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的读后感大全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励志网阅读:1809

春秋史的读后感大全

《春秋史》是一本由童书业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秋史》读后感(一):春秋史导论

导论式的春秋史,涉及了春秋时期几乎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1)种族的混合和华族的成立:夏和周起源于西戎,商起源于东夷,它们王朝的建立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春秋时期,诸夏民族住在中原,四边和郊野都是蛮族,诸夏想同化蛮族,蛮族想征服诸夏,因诸夏不堪蛮族的实力和侵扰,故出现了霸主制度,联合中原诸国一致对外,“尊王”用以团结内部,“攘夷”用以抵抗外侵。随着楚国被中原文明同化,周边蛮族也被各种瓜分征服,包含不同种族的“华夏文明”于是成立。

(2)社会经济和学术思想的转变:春秋时期,产业的发达成为摧毁封建社会的原动力。在底层阶级,农业技术大幅进步,农民私有土地出现,商业开始发展兴旺;在贵族阶级,由于其发展日久,人数越来越多,其中很多人不得不降入下层社会,这使得下层社会的民众慢慢有了知识,增加了力量,能够对贵族阶级进行反抗。在学术思想领域,人本主义开始兴起,很多人开始质疑天道的不可知。

(3)“争霸”战争和统一局面的形成:本书重点介绍了齐桓公的称霸,以及晋楚由于强弱形势逆转而反复争霸,并从其内部政治制度角度分析争霸实力此消彼长的原因。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弑频发,小国相继被大国兼并,郡县制初步建立,封建制度趋于瓦解,为战国统一战争完成了前期的铺垫。

《春秋史》读后感(二):【转】胡新生:童书业先生与先秦史研究——任教山东大学期间历史观的转变和学术创新

【作者简介】胡新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史,侧重先秦礼制与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先秦礼制研究和中国古代礼俗史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已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巫术》《齐鲁思想文化史》《周代的礼制》等,代表性论文有《周代祭祀中的立尸礼及其宗教意义》《周代殡礼考》《异姓史官与周代文化》等多篇。

《春秋史》读后感(三):《春秋史》:润物细无声的经典之作、奠基之作

读完随拍

说实话,这本书是我多月以来,看得尤为轻松的一本,语言极其通俗,甚至和今人平时所用的语言无异。 但殊不知,通过本书的前言,及查询本书的信息,可以得知,这其实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写的书,距今已有整整八十年了!但语言叙述方面尤能如此,实在是难能可贵。 另一方面,尽管语言极其通俗,但本书的篇幅却同样很短,据本书的前言所说,本书的正文,竟只有16万字,而所包括的却是那个纷繁复杂的春秋时代,真的非常匪夷所思,而作者就这样做了,这便意味着,他需要用通俗而又精简的文字来展开,来叙述,这是非常能够考验他本人对此的功力的。 而据阅读所见,即便文字通俗,也尽管篇幅短小,就在这中间,历史叙述说,却是简单明了,详略得当而又面面俱到,实在是通俗、篇幅、学术完美融合而不多见的著作。 这也的确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正如吕思勉为此写的序言中所说“鄞童君丕绳,笃学好古,于乙部书尤邃。年来专治春秋史,最其所得,成此一编。其体例极谨严,而文字极通俗。……以余所见,言春秋者,考索之精,去取之慎,盖未有逾于此书者矣。”如今看来,此言不虚。就我个人而言,也的确如此。 而能够让如吕思勉这样的人,迫不及待的要来一睹为快,并能够得到这样的称赞,可见作者的学力,以及本书的地位。 而八十多年过去,就以今人站在比之当时可谓日新月异的今天来看,本书的许多论述及观点,仍然有价值,而本书仍被专业的学者奉为经典,在豆瓣有如此高的人气,并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分,便可见一斑,也证明了当年诚之先生所说是不错的。 只可惜,据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欲进一步了解而再次查询童书业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本书的出版说明,都可以得知,尽管先生的学术成就,如此之高,他这本春秋史,同样对后来的春秋时代的研究,开风气之先,是此领域中的奠基之作,但就他本人而言,其人生,其命运,又实在是多舛的。 据他的百度百科所见,他似乎在学术上投入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在别的方面,尤其是个人生活方面,都无暇顾及,甚至如低能儿一般,就连回家的路他也会常常忘记,所以经常迷路。 又据网上所见,他本人在建国后,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于种种的压力,便导致了他的精神失常他曾不止一次“天衣无缝”地给自己扮成fgm,若不是确无其事,加上他的师生为他极力洗白,即便有几个身子,也都没有了。 大约正因如此,导致了他命不多寿,天不假年,当在本是学术生涯的旺盛之年,他本人则刚刚过完花甲之年,便匆匆的离去…… 也许,正因如此,才使他成为被大多数学者称之为“奇才”,又正因如此,由于他的心无旁骛,才使得他的作品极附一种洞见力及超越性,能够发一些在那个时代看来,可谓骇人听闻却又以学术为基础的东西吧! 另外,他是顾颉刚先生的高徒,而根据这本春秋史的前言,可以看出,此书的成书历程同样与顾颉刚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 而他尽管在1968年便匆匆的离去,而他的老师顾颉刚却一直活到了1980年,就连我之前看过《西周史》及《战国史》的作者,作为童书业先生好朋友的杨宽先生,也进入了这个我们所处的崭新纪元,二十一世纪才去世……另外,在上海博物馆筹建之初,杨宽先生作为其主要的筹建人之一,曾还邀请童书业先生过来作为历史系主任的身份工作,可见他们的关系。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童书业先生不正如静安先生那样的性格吗?甚至就连后来西方的爱因斯坦,不也是如此吗? 看来,万事万物有利就有弊,正因如此,他们才不同于常人,把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都去除了,但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却格外凸显,仿佛与生俱来,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同时也是旁人竭尽全力所不能企及的,王国维如此,爱因斯坦如此,童书业亦是如此。 当然,不论天才,还是奇才,总还是少数的。 我们一般人在仰望他们的同时,也需要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迈出一步,哪怕一小步,便已足够。更何况,尤其是在学术层面,不论任何人,都需要用功,这是毋庸置疑的。就拿童书业先生来说,他似乎的确有这方面的天赋,那种超越同时代人的洞见力,这是无须晦言的。 但另一方面,他对此又是乐此不疲而愿意花他本人近乎全部时间、全部生命一心投入到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中,这大概同样是毋庸置疑的。 不然不可能连回家的路他都会常常忘记而需要旁人引导;不然不可能花整整三十多页来注只有不过十几页的第一章。我粗略地翻到这三十多页的最后,恍然发现其注释,竟多达一百多条!可见之前用功之深,所以才功力能够如此之厚。

本书内页,注释尾页

不过可惜的是,作者为了方便起见,只有第一章有注释,而后面的十六章只有正文。而注释,据作者所说,将会单独再编著一本书,名为《春秋考信录》,不过这本有题目的书,如今看来,却是找不到的。 据我的查询,其内容到后来应该没有如作者所说的单独成书,而是分散到作者另外多部关于春秋的专著里了,实在可惜。不过这本书所属的系列装帧确实不错,就是先生本人的著作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拜读几部先生的著作吧! 当然,这只是题外话。 说了这么多,还没进入正题,实在惭愧。我想这样做的原因,还是如我开始所说,这本书是我许久以来,看得最为轻松的一本书,在阅读过程中,几乎不费脑子,可以说,从今年八月份阅读《东晋门阀政治》以来,中间除了《浮生有爱》,看得最为轻松的就属本书了。 而本书与浮生有爱这一类科普性质的书,所不同的是,这本书背后更重要的,却是它的学术价值。童先生在本书中发出的许许多多观点,时至今日,都还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甚至我想我们只有阅读过这本书,了解本书的一些内容,一些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更进一步。再加上先生本人这种丰富多彩却又多舛坎坷的命运与人生,才使我不由得把我之前所了解到的东西,在这里再重述一番的,尽管还是简单而粗略。 下面,我以摘几段本书先生的观点与论述为叙述的主线,凭借着我阅读时所记下的,再从细微处,就本书而言,看看本书的风格与价值,再从这方面,说几句我的心得与感受。另外,关于纯历史方面,这里暂不展开过多的叙述。 一来我尽管之前对春秋的历史就有看似很多的了解,但都是零零散散且毫无新意的,不值得在此过多的叙述;二来春秋时代,尽管只有二百多年,却又无比纷繁复杂的,尽管以先生的功力,以这本小书,尽可能简单扼要理清那个时代的历史,但由于历史太过复杂,而本书又太过简略,尽管在每一章一头一尾大多都有绪论与结论,尽管同样简略,却使得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不过关于本书,我如今无论如何,也只看过一遍,所以记忆难免有偏差,限于认识,故不能对此展我开对此全部的认识,以及到历史本身的梳理。只能以本书为主,举几处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先生在前言中便已经说明,要说明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它的前后因果关系是不能忽视的,故第一章先从西周讲起,名为“西周史略”。而其中,却又是从所谓三皇五帝讲起的。在这中间,先生的叙述,固然极其简略,但与此同时,对历史真实,对民族问题,都提出了他的观点与质疑。 比如,他为周厉王翻了案,至少是对史书的普遍记载而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以楚人迫于他的压力,竟主动的取消了他们自称的王号来看,他说:“厉王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紧接着,他认为:“自从有了周厉王被“流”的先例,于是列国间逐君的事便不断地发生,这又是封建制度崩溃的先声了。” 而童先生以他这种身份,直接指出了春秋及之前的社会,不仅是实行封建制度,更认为“中国真正的封建社会在时间上是限于周代。” 正如他后来在十三章“社会制度的变迁”讲到这种制度为何会瓦解的同时,阐释了封建的含义,并再次声明了他的这一观点,他说:““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地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对立的现象(在封建社会中也有自由农民的,但为数不多)。由这定义看来,则中国从西周一直到春秋前期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而对于这种制度为何会瓦解的原因,先生认为,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比如工业的发展,不复小国寡民的形式、商人地位的上升、统一观念的形成都是息息相关的。关于这一点,我也是深有同感,而这些在我看来恰恰是所谓礼崩乐坏最重要的几个根源。 在这之后细致而浩瀚相对应的注释中,按说这是纯学术层面的,毫无阅读性,可以一翻而过,再者说,都是之前内容的注释。而我也的确是随便翻翻,而就在这中间,同样发现了很多在我看来,有价值的东西。 在这里,只举一例,先生在注释到关于周人的民族发展时,便直接指出:“盖周人文化承自殷人,故至周公东征后,与东土关系大密,周国文化乃亦大兴也。此时周人而有制礼作乐之事,亦固其所。”这一点,与四十多年后,许倬云的《西周史》里,花很大篇幅所阐述的,我想是一致的。 此书虽名为《春秋史》,但对那个时代给予正面的叙述,却是至第五章才开始的,而在这之前,先生先从侧面来展开。第二章先以当时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经济为引,不仅介绍了那个时代的经济状况,还以那个时代比较接地气的《诗经》等有关的篇目,以那个时代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独属于西周到春秋的时代画卷。 在其中,有诗经中唯美的画面,更有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真实生活情况的诗篇。而至于那个时代的女性面貌,先生认为还是相对天真,进而开放的。 但另一方面,仍然是摆脱不了历史的特质,尽管诗经的记述,多有自由恋爱的画面,但就历史真实,当时的情况而论,绝大多数女性还是要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更何况,通过《诗经》等有关篇目,当时女性不如意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的。比如《诗经》的“东方之日”,以及诗经中唯一能够和后来大型叙事诗比肩的“氓”,都反映出了女性被遗弃、落寞并体现了她们所发的怨气的情况。 在第三章里,先生从从西周到春秋的人口讲起,到郡县制的诞生,及在各国的发展与实行状况,到赋税制度,到兵制,到军事,到贵族与平民的教育情况,再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心灵世界,还有艺术,等等,都做了简单扼要而又面面俱到,简单明了而又细致入微的叙述。在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在介绍完郡县制的发展,及在各国的情形,所做的一个简单的结论,他说:“县郡本是国都郊外的区划,秦、楚、晋、齐四国在春秋初年因开疆辟地的结果,开始有较正式的县制,秦国并有郡制。楚县最大,大致都是小国所改;晋县次之,大致都是都邑所改;齐县最小,大致是从乡鄙改的。…楚和秦的县郡似直隶于君主,晋、齐、吴的县则多是大夫的封邑。…吴国则在春秋晚期也摹仿晋、楚创立了县郡制度。我们以为县郡制就是创立于周代西周以后的春秋时代的。后世的记载或说周代以前已有郡县制,那决不可靠!” 还有关于那个时代的平民与贵族的教育情况,以及受教育程度。总的来说,不论哪个阶级,教育情况,及受教育程度都是比较稀缺匮乏的,即便是那个时代的贵族,先生认为,最初也是以教武为主的,又通过资料说明了,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大夫一级,普遍的文化程度,也是极其低下的,而所谓礼乐繁荣,先生认为,只不过是个假象罢了。而据我在第十三章所见,在孔子以后,私学的普及,正是导致封建社会瓦解的原因之一。其中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我认为,西周封建制的背后,就是宗法制,而宗法制又要靠嫡庶制来维系,因此,等到入春秋后,各国才会发生一场场的内乱,而纵观这一切,其情形无非是由庶子发起的,不是弟灭兄,就是子弑父,这其实就是以宗法制为本、以封建制为表、以等级制为实的崩溃,说白了,就是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的瓦解,是孔夫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前奏。 而私学的普及,大众文化程度的上升,则无疑加剧了以血缘关系产生的等级制度的瓦解。所以纵观宗法制、等级制彻底瓦解,人战国后,各国便大量的起用这些本来地位低下却教育程度高且有能力的人,帮助君主加强中央集权,来逐鹿天下,发动兼并战争。 在下一章“种族疆域与列国世系追述”中,我认为,同样是非常精彩的。先生正本清源,用最通俗的语言,以最短小的篇幅,对各个种族的发展,以及在西周之前各国的世系,都做了个详尽而又清晰的介绍,并在某些地方,对某一点,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与看法。在这中间,我认为,精彩之处尤多,也为后来的学者对此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比如,在叙述到周人如何发展过程中,关于太王的两个儿子的史书记载,便同样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看法,他说:“太伯、仲雍生当周室势力尚未大发达的时候,古代交通闭塞,就是要逃,怎能逃到这么远的地方去?”这便与我之前看过的杨宽先生在《西周史》所说是一致的。 又如,关于晋国的建国,至于所谓“一叶封唐”的史书记载,先生先是简单的叙述过这个故事,不但认为这只是传说,大概是战国以来才杜撰出来的,并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对此的考究,他说:“但我很疑心唐叔的辈行要高于成王,因为春秋时的铜器铭文里曾说唐公辅佐武王,唐公是武王所封。唐公若是唐叔,那末唐叔当是与武王同世的人,或者他与管叔、蔡叔、康叔等同为武王诸弟之一,也未可知。”这便与在《西周史》中,许倬云的考证,是一致的。 再如,在讲到越国的祖先时,他说:“《史记》记越的世系从无余到允常只有二十多代,与楚、吴的世系差不多长,这怎么可以把无余说成夏代的人?我以为越国的王室定是楚的同族:《国语》同《世本》都说越是芈姓。《史记》记熊渠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这大约就是越的始封。”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着先生比之同时代人的超越性,以及他对历史深刻而敏锐的洞见力。其中有太多太多的论述与观点,都是在看书很少的我,之前看同种类的著作所屡见不鲜的。可见影响之深远,是春秋历史的研究奠基之作,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第五章之后,便是对春秋那段历史正面的叙述了,在这之后的一百多页篇幅,把那个纷繁复杂二百多年的春秋史也可谓论述的入木三分,体例掌握得详略得当,看着不仅不晦涩,而且还非常有趣。但另一方面,先生又以史学家的身份,提出了很多质疑,强调了很多关键,如齐国首先崛起,地理因素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如晋国在曲沃武公以小宗取代大宗,统一晋国后,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在这之后当霸主,与郑、鲁两国的征服是密不可分的。如就春秋后期,所发生的两次弭兵来看,当时最主要的晋、楚两个大国,都希望和平,先生认为,正是因为他们的自顾不暇所导致的,正如先生所说:“晋、楚同是内变,所不同的,只是晋的内变发生自下,楚的内变发生自上。内变发生自下,证明了政权已经下移;内变发生自上,证明了政权仍在君主。在楚国,中央集权政策向来是很稳固的;在晋国,则这种政策老是失败。这政权的在下和在上,就是晋、楚强弱的关键。”这真可谓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关于这方面,我就不再一一叙述了。 另外,在这中间的纪年,正如先生在前言中所说,不会按照公历的纪年法,而是按古代的纪年。 而据我所见,本书所提到的年份,都是以鲁国的纪年,来叙述整个春秋历史的,而我想这毫无疑问,是参考了《左传》的,而我由于还不太了解鲁国的世系,更没读过《左传》,所以我个人在看到某些地方时,便不得不使我去查询一下资料,不然就只能看得云里雾里了。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本书的第十四章是专门讲孔子的,可见童先生本人也是比较推崇孔子的,也深知孔子对春秋历史的重要性,而据我所知以至于现在还有“一部春秋史,半部孔夫子”之说,可见一斑。而在那个时代,先生便有这样的洞见力,不得不使人佩服。 在这之前,他说了子产治郑的情况,也与孔夫子那样,大大的称赞了他,而与此同时,又通过所透露出的情况,推测了在西周的法律条文是不公开的,而子产铸刑鼎,这一举动,本身就破坏了这个规则,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又确确实实让民众得到福祉,使他们欢欣鼓舞,以至于还受到孔夫子的称赞。 至于孔子,先生在简单的叙述完他的生平后,谈及他的思想,以及为政举措时,一方面批判了他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另一方面,也肯定了他的“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并且还以为“在这里,他却是代表了春秋晚期的人本主义的思潮!” 而通过最后所附的一问一答,就是以孔子的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来展开的。 …… 以上所述,便是我认为本书最精彩、最有价值之处。当然,由于时间与文体所限,也只能写这么多了。总之,这一次的阅读,我记下的,令我醍醐灌顶的地方,相对的有很多,而这些只是本次阅读所得到的一部分,就更不要就本书而论了。一本八十年前的学术著作,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够达到这个地步,可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当然,本书也不是一点缺点都没有,比如无法添加如今的这些考古成果,便是本书最大的缺憾! 另外,在第二章,介绍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时,在为了说明民众生活状况之艰苦,而翻译了一首诗经的篇目,其中有些字词的使用,我认为是不妥的。它的原文是: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而童先生的翻译却是:偶然遇到公子们高兴,她们还要含着一泡眼泪,跟着公子们回去,给他们去玩弄。其中的伤悲与同归,童先生翻译得不免绝对了点,不过以上种种,只是瑕不掩瑜,更无须苛责,因为毕竟这是一部八十年前的著作,还是如之前所说,能够达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了,甚至是难能可贵的。 接下来,我便准备重读《贾志刚说春秋》系列了,余下的还有三本,希望能够读完吧!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