证明它们? ●我怎样说服人们相信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这一结论在上述知识传承上的进展价值是什么? 相比之下,政策研究追求的贡献是,提出有效方案解决一个实践问题,因而写作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是: ●我们当前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这一目标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障碍(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背景有哪些? ●怎样对症下药消除这些障碍? ●具体的可操作方案有哪些? ●它们各自的成本和收益是什么? ●正确的选择应当是什么? ●为何它是有效可行的? ●对方案的实施步骤有何设想和建议? 和只谈结论观点的论文不同,社会学论文要求论据加论点,依赖相互联系的事实证明,是社会学论文的特点。 下面这些问题是写作中需要考虑的: ●如果论文在某一个论域中提出新问题,需要给出理由:为何是新问题,为何是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 ●如果论文希望建立新视角,需要给出理由:为何从前的视角不能阐明你的问题,它们的局限性是什么,为何新视角能够阐明这一问题,阐明的逻辑(或分析原则)有何变化,为何这些变化是值得的、重要的。 ●如果论文试图建立新对比(比较),需要给出理由:为何这些比较对于阐明问题是重要的,前人没有使用这样的比较,后果如何。 ●如果论文尝试建立新假设,需要给出理由:这些假设怎样得到证据的支持,它们的价值是什么,过去的误解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如果论文要提出新的分析要素,需要给出理由:为何这些要素是重要的,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前是否有人提出,在什么意义上提出。 ●如果论文提出对他人论点的批评,需要给理由:这些论点的局限是什么,论题还有什么不同方面,从前忽略这些方面的后果是什么。 我们在知识界见到的大辩论,常常是意识形态和知识内容的混合,一些辩论甚至较少知识成分,主要是意识形态交锋。由于意识形态具有信念和绝对的特性,这些辩论很容易因信仰不同变得极端化,最后变成道德和政治阵营的对立甚至战斗。但是从社会的文明进程来看,这些辩论又是必经的形式,因为它们促成价值的判断、区分、分享和建设。 意识形态的一个特点是绝对性,而知识是可以根据事实加以改变的,注意到这一点有助于研究写作。不妨追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也许有助于辨别和厘清意识形态与知识: ●论文的研究问题是研究传统中关心的,还是仅仅是我个人所思考的? ●论文参考了多元视角的观点,还是只参考了自己同意的观点? ●论文材料来自多元不同的类别,还是仅有一个或少数类别? ●论文试图以证明说服对方,还是仅仅以论断压服对方? ●论文有学习和开放性,比如,对待不同观点,论文是否愿意吸收对方的合理之处,发展自己的观点,还是拒绝吸收? ●论文关心推进知识,还是关心输赢、地位、地盘或名次排序? ●论文清楚自己所持的意识形态及其局限,还是否认它的存在? ●论文对自己的结论局限有所认识,还是奉其为终极真理?如果有人指出自己说错了,是否愿意认真倾听对方的说明并加以思考,必要的时候更正自己的结论? ●听取论文评论的时候,是特别关心那些不同意见,还是只愿意听到肯定和一样的观点? 意识形态的长处,是为知识探索带来强大动力,但又具有绝对性(不容置疑)和封闭性(不容改变)。意识形态和知识各自关心的终极目标很不同。 一般而言,价值观以几种方式影响社会学研究: ●问题意识:论文中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何种问题是重要的,都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决定着研究者对某类问题的敏感度。 ●事实资料:受到价值观影响,论文作者会判断其是否重要,自觉排除不重要的资料,积极寻找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资料。 ●证明的逻辑:当论文阐述一个观点的时候,作者往往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讲道理,而哪一种理论是合乎道理的逻辑,往往由价值观进行筛选。 ●得出结论:论文往往得出作者确信的结论。这种判定,不仅需要依赖事实证明,同时也需要依赖价值体系的支持。人们很少会着力论证自己不相信的观点。当然,在确凿的事实面前,诚实的作者将在惊奇之余,反思甚至放弃自己原先的看法,从经验中学习,调整价值观的某些部分。 一般认为,右翼理念重视现实,重视自由竞争、等级秩序、自然选择的结构和规则以及社会整体的效率。因此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右翼通常主张自由竞争的体制,主张产权保护,理由是它对于创新、劳动和改善的激励作用。根据这些理念,右翼在具体的政策方面大致有如下主张: ●经由市场分配资源,充分竞争,明确界定产权,排除垄断,尤其是权力的垄断。 ●通过规则、合约、法治形成秩序,以保护产权、贸易秩序和社会安全。 ●支持代议政治、共和框架,以保持领袖、精英团体和大众的权力平衡。 ●主张较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再分配,以保持经济动力并激励创新。 上述主张被认为代表强者、成功者或精英的意识,他们充满精力,具有进取、扩张、竞争和开拓精神,同时社会掠夺性也强。但是充分竞争的结果,往往导致财富占有的不均等,尤其对于弱者而言,竞争性政策对他们不利,因为这将加强他们在生存和经济地位方面的不安全。 一般认为左翼理念和理想主义、人权理念以及同情心有关,它重视平等、民意、参与、保护人权,强调社会互助、依赖和团结,照顾弱者的生存需要和尊严,主张社会改革接近完美、更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左翼通常要求排除强者对资源的优势垄断,通过社会再分配保障安全,推动民主选举接近民意,构造公平、平等的社会。根据这些理念,左翼的主张大致如下: ●公共组织参与分配资源,以避免市场分配的不平衡,保护弱者的平等竞争机会,排除强势的市场竞争和垄断。 ●通过法律以及再分配来保护弱者,在医疗、教育和福利权利方面,增进平等。 ●通过民主政治接近民意,鼓励大众参与、沟通、互赖和共享,促进多元利益的组织化发展。 故而,左翼主张常被认为代表普通大众利益,是那些具有同情心、追求社会完美的自由知识分子的理想。 掌握一些基本功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性问题可以探索未知——事实、解释和预测,这些被称为“知识”,是因为它们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他的行为、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这三个方面,研究性问题可以是: ●关于事实性问题:发生了什么?人们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更深入的事实问题是,社会冲突有哪些形式?社会组织怎样运作?社会关系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变化?等等。 ●关于解释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原因是什么?更深入的解释问题可以是,某一社会事实或现象产生的动力、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它们的形成需要的因素有哪些?为何这些因素和该社会现象具有因果联系?对于该现象以往有哪些理论解释?为何这些解释不够有力,需要给出新的解释? ●关于预测性问题:该社会现象未来的趋势估计怎样?可能有什么变化或持续性?导致的后果可能有哪些? 在关联分析中可以这样问自己: ●是正向还是负向关联? ●它是因果关联吗?为什么? ●它是一般的概率性关联吗?为什么? ●它是规律性出现的吗(条件类似的时候重复出现)? ●关联的强度怎样?是否稳定? ●它是基础性(影响其他关联发生)的关联吗? ●它是环节性关联吗?什么环节?它对上下环节的作用是什么?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一关联的出现? ●这些因素发挥了怎样的影响? ●怎样定义和评估这些因素的作用? ●它们对于关联的改变是否是关键性的、不可或缺的存在? ●从前的研究是否指出了上述关联? 鉴别过程最常见的方法,是发现、排列、对比,发现它们出现的条件,排列它们的先后次序,对比它们各自的作用性质,鉴别各个条件的重要性地位;而后排除相对不重要、不稳定或枝节性的关联,留下重要关联进行分析。你可以问: ●为何某些关联从前没有发生? ●当时条件和变化条件的比较,结果怎样? ●对比较中得到的异同进行评估,条件变化的关键内容是什么? ●上述关联在不同的条件中怎样变化? ●变化的条件怎样作用于目前的关联产生? 如何使研究成为自己的创造,而非对他人的重复?关键是在前人结论的基础上推进。这是研究写作环节中最为艰难的部分。这些推进可以是细节进展、修正、补充,或推翻前人的结论。它们可能是有关条件的、有关因素设定的、有关关系说明的、有关基本假设的、有关理论视角的,它们也可能是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方法引入、新的观念框架或分析视角引入、新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运用。 研究推进需要使用批评性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展示独立、个性和创新以扩展问题。它似乎没有确定的格式,但如下方式会有所帮助: ●构造问题(提问)。可以就事实提问:它们是否存在矛盾,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可能支撑那些观点?也可以就事实的意义和价值提问:它的后果是什么?它的重要性是否阐述准确?它的后果是否完全被认识到?还可以就理论和视角提问:它们是否令人满意地解释了论题?它反映的信念是什么?概念框架是否使用妥当?条件是否发生变化?等等。这些问题的目的,是把论题引向更深入广阔的层次,从而看到前人研究中未曾看到的东西。 ●提出更大的、更一般性的问题,并在其中发展出关涉该论题的新提问,引导论题的深入。 ●寻找该论题的分歧意见,讨论辩论中的核心问题,可以对其中的焦点分歧或原则分歧提问,以引导论题的深入。 ●寻找差异。发现解释和事实不相符合的部分,或者是发现事实的差异,或者是事实存在条件的差异,或者是对事实性质认定的差异。评估这些差异,以克服前人的缺陷为目标,建立自己的改进和创新问题。一个十分有帮助的做法是,先建立一个简易表格,列出不同观点的支持证据及其缺陷,再列出需要加入考虑的新证据、新信息等,而后不断思考对比,并把对比的结果列出来,看是否可能发展其他提问,并让新的材料展示说服力。 ●寻找前者结论形成的理由、它们可能的选择或者偏见形成的原因,评估这些选择、理由和原因的形成条件,在新的理由、选择、条件方向上提出问题,来改进这些偏差。 ●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支持证据,用事实、引用和案例,以及所有可参考的信息,组织成自己的理由和证据说明,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应当是简洁、鲜明、有针对性的要点总结。 ●对比阅读文献和自己所用的资料,发现其中的差异,特别是发现,哪些属于新事实、新证据或新信息,从而补充发展以前的论题。 研究计划的写作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明确提出一个论题(topic)。 ●阐明研究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它的针对性。 ●如果需要,将这个论题转化为一个或几个相关的分支(具体)问题(questions)。 ●界定这些问题中包含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选择你关心的方面,建立等待研究证明的初步假设。 ●根据这些假设的性质,确定准备收集哪类证据(文献、案例、访谈,还是问卷统计)。 ●根据资料类别确定访谈提纲、问卷量表或文献,以及获得它们的地点和方法。 ●规划研究进程和时间表。 ●如果需要,规划研究的预算表。 ●阐明这一研究可能的成果及价值。 ●阐明研究对什么人(机构)有用,有什么用。 如果你的研究论文来自于一个项目支持,需要将研究计划提交项目发放方评估,得到他们的同意,还需要加上更具体的内容: ●评估资料获得的可行性。 ●确定工作环节和详细的时间表安排。 ●确定合作者等团队人选,明确分工职责,说明自己的任务。 ●估计各项预算,详细列出它们,必要的地方写出预算理由。 ●确定未来的成果形式——是调查报告、专题论文,还是著作? 提要 无论论文长短,都不要忘记给出一个提要,一般论文提要可以在300—500字之间,博士论文提要通常可达2000—3000字。需要留意,提要不是论文领域和意图的介绍,尤其不是论文的背景说明或价值(重要性)评价。 论文提要是用简明语言,说明论文回答什么中心问题,这个问题针对什么(理论或现实问题)而提出,论文的结论(发现)是什么。博士论文的提要较长,还可包含论文的结构、方法以及各章的结论,但不应忽略说明,这些分题结论怎样支持了主论题的结论。只有充分说明了这种关联,论文才能形成统一性。 提要贵在精炼,将重要的内容写上,让阅读者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该论文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这方面常见的问题是重心偏移:在研究过程、问题背景和重要性上着墨太多,但对更重要的论文发现和结论却轻描淡写,甚至未经提炼,只是将各章内容重复贴上,前后无法连贯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提要,实际上只交代了作者意图,却没有交代研究结果,读过之后只知道作者想做什么,却不知道做出了什么。 读书报告 写读书报告不应忽略两点:陈述和评价——陈述该书的主要内容,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评价它的长处和短处,以及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看,它能够提供什么重要信息。 从专业的角度看,更高水平的读书报告往往就某个主题,参与知识圈或专业共同体对它的讨论。比如,报告一本关于社会分层的作品,联系当前有关发展和已往有关讨论,进而阐述它的进展、地位、贡献和局限。 一般而言,读书报告的写作要点是: ●准确理解,抓住并提炼作品处理的中心问题和结论,把它们清晰表述出来。 ●总结作品在观点、证据、方法、材料和视角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客观地评估其是否适当,是否达到目标,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困惑和不解的问题,或者那些对于结论特别重要,但在作品中被忽略的新问题。 西方学术界通行的“书评”范例,常常包含四个要素,它们虽然是正式发表的要求,但在写作路径上仍值得参考。 ●吸引注意——应当有一个能够充分引起专业性注意的开始,这取决于该书的问题是否重要,所以应当选择重要的、有价值的作品;同时也取决于你是否抓住了那些问题,所以不能泛泛而谈,而应当聚焦在特定的主题上。 ●真实再现——平实叙述书中想说的东西,而不是报告你自己想说的,或你认为应当说的东西。不要将文献的实际内容(作者观点)和你的评估(你的观点)混淆在一起。两者虽然有关,但是不同。 ●总结提炼——讨论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看,该作品提供了什么信息和贡献。 ●评估判断——说明自己的看法:文献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在你看来是否达到目标,它是否进行了成功的论证? 对阅读文献常见的评估,是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使用一些标准对该文献进行比较,并讲出看法和结论。比如可以在评估文献时问这样一些问题: ●该书(文献)主题对于当前的社会是否重要? ●作者是否达到目标? ●作者的分析结构怎样? ●作者方法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 ●论证是否清晰? ●证据是否可靠? ●和同主题的作品相比,该文献价值何在? ●它对社会学的贡献是什么? ●什么人会从中获得什么益处? 资料综述的写作要点是: 根据某个确定的主题(这往往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寻找并选择资料。综述不是教科书写作,不需要把各种流派和观点一一列出来,这样的做法只是查找资料的体力劳动,但没有加入选择和判断。需要仔细甄别哪些资料是与研究问题直接相关、有代表性、有价值的。建议在取舍过程中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该资料处理的问题是否和我的研究问题相关? ●该资料是否显示了研究问题的某种进展? ●该资料是否反映了这一研究问题结论上的不同观点和辩论? ●该资料是否包含我的研究问题需要针对的观点? ●该资料反映的观点是否具有代表性? ●该资料提供的信息是否和我研究问题的证据(证明或证伪)有关? ●该资料提供的信息是否和我研究问题的历史背景有关? ●该资料提供的信息是否和我研究问题的理论框架有关? ●该资料中可提炼的概念,在我的研究问题上是否具有分析工具作用? ●该资料获得的方法是否对我的研究问题有帮助,或者有对照意义? 如果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建议选入资料综述中。这样就可以按照一条问题主线把它们串联起来,不会杂乱堆积而无骨支撑。 文献回顾是更有确定目的的资料综述,因而要求更具有针对性。文献回顾通常是研究论文和研究生以上学位论文写作的前奏,它的写作目的有三。 第一,通过评估分析已有的研究贡献和局限,凸显自己研究问题的价值。文献回顾意在说明,为何自己将要回答的论题是一个正确而重要的问题。所谓正确,意味着必须符合事实,同时沿着学界前人的工作继续进行,在一个专业传统中行走,这个问题应当是学界承认并关注的。所谓重要,是指说明你的研究在已有知识体系中的价值,比如,你认为前人的研究有忽略有遗漏,需要提出新问题、建立新传统,也应当设法找到该问题和前人工作(特别是其局限)的联系,说明它为何是值得提出的,其重要价值何在,才能有理有据地开启这一问题。总之,文献回顾的目标之一,是为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做出说明。 第二,是寻找自己的专业(问题)定位——它和理论传统的关系,以便阐明自己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中的位置。有不少研究处理的是很具体的实证问题,但这一问题和学界关注的问题有什么联系?文献回顾中需要阐述这样的联系,让自己的研究对更基本的问题有所回应,以便使自己的研究上升为和普遍问题有关的工作。这一工作有助于将自己的研究问题“一般化”。如果你的研究根本不关心那些基本问题,或根本不回应那些重要辩论中显示的未解问题,你的研究可能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 第三,是寻找自己不同于前人之处,阐明自己研究的进展和特点,让自己的研究发现尽可能具有原创性。 写作文献回顾应当留意: ●寻找针对性结论——如果它们说的不对,为何不对? ●寻找问题进展和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寻找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评论它们的贡献和局限。 ●总结主流趋势或一般性问题的关注所在。 ●说明自己的研究问题和上述一般性问题的关联。 ●通过比较,阐明自己研究问题的新异、特点和价值。 根据分析层次,学生应当有意识地练习以下不同类型的写作,它们要求的写作能力是由浅入深的,呈现系统性: ●陈述一项事实。 ●比较不同的事实特点。 ●根据已有事实推论潜在的事实。 ●复述并评论一篇阅读文献,指出它的合理或不合理之处。 ●回顾一个专题领域的若干文献,说明这个领域讨论的有关问题,哪些问题已经被提出,哪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 ●运用具体材料证明一个事实,并联系此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自己命题,运用材料证明,并联系理论,阐述一种观点。 学位论文常有一些固定的、通常都包含的内容,写作者不应忽略: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想要回答的问题 ●该问题的背景和历史信息 ●该问题的针对性论点 ●为何该问题是重要的,有什么重要性 ●有关该问题的文献回顾与评估 ●论文使用的方法 ●论文的资料来源及获取过程 ●论文的分析概念、理论框架或视角,解释选择使用它们的理由 ●论文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 ●展示资料证据,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证明 ●总结基本发现和结论 ●若干相关问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读后感(四):纸上得来终觉浅 社会学专业论文通常有两类: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这两种研究都指向社会现象、行为和问题,但目的不同,所以写作的重点也不同。 学术研究的重点在发现,它的最高目标是产出并发展知识。学术研究的评价标准一般是三种发现:①理论发现:论文是否对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理论知识的修正和推进)②方法发现:论文是否采用了获得知识的更佳方法,并得到专业人员的认同和使用③事实发现,论文是否提供了新的资料证据。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回答这些问题:发生了什么(事实),怎样解释(理论),怎样知晓它们(方法)。 政策研究针对当下人类实践行为中的问题,寻找原因根源,并建议解决方案,“提出对策”。基本关注点是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当前紧要、棘手、急迫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区分,学术研究追求的贡献是在某一项知识(道理)方面的进展,因而写作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有: ●有关知识(道理)的现状如何?已经发现了什么?有哪些理论(原则、道理、逻辑和分析概念)已经提出? ●它们各自的贡献和局限是什么? ●它们的传承和发展是怎样的? ●我要讲的道理为何是新的且重要的? ●我的观点和结论是什么? ●我用什么证据资料和方法证明它们? ●我怎样说服人们相信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这一结论在上述知识传承上的进展价值是什么? 相比之下,政策研究追求的贡献是,提出有效方案解决一个实践问题,因而写作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是: ●我们当前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这一目标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障碍(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背景有哪些? ●怎样对症下药消除这些障碍? ●具体的可操作方案有哪些? ●它们各自的成本和收益是什么? ●正确的选择应当是什么? ●为何它是有效可行的? ●对方案的实施步骤有何设想和建议? 和只谈结论观点的论文不同,社会学论文要求论据加论点,依赖相互联系的事实证明,是社会学论文的特点。 下面这些问题是写作中需要考虑的: ●如果论文在某一个论域中提出新问题,需要给出理由:为何是新问题,为何是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 ●如果论文希望建立新视角,需要给出理由:为何从前的视角不能阐明你的问题,它们的局限性是什么,为何新视角能够阐明这一问题,阐明的逻辑(或分析原则)有何变化,为何这些变化是值得的、重要的。 ●如果论文试图建立新对比(比较),需要给出理由:为何这些比较对于阐明问题是重要的,前人没有使用这样的比较,后果如何。 ●如果论文尝试建立新假设,需要给出理由:这些假设怎样得到证据的支持,它们的价值是什么,过去的误解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如果论文要提出新的分析要素,需要给出理由:为何这些要素是重要的,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前是否有人提出,在什么意义上提出。 ●如果论文提出对他人论点的批评,需要给理由:这些论点的局限是什么,论题还有什么不同方面,从前忽略这些方面的后果是什么。 我们在知识界见到的大辩论,常常是意识形态和知识内容的混合,一些辩论甚至较少知识成分,主要是意识形态交锋。由于意识形态具有信念和绝对的特性,这些辩论很容易因信仰不同变得极端化,最后变成道德和政治阵营的对立甚至战斗。但是从社会的文明进程来看,这些辩论又是必经的形式,因为它们促成价值的判断、区分、分享和建设。 意识形态的一个特点是绝对性,而知识是可以根据事实加以改变的,注意到这一点有助于研究写作。不妨追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也许有助于辨别和厘清意识形态与知识: ●论文的研究问题是研究传统中关心的,还是仅仅是我个人所思考的? ●论文参考了多元视角的观点,还是只参考了自己同意的观点? ●论文材料来自多元不同的类别,还是仅有一个或少数类别? ●论文试图以证明说服对方,还是仅仅以论断压服对方? ●论文有学习和开放性,比如,对待不同观点,论文是否愿意吸收对方的合理之处,发展自己的观点,还是拒绝吸收? ●论文关心推进知识,还是关心输赢、地位、地盘或名次排序? ●论文清楚自己所持的意识形态及其局限,还是否认它的存在? ●论文对自己的结论局限有所认识,还是奉其为终极真理?如果有人指出自己说错了,是否愿意认真倾听对方的说明并加以思考,必要的时候更正自己的结论? ●听取论文评论的时候,是特别关心那些不同意见,还是只愿意听到肯定和一样的观点? 意识形态的长处,是为知识探索带来强大动力,但又具有绝对性(不容置疑)和封闭性(不容改变)。意识形态和知识各自关心的终极目标很不同。 一般而言,价值观以几种方式影响社会学研究: ●问题意识:论文中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何种问题是重要的,都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决定着研究者对某类问题的敏感度。 ●事实资料:受到价值观影响,论文作者会判断其是否重要,自觉排除不重要的资料,积极寻找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资料。 ●证明的逻辑:当论文阐述一个观点的时候,作者往往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讲道理,而哪一种理论是合乎道理的逻辑,往往由价值观进行筛选。 ●得出结论:论文往往得出作者确信的结论。这种判定,不仅需要依赖事实证明,同时也需要依赖价值体系的支持。人们很少会着力论证自己不相信的观点。当然,在确凿的事实面前,诚实的作者将在惊奇之余,反思甚至放弃自己原先的看法,从经验中学习,调整价值观的某些部分。 一般认为,右翼理念重视现实,重视自由竞争、等级秩序、自然选择的结构和规则以及社会整体的效率。因此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右翼通常主张自由竞争的体制,主张产权保护,理由是它对于创新、劳动和改善的激励作用。根据这些理念,右翼在具体的政策方面大致有如下主张: ●经由市场分配资源,充分竞争,明确界定产权,排除垄断,尤其是权力的垄断。 ●通过规则、合约、法治形成秩序,以保护产权、贸易秩序和社会安全。 ●支持代议政治、共和框架,以保持领袖、精英团体和大众的权力平衡。 ●主张较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再分配,以保持经济动力并激励创新。 上述主张被认为代表强者、成功者或精英的意识,他们充满精力,具有进取、扩张、竞争和开拓精神,同时社会掠夺性也强。但是充分竞争的结果,往往导致财富占有的不均等,尤其对于弱者而言,竞争性政策对他们不利,因为这将加强他们在生存和经济地位方面的不安全。 一般认为左翼理念和理想主义、人权理念以及同情心有关,它重视平等、民意、参与、保护人权,强调社会互助、依赖和团结,照顾弱者的生存需要和尊严,主张社会改革接近完美、更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左翼通常要求排除强者对资源的优势垄断,通过社会再分配保障安全,推动民主选举接近民意,构造公平、平等的社会。根据这些理念,左翼的主张大致如下: ●公共组织参与分配资源,以避免市场分配的不平衡,保护弱者的平等竞争机会,排除强势的市场竞争和垄断。 ●通过法律以及再分配来保护弱者,在医疗、教育和福利权利方面,增进平等。 ●通过民主政治接近民意,鼓励大众参与、沟通、互赖和共享,促进多元利益的组织化发展。 故而,左翼主张常被认为代表普通大众利益,是那些具有同情心、追求社会完美的自由知识分子的理想。 掌握一些基本功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性问题可以探索未知——事实、解释和预测,这些被称为“知识”,是因为它们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他的行为、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这三个方面,研究性问题可以是: ●关于事实性问题:发生了什么?人们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更深入的事实问题是,社会冲突有哪些形式?社会组织怎样运作?社会关系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变化?等等。 ●关于解释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原因是什么?更深入的解释问题可以是,某一社会事实或现象产生的动力、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它们的形成需要的因素有哪些?为何这些因素和该社会现象具有因果联系?对于该现象以往有哪些理论解释?为何这些解释不够有力,需要给出新的解释? ●关于预测性问题:该社会现象未来的趋势估计怎样?可能有什么变化或持续性?导致的后果可能有哪些? 在关联分析中可以这样问自己: ●是正向还是负向关联? ●它是因果关联吗?为什么? ●它是一般的概率性关联吗?为什么? ●它是规律性出现的吗(条件类似的时候重复出现)? ●关联的强度怎样?是否稳定? ●它是基础性(影响其他关联发生)的关联吗? ●它是环节性关联吗?什么环节?它对上下环节的作用是什么?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一关联的出现? ●这些因素发挥了怎样的影响? ●怎样定义和评估这些因素的作用? ●它们对于关联的改变是否是关键性的、不可或缺的存在? ●从前的研究是否指出了上述关联? 鉴别过程最常见的方法,是发现、排列、对比,发现它们出现的条件,排列它们的先后次序,对比它们各自的作用性质,鉴别各个条件的重要性地位;而后排除相对不重要、不稳定或枝节性的关联,留下重要关联进行分析。你可以问: ●为何某些关联从前没有发生? ●当时条件和变化条件的比较,结果怎样? ●对比较中得到的异同进行评估,条件变化的关键内容是什么? ●上述关联在不同的条件中怎样变化? ●变化的条件怎样作用于目前的关联产生? 如何使研究成为自己的创造,而非对他人的重复?关键是在前人结论的基础上推进。这是研究写作环节中最为艰难的部分。这些推进可以是细节进展、修正、补充,或推翻前人的结论。它们可能是有关条件的、有关因素设定的、有关关系说明的、有关基本假设的、有关理论视角的,它们也可能是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方法引入、新的观念框架或分析视角引入、新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运用。 研究推进需要使用批评性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展示独立、个性和创新以扩展问题。它似乎没有确定的格式,但如下方式会有所帮助: ●构造问题(提问)。可以就事实提问:它们是否存在矛盾,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可能支撑那些观点?也可以就事实的意义和价值提问:它的后果是什么?它的重要性是否阐述准确?它的后果是否完全被认识到?还可以就理论和视角提问:它们是否令人满意地解释了论题?它反映的信念是什么?概念框架是否使用妥当?条件是否发生变化?等等。这些问题的目的,是把论题引向更深入广阔的层次,从而看到前人研究中未曾看到的东西。 ●提出更大的、更一般性的问题,并在其中发展出关涉该论题的新提问,引导论题的深入。 ●寻找该论题的分歧意见,讨论辩论中的核心问题,可以对其中的焦点分歧或原则分歧提问,以引导论题的深入。 ●寻找差异。发现解释和事实不相符合的部分,或者是发现事实的差异,或者是事实存在条件的差异,或者是对事实性质认定的差异。评估这些差异,以克服前人的缺陷为目标,建立自己的改进和创新问题。一个十分有帮助的做法是,先建立一个简易表格,列出不同观点的支持证据及其缺陷,再列出需要加入考虑的新证据、新信息等,而后不断思考对比,并把对比的结果列出来,看是否可能发展其他提问,并让新的材料展示说服力。 ●寻找前者结论形成的理由、它们可能的选择或者偏见形成的原因,评估这些选择、理由和原因的形成条件,在新的理由、选择、条件方向上提出问题,来改进这些偏差。 ●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支持证据,用事实、引用和案例,以及所有可参考的信息,组织成自己的理由和证据说明,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应当是简洁、鲜明、有针对性的要点总结。 ●对比阅读文献和自己所用的资料,发现其中的差异,特别是发现,哪些属于新事实、新证据或新信息,从而补充发展以前的论题。 研究计划的写作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明确提出一个论题(topic)。 ●阐明研究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它的针对性。 ●如果需要,将这个论题转化为一个或几个相关的分支(具体)问题(questions)。 ●界定这些问题中包含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选择你关心的方面,建立等待研究证明的初步假设。 ●根据这些假设的性质,确定准备收集哪类证据(文献、案例、访谈,还是问卷统计)。 ●根据资料类别确定访谈提纲、问卷量表或文献,以及获得它们的地点和方法。 ●规划研究进程和时间表。 ●如果需要,规划研究的预算表。 ●阐明这一研究可能的成果及价值。 ●阐明研究对什么人(机构)有用,有什么用。 如果你的研究论文来自于一个项目支持,需要将研究计划提交项目发放方评估,得到他们的同意,还需要加上更具体的内容: ●评估资料获得的可行性。 ●确定工作环节和详细的时间表安排。 ●确定合作者等团队人选,明确分工职责,说明自己的任务。 ●估计各项预算,详细列出它们,必要的地方写出预算理由。 ●确定未来的成果形式——是调查报告、专题论文,还是著作? 提要 无论论文长短,都不要忘记给出一个提要,一般论文提要可以在300—500字之间,博士论文提要通常可达2000—3000字。需要留意,提要不是论文领域和意图的介绍,尤其不是论文的背景说明或价值(重要性)评价。 论文提要是用简明语言,说明论文回答什么中心问题,这个问题针对什么(理论或现实问题)而提出,论文的结论(发现)是什么。博士论文的提要较长,还可包含论文的结构、方法以及各章的结论,但不应忽略说明,这些分题结论怎样支持了主论题的结论。只有充分说明了这种关联,论文才能形成统一性。 提要贵在精炼,将重要的内容写上,让阅读者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该论文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这方面常见的问题是重心偏移:在研究过程、问题背景和重要性上着墨太多,但对更重要的论文发现和结论却轻描淡写,甚至未经提炼,只是将各章内容重复贴上,前后无法连贯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提要,实际上只交代了作者意图,却没有交代研究结果,读过之后只知道作者想做什么,却不知道做出了什么。 读书报告 写读书报告不应忽略两点:陈述和评价——陈述该书的主要内容,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评价它的长处和短处,以及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看,它能够提供什么重要信息。 从专业的角度看,更高水平的读书报告往往就某个主题,参与知识圈或专业共同体对它的讨论。比如,报告一本关于社会分层的作品,联系当前有关发展和已往有关讨论,进而阐述它的进展、地位、贡献和局限。 一般而言,读书报告的写作要点是: ●准确理解,抓住并提炼作品处理的中心问题和结论,把它们清晰表述出来。 ●总结作品在观点、证据、方法、材料和视角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客观地评估其是否适当,是否达到目标,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困惑和不解的问题,或者那些对于结论特别重要,但在作品中被忽略的新问题。 西方学术界通行的“书评”范例,常常包含四个要素,它们虽然是正式发表的要求,但在写作路径上仍值得参考。 ●吸引注意——应当有一个能够充分引起专业性注意的开始,这取决于该书的问题是否重要,所以应当选择重要的、有价值的作品;同时也取决于你是否抓住了那些问题,所以不能泛泛而谈,而应当聚焦在特定的主题上。 ●真实再现——平实叙述书中想说的东西,而不是报告你自己想说的,或你认为应当说的东西。不要将文献的实际内容(作者观点)和你的评估(你的观点)混淆在一起。两者虽然有关,但是不同。 ●总结提炼——讨论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看,该作品提供了什么信息和贡献。 ●评估判断——说明自己的看法:文献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在你看来是否达到目标,它是否进行了成功的论证? 对阅读文献常见的评估,是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使用一些标准对该文献进行比较,并讲出看法和结论。比如可以在评估文献时问这样一些问题: ●该书(文献)主题对于当前的社会是否重要? ●作者是否达到目标? ●作者的分析结构怎样? ●作者方法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 ●论证是否清晰? ●证据是否可靠? ●和同主题的作品相比,该文献价值何在? ●它对社会学的贡献是什么? ●什么人会从中获得什么益处? 资料综述的写作要点是: 根据某个确定的主题(这往往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寻找并选择资料。综述不是教科书写作,不需要把各种流派和观点一一列出来,这样的做法只是查找资料的体力劳动,但没有加入选择和判断。需要仔细甄别哪些资料是与研究问题直接相关、有代表性、有价值的。建议在取舍过程中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该资料处理的问题是否和我的研究问题相关? ●该资料是否显示了研究问题的某种进展? ●该资料是否反映了这一研究问题结论上的不同观点和辩论? ●该资料是否包含我的研究问题需要针对的观点? ●该资料反映的观点是否具有代表性? ●该资料提供的信息是否和我研究问题的证据(证明或证伪)有关? ●该资料提供的信息是否和我研究问题的历史背景有关? ●该资料提供的信息是否和我研究问题的理论框架有关? ●该资料中可提炼的概念,在我的研究问题上是否具有分析工具作用? ●该资料获得的方法是否对我的研究问题有帮助,或者有对照意义? 如果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建议选入资料综述中。这样就可以按照一条问题主线把它们串联起来,不会杂乱堆积而无骨支撑。 文献回顾是更有确定目的的资料综述,因而要求更具有针对性。文献回顾通常是研究论文和研究生以上学位论文写作的前奏,它的写作目的有三。 第一,通过评估分析已有的研究贡献和局限,凸显自己研究问题的价值。文献回顾意在说明,为何自己将要回答的论题是一个正确而重要的问题。所谓正确,意味着必须符合事实,同时沿着学界前人的工作继续进行,在一个专业传统中行走,这个问题应当是学界承认并关注的。所谓重要,是指说明你的研究在已有知识体系中的价值,比如,你认为前人的研究有忽略有遗漏,需要提出新问题、建立新传统,也应当设法找到该问题和前人工作(特别是其局限)的联系,说明它为何是值得提出的,其重要价值何在,才能有理有据地开启这一问题。总之,文献回顾的目标之一,是为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做出说明。 第二,是寻找自己的专业(问题)定位——它和理论传统的关系,以便阐明自己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中的位置。有不少研究处理的是很具体的实证问题,但这一问题和学界关注的问题有什么联系?文献回顾中需要阐述这样的联系,让自己的研究对更基本的问题有所回应,以便使自己的研究上升为和普遍问题有关的工作。这一工作有助于将自己的研究问题“一般化”。如果你的研究根本不关心那些基本问题,或根本不回应那些重要辩论中显示的未解问题,你的研究可能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 第三,是寻找自己不同于前人之处,阐明自己研究的进展和特点,让自己的研究发现尽可能具有原创性。 写作文献回顾应当留意: ●寻找针对性结论——如果它们说的不对,为何不对? ●寻找问题进展和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寻找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评论它们的贡献和局限。 ●总结主流趋势或一般性问题的关注所在。 ●说明自己的研究问题和上述一般性问题的关联。 ●通过比较,阐明自己研究问题的新异、特点和价值。 根据分析层次,学生应当有意识地练习以下不同类型的写作,它们要求的写作能力是由浅入深的,呈现系统性: ●陈述一项事实。 ●比较不同的事实特点。 ●根据已有事实推论潜在的事实。 ●复述并评论一篇阅读文献,指出它的合理或不合理之处。 ●回顾一个专题领域的若干文献,说明这个领域讨论的有关问题,哪些问题已经被提出,哪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 ●运用具体材料证明一个事实,并联系此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自己命题,运用材料证明,并联系理论,阐述一种观点。 学位论文常有一些固定的、通常都包含的内容,写作者不应忽略: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想要回答的问题 ●该问题的背景和历史信息 ●该问题的针对性论点 ●为何该问题是重要的,有什么重要性 ●有关该问题的文献回顾与评估 ●论文使用的方法 ●论文的资料来源及获取过程 ●论文的分析概念、理论框架或视角,解释选择使用它们的理由 ●论文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 ●展示资料证据,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证明 ●总结基本发现和结论 ●若干相关问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