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吃饭,不少人已习惯打开手机,首先看看餐厅评分、他人如何“种草”,尤其是网红的“探店”。然而,探店“越来越假”,乱象频出,也愈发引来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网红探店/测评,还能信吗?”成了悬在不少人心里的疑惑。 探店乱象的案例不胜枚举,近期就有两例上了热搜。“男子自称有600万粉丝要求免单被拒”,以及一位网红博主探店吃炸酱面上演“川剧变脸”——先是称“太贵”“没法吃”,没过两天又发视频称该店炸酱面是“妈妈做的味道”。 在“互联网+餐饮业”的早期,探店推荐是具有一定口碑和可信度的。那时,一些探店博主的作品,被不少人称为“宝藏测评”“真实种草”,博主们也逐渐成长为“网红”。随着探店模式被更多的人所借鉴,逐步商业化,探店成长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条,眼下的探店已经越来越“变味儿”了。 相信不少消费者都有这样的体验:打开手机页面,很容易就被“探店”或“种草”类推送霸屏,但若想真正找到一个诚信优质、“表里如一”的店家,却越来越难。同时,探店内容同质化、菜品实际品质打折、价格夸大等问题,常常引发人们吐槽。不少人早已看透,所谓的“探店”已经掺杂了高度商业化的运作,难再相信了。 甚至,探店乱象频出的背后,还滋生出网红培训“速成班”、“买评赞”等灰色产业。当流量和利益击败诚信,受损害的不仅是商家和平台的口碑,更有万千消费者的利益。 本应是真实、客观、可信的探店推荐,何以沦入越来越假、越来越乱的漩涡?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探店行业入行门槛低、回报率高,同时餐饮行业对此的需求颇大。在“人人皆可当网红”的当下,即使是初入行的探店“小白”,有时“照葫芦画瓢”,也能做出爆款。随着粉丝数量增加,探店的报价和利润分成也足够可观。 其次,探店、测评的性质、形式和内容规范有待进一步界定并细化,以杜绝货不对板、虚假夸大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发生。 此外,相关平台在流量倾斜、算法推荐和查证惩处等方面,也未尽到平台责任。 在中央网信办12月22日部署开展的“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中,雇佣专业写手和网络水军虚构“种草笔记”“网红测评”等成为重点整治对象。这也进一步表明,网络空间不容许虚假探店、虚假测评乱象野蛮横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探店也好,测评也罢,说到底也是在探诚信、探品质、测服务。消费者和市场需要的是诚信的探店测评和推荐,而不是“利欲熏心”的假象和谎言。否则,换来的只会是店家、博主、消费者的“多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