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权威版全本》读后感1000字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励志网阅读:2587

《我的前半生:权威版全本》读后感1000字

《我的前半生:权威版全本》是一本由爱新觉罗·溥仪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页数:6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前半生:权威版全本》读后感(一):末代皇帝的前半生

关于溥仪,有着太多的标签,他是末代皇帝,几千年中国封建在他这里终结,他是最后皇权的拥有者,幼年站在最高处,享受着荣华富贵,不食人间烟火,却也是傀儡一样的存在。溥仪的一生经历的太多,我们不能说他活得精彩,却也是拥有了别人未曾拥有过的人生。是悲是喜,或许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感受,回头看这些经历,作为外人终究无法感同身受。溥仪的前半生倘若别人来写是一种感觉,而他自己来写则是充满着忏悔的意味。这这样的忏悔如今看来或许并不是很真诚,有着那样经历的一个人,有着那样身份的一个人,从天堂落入地狱似乎是一瞬间,他或许有着不甘,只是这种不甘,最后也变成了无奈。

《我的前半生》是一个人的忏悔之书,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王朝经历过无数次更替,成王败寇在中国的历史上重演了太多次,或许一开始所有人也不会想到这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不会想到人类的历史也在这时候被改写。溥仪从一个拥有最高权利的人,在他年幼时所灌输的思想依旧是权利至上的。他所看见的是围墙之内的世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国家是他的,天下是他的。这是他从出生之时起就得到的内容。也是中国几千年社会中国人民的思想。

“我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将来进入天堂,我连一个苍蝇也不肯打,但同时,千百个母亲和孩子的血,不曾打动过我的心!孟子批评过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者”,连这样的人我也够不上……”在溥仪的一生中很长一段时间是富裕生活的,是至高权力的,他不懂得人间疾苦,甚至是不理解人间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溥仪的权贵生活要更为严重的。这本书是溥仪的忏悔之书,却又不只是他的忏悔之书,这这本书中,我们跟着他的人生经历看到了一个王朝的的散场,也看到了一个新中国的成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带给所有中国人的改变。那个时候的他以自由之身回到北京,回到他生长的地方,却是不同的身份,以前可以说是家,而后来与他无关。不过当他经历了太多,最后也释怀了,不管是无奈还是妥协,终究也释怀了。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的自传,他细致的描述了他的前半生,却又不同于其他自传故事,它有着厚重的历史感,一个人的一生。

《我的前半生:权威版全本》读后感(二):唯一一本皇帝本人所写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带你了解真实的溥仪

许多名人伟人到了晚年都会回顾自己的人生,然后写下一本本精彩绝伦的自传。在这许多精彩的自传中,我认为最为吸引人的是《我的前半生》。传主爱新觉罗.溥仪从帝王到傀儡再到囚犯最后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经历了清末的改朝换代,民国的风起云涌,抗战的傀儡政权直至全国解放。其人生起伏最为跌宕,一生参与机密最为丰富,也因此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让人读来既惊且叹。

溥仪三岁登基成为皇帝。对于皇帝,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皇帝是人间至尊,拥有为所欲为的权利,似乎是所有人向往的所在,但这种向往却并不包括一个三岁的孩子。

溥仪在自传中写到他一生下来就被祖母抚养,祖母也非常疼爱溥仪,到了三岁,慈禧太后一道懿旨,溥仪就被带到了宫里,没了亲人又没了熟悉的环境,溥仪吓得哇哇大哭。

溥仪还在自传中写道,自己虽然母亲四五个,却没有感受过母爱是什么。在宫中,太后、太妃作为溥仪名义上的母亲对溥仪也只是问一问吃得可好,睡得可好。真正的来自精神层面上的关怀抚慰,溥仪通通没有。

看着溥仪笔下的帝王生活,只会觉得溥仪不过是一个“工具人”,看似是一国至尊,其实是个无父无母无依无靠的可怜孩子。

当然,溥仪会这样写自己也自有原因,《我的前半生》写于抚顺改造所,多写一写自己身不由己引起别人的同情,对溥仪显然也是有利的。所以很多人会怀疑这种“形势所迫下的自我揭发” 会不会避重就轻,会不会弄虚作假也是无可厚非的。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除了书写了自己的经历外,也写到了当时参与过历史上重大事件的诸多人物。比如出现在历史课本上的康有为,最开始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后来却成了保皇派。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记录了康有为对他的游说承诺,并且溥仪还因此按照康有为的指点送礼、赏字等。

这些出现在书中的人物不同于历史课本中干瘪无味单一的形象,而是鲜活的、多面的、生动的。这也就让读者透过溥仪的眼睛,重新认识了这些人,认识了这些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对于历史事件,《我的前半生》中同样有着详尽的书写。而且书中颇是透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比如袁世凯复辟做皇帝前,还和清皇室商议,要和溥仪结亲。不过由于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总之,《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在我看来,《我的前半生》可以被称之为奇书,毕竟中国自有皇帝起上下两千多年来,溥仪是唯一一个写自传的皇帝,书中的所有内容对于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人而已都是可望而不可及。

正是因为这种不可及,这本书才尤为珍贵也尤为引人。而这本《我的前半生》也因此是我特别推荐的书籍,或许这是唯一穿透历史碰触真实的机会,切莫错过。

《我的前半生:权威版全本》读后感(三):“皇帝”的新“身份”

公元1406年,明永乐皇帝朱棣号令,在北方修建一座宫殿。公元1420年,在北京紫禁城建成。600多年来,这座宫殿是举世闻名的皇家象征,见证了明清二十四位皇帝荣辱兴衰,见证了历史的演进、时代的更迭,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它最后一任主人的故事。

聊到末代皇帝,想必最为熟悉的便是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邬君梅等主演的传记电影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电影,于1988年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个奖项殊荣。

影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这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的影片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浓烈的兴趣。而除了这部影片之外,最佳的渠道便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亲笔撰写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

全书回顾了爱新觉罗·溥仪被立为皇帝入宫后,随着辛亥革命到民国成立,被迫退位深居后宫,再经北洋军阀混战,赶出紫禁城,客居天津,虽曾在满洲国再次登基做傀儡皇帝,但最终逃亡被俘,直至解放后接受劳动改造,最终成为一个普通公民的全部经历,我看到的是他的三个身份。这本书可以分享的角度很多,而我从他的身份谈理解。

他是“皇帝”:光绪帝驾崩后,三岁的溥仪继承了皇统,但未曾经历过能成为一个皇帝所需经历的他,便少了几分帝王的智谋。当然人们知道最多的就是“傀儡皇帝”溥仪于民国二十三年在新京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定国号为“大满洲帝国”,这也更让他因此成为日本人手中操纵的木偶。

他是“证人”:溥仪作为证人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他的证言中,称自己在任伪满洲国皇帝期间,完全为日本占领当局摆布,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作为伪满洲国元首相应的权力和尊严,是自己被日本关东军胁持到内满洲的,但书中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陈述,而这些只好交给历史辨明真伪。

他是“公民”:苏联将溥仪以“战犯”身份在绥芬河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送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1959年国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赦令》,历经参与植物园工作、文史工作,成为了一名享有合法权利的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皇帝的一生那岂能平凡,而溥仪的一生更是最为跌宕,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经历了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这本书的珍贵之处除了重要的史料价值,更是因为出自帝王亲笔,是他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有一句评价极为恰当,将个人还原到历史中,展示了历史碾压下人性的复杂形态,有扭曲,也有挣扎,故事未必全然符合史实,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更真实。

《我的前半生:权威版全本》读后感(四):末代皇帝眼中的变与不变

以前曾经看过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一本书,书名忘记了,里面写的是她和溥仪、沈醉在一起劳动改造的事情,他们三个是一个小组,在新凤霞的笔下,溥仪是一个毫无生活基础的人,一切大家看来是常识的东西,对溥仪来说都是非常的新鲜。

也难怪呀,因为他有一个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独一无二的前半生啊。 看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就入手了,第一是因为作者的身份,他是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本身就很有传奇性。

第二是因为这本书的出版社是光明日报出版社,仿佛这本书也有了金边的加持和质量的保障。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设计,尤其是书脊的设计。书脊是指连接书刊封面、封底的部分,一般书的这个部分都会平平无奇,这本《我的前半生》却在这个过程中狠下了一番功夫。描金的书名下面,是一个小小的带着辫子的娃娃的立像,溥仪是我国著名的娃娃皇帝,他因为嫡祖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亲生母亲是慈禧的义女而被慈禧从众多王室子孙中选中,成为又一任傀儡皇帝,开启了他末代皇帝的人生。

书籍和封底之间,设计者还精心设置了类似于年轮的东西,按照时间顺序把全书的主要内容标示出来,让人于未看之先,可以粗略的了解一下这位末代皇帝的人生轨迹:家世、童年、北京的小朝廷、天津的行在、东北、伪满洲国再一次当皇帝、苏联的岁月、认识到自己的罪过、认罪之后的一切都在变的岁月、等到了特赦…… 等到你看完全书之后,可以重新再来看一看这个摘要,仿佛可以看到溥仪的一生在你眼前流过,我真的是非常喜欢这个设计。

书的内容也非常详实,除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之外,还收入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比如溥仪母亲的照片、溥仪两岁时候的照片和溥仪的进膳单、服装更换表等等,让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本书的背景资料,更有利于了解本书的内容。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注意的最多的是里面提到的变与不变。

分享两个我最有感触的细节。 127页,溥仪结婚的时候,民国头面人物的反应,比如当时的黎元洪在贺帖上书写:“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赠宣统大皇帝”,总统府侍卫长荫昌穿着西式的大礼服,向溥仪跪拜,宣称刚才的鞠躬属于职务行为,现在这个才是自己给皇帝行的礼。我们看一下溥仪当时的反应,他的反应是:荫昌最为出色。当时虽然已经是民国,溥仪的心中,还没有放掉自己的那个皇帝的架子和思维方式,对他来说,自己还是一个皇帝。

和这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01页的时候,溥仪写的自己的三妹,他特意摘抄了三妹过去生活中无病呻吟的信件, 来让我们看到这个曾经娇庸懒散什么都不懂的三格格,居然成为新婚姻法的积极宣传者,当溥仪热情赞美自己的三妹妹,终于懂得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的时候,我相信他也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他们都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变成了一个人。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