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摘抄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励志网阅读:571

刀锋读后感摘抄

《刀锋》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过自己人生的勇气

在读《刀锋》之处,我给自己暗暗地设下阅读完这本书的期限——两周。因为发觉自己很久很久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了,好可怕,虽然自诩自己爱看书,但是工作以来看整本书的次数屈指可数,打脸打得太响了哈!回到看这本书上来,其实如果没有那么多事,我可能两天就看完了,但是还是拖到两周才看完它,我确实是蛮佩服我自己。

这本书初读完,其实还是挺感慨的。很佩服和欣羡拉里放弃“一切”的勇气,很感慨自己大概率和伊莎贝尔一样,是一个追求“月亮”但割舍不掉“六便士”,最终丢掉幻想成为一个世俗的人,虽然这也并无不好吧!这样的结果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觉得是勇气吧!缺少活成自己的勇气!

读到故事的最后,看到拉里成为了一位隐于市的出租车司机,忽然也看开,或许能平淡地生活也是一种“得救之道”。

《刀锋》读后感(二):如礼何

作家的视域总是深刻,可以窥探到一个人的内心。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性的特点,总能够站在上帝视角透视一些人一些行为。拉里的生活,宛如迷失的少年郎,寄情于哲学中,渴望找到一湾圣地,找寻人生的方向,向来都很敬佩这些人,明确的知道自己的理想。拉里在找寻自己内心的路程上,可以抛开一切世俗的枷锁。可我不能这样,在一个渺小的,俗气的目标里,做着最放肆的梦想。我从没有孤掷一注,向死而生的决心,只有在大环境里随波逐流。拉里看到的轮回说,因果说,好像的确深入在东方人的血液中,让人没有反驳的余地。而伊莎贝尔的物质,正像是特定阶级特定人物形象的反映。作家对于男女之间微妙的感情,也信手拈来,却能直入人心。我们一生都在找寻,在东方信仰中苦难的人世间寻找归宿,有人看破红尘,超然出家,寻找到了内心的真理。有人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平凡可贵。希望自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生,不必盲从 或是从心灵中解放自己。人生不必追求大彻大悟,愿内心得到力量,过好一生。

《刀锋》读后感(三):各得其所

一口气读完,没有障碍没有疑惑,感觉毛姆或许是外国小说家里面少数几个让我能毫无压力读下去并自以为读懂的作家。

比起他最为出名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确实少了一些震撼,更多的是平实安宁娓娓道来。但是不可否认,它和《月亮与六便士》一样,一遍又一遍地传达着一种为了梦想和信念可以放弃一切的精神。或许这种精神的传达也与毛姆的个人经历有关,年轻时对哲学的探究、弃医从文后多重身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成为“世界旅行家”……感觉他的作品主人公即便不是他,也可以看到他身上的影子。比如这本书中的拉里,因为找寻自我,抛弃一切,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或许也是毛姆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吧!

喜欢这本书,还有一点是因为书中的人物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对于一个人人都如愿以偿的故事,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也当然乐意看到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

《刀锋》读后感(四):每个人的人生如此不同

这本书的翻译挺好的,特别是后面毛姆与拉里在酒吧里彻夜长谈的那段,看的流畅过瘾。

艾略特,好神奇的人物,是个体面的有钱人,不仅有钱还有人脉,情商高,审美好。活到今天我觉得可以做各种奢侈品的品牌高级顾问。

拉里就像文里毛姆说的那样,一个年轻的躯壳,一副老了的灵魂。拉里在年纪轻轻就参悟到人生真理,淡定的仿佛不像年轻人了

伊莎贝尔其实还好,没觉得她多坏,挺真实的女性,没有人是绝对坏的,她很有血有肉,挺饱满的角色。

额,其实故事是好看的……可惜我也没大彻大悟什么。

拉里确实是灵魂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可以参考一下。毕竟当下的人,太累了。

觉得精彩的地方,我都用纸胶带做了标记

《刀锋》读后感(五):随想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迦陀奥义书》

阅读的过程中沉浸在作者的文字中,细窥觉得精彩,读完但又有些疑惑。

刀锋代表着什么?

《刀锋》读后感(六):一些个人琐记

我也想找到,我的答案。拉里说,那群死人看上去很死,这是我问题的核心。不论是神秘主义,还是印度的那套理论,我都不认可。就像基督和上帝刻在欧洲人和美国人的骨子里,轮回是印度人的人生底色,唯物主义也印在了中国人的脑子里,所以我的答案还是没有。拉里经历了一次神秘主义的体验,好像在印度的理论中获得答案,但他又说他还想活,再活,再活。我想,他回到他的同胞中去,过着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虽然和许多凑合活的美国人看起来,但和他们不同之处,这是答案。不过是我,我不会放弃钱,我和毛姆的观点一样庸俗,但这很可靠。

我很喜欢伊莎贝尔的坦率,她说她踏在水泥路上才快乐,一点也不摇摆。她对拉里说,如果他是靠工作一年赚3000元,她立马就可以嫁给他。因为她知道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在美国新时代中赚更多的钱。可是他现在不工作,只是吃利息,她就不能嫁给他。她有自己的生活准则,她爱拉里,她愿意给他时间,但是她不会动摇自己的信仰,她不会让两个人都陷入一种因为摇摆难定而痛苦的处境之中。她和拉里解约那段也很动人,她完全不懂拉里,但这不影响她做出最体面的决定。当订婚戒指换在了小拇指上,两个人各具魅力。所以她后来为了不让拉里和索菲结婚做的那些事情,放酒在桌子上诱惑索菲喝,故意拖延时间不回去,总是能理解她的。

艾略特,就像作者说的,他表面上有点缺点,但本质上是个好人。他一直受困于他的上流社会,但是我觉得他也挺快乐的。有一种东西可以让你乐在其中,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总不能说艾略特没有度过他的人生,即使没有经过一种深思熟虑,可他也算履行了自己的追求。他临终前忏悔还吃圣餐,他的死亡观还是属于天主的。另外,还可以在作者和艾略特之间,看到真实世界里面,时间对人之间情感的影响。

毛姆真的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他还记得提醒读者一下,他隔了很久之后重提的角色的人物设定,可以说是非常贴心,看到此处,忍不住笑了。在读《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就感觉到他真的非常会讲故事,风趣、幽默、足够犀利。

毛姆在最后说,故事到这里结尾好像有点没头没脑,但每个人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也算是一个完美的收尾。其实这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没对没错,艾略特和索菲死了,这是人生结束了。其余的人还没有死,然而不出意外,大抵也都能想到他们死亡的情景。他们都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了抉择,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且幸运的走顺了路。

可书外的我们,都还是没回美国的拉里。

一把刀的锋刃很难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刀锋》读后感(七):毛姆可真是故事描述的好手

在看完《刀锋》,又感慨毛姆的笔触,第一反应:好家伙,这是一本纪实文学。

害!直到看到书本介绍,说主人公拉里是根据,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展现了西方那代人知识分子,对生存意义的心路历程。(豆瓣介绍)

奥,原来不是纪实小说。但是不得不说,小说里面的人物与心理状态,做出来的事情都很有逻辑,很真实,每个人物都很有个性。

拉里是大男主,其他的人也多少都有次主角的意思。

男主原型,是个全才。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会修机械与建筑,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毛姆自己出现在书中,用的自己的真名,角色也是一个作家。写的是认识的几个好友,这么几十年随时间的变化,对生活与目标的追求,最终的生活等等。

很有意思的是,他观察他们,但是不加以评价,完全不会站在道德的角度判断人,包容度很强。知道美人做的事情,但是不影响欣赏美人。就很奇妙,完全不像国产主人公,黑白分明的强烈视角。就是个安安静静的第三方。

这也是在书里面,他这么多朋友愿意和他说话的原因,也说明这个角色也是成功。

人就是复杂、多维、不同的。

对于不同季节颜色,不同场景的细节氛围,人物的突出面部身体特征,与后面的思想与性格等,脑海在线感很强。对比很多3流小说(欸?!我也看网文。),人物,都是有个性的个体,而不是为了衬托主角。

几个点小思考一下~(尽管作为欣赏类的小说,不是可以马上学到什么的)

多用感官词,形容词。

眼睛看到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季节,什么特色的风格? 鼻子问到了什么变化?什么味道?想什么时候的什么东西? 耳朵听到啥?这声音犹如山泉叮咚悦耳,让你忍不住一直想听。。。

形容词,他的眼睛很深邃,真诚带着善意。犹如。。。

这么写很有细节感。

觉得毛姆先森,通过角色诉说自己的爱情观察。

我觉得,就应该年轻的时候早点看毛姆,吃了读书少的亏。受到了玛丽苏的荼毒,那时候看不出玛丽苏的撩汉套路,以为爱情只能纯粹与1V1,奥!我的天,不是世界变了,而是向来坐在井里。

我不管,单身就怪玛丽苏。

回到书中,有好几种感情态度。拉里对伊莎贝尔的爱,是因为熟悉与习惯,未来与期盼都与她尤其,年轻时自然觉得不可分割,属于年少的喜欢与迷蒙吧。

而伊莎贝尔对拉里,是爱与美好的幢憬。

———————— 先保存,未完待续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