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青年狂想曲》是一本由[印度]司妮达·普拉姆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青年狂想曲》读后感(一):怀着梦想的多余人 当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后,干什么都能赚钱、都能升迁的机会就会过去。阶层开始固化,出现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在不同的阶层,都会出现多余人和小人物。《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描写了美国的“多余人”现象。而当一个国家的“多余人”集中在贫困阶层、而且年龄又很小时,这些群体就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变革力量。印度正在面临这样的局面。 印度人和中国人互相之间不甚了解。一些印度人一度认为上海还要花费十年的时间,才能在经济上追上孟买。而我们对印度的了解,要么是停留在《西游记》里的极乐世界,要么就是僧侣、大象、充满舞蹈的印度电影。 当我们阅读《印度青年狂想曲》时,我们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印度。 《印度青年狂想曲》作者普拉姆是一个印度记者,她采访了自己家乡附近的印度青年。目前印度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人口的比重是50%,这是一个全世界最特别的年轻国度。 年轻人选择出了标新立异的领导人莫迪,莫迪每个周日发表视频讲话,发推特、Facebook,是目前世界上最会使用新媒体的领导人之一。莫迪让印度的农村全部使用数字货币,不再需要纸币。这个方法对应了之前印度全国推广的数字身份证。这个年轻、让人耳目一新的印度,刷新了我们对印度的认知。 十多年前有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讲述了印度接线员行业、软件行业和美国的衔接。而十多年以后,新潮的印度青年,正在和美国的文化无缝对接,同时为了理想,一些印度青年也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对美国人进行电话诈骗。 普拉姆发现,群体巨大印度青年夹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没法向上发展,又无路可退。而他们的年轻梦想,终将带着他们创造新的奇迹。 《印度青年狂想曲》读后感(二):《印度青年狂想曲》|用近乎疯狂的努力,安抚焦躁不安的热血 《印度青年狂想曲》:每个国家的每一代青年,都有各自的惆怅 文|继芳翎馨 都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对于中国青年而言是如此,对于我们大多数人熟悉的印度青年而言,更是如此。 提到印度,我的印象是脏、乱、差,是他们在我们西藏的破坏,是我们的英雄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响彻,总觉得“印度阿三”太可恶。 对于印度,我的认知很浅显,甚至对于他们并不存在特别大的好感,但是在读完《印度青年狂想曲》这本书后,除却一些国家主权和国家荣耀的意识外,我竟然对这个国度的青年有了一点共情,甚至是觉得他们也挺可怜的。 作者司妮达·普拉姆(Snigdha Poonam)在《印度青年狂想曲》中,描绘了一个个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青年们所作出的斗争,她透过细致地观察,展现了在2014年到2017年间,印度青年们的无奈、内卷、冲击与期待。 他们努力地想要通过英语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因此也诞生了一个个的“英语潮”,他们也会愤怒于领导人的执政,会对现状有着千万般不满,并且喧之于口;他们跟我们中国人一样,玩内卷那一套,在新媒体发展的潮流中,与传统文化形成冲击,挣扎着也想要拥有不一样的机遇,创造不一样的生活。 在《印度青年狂想曲》中,我能看到不少中国的影子,如同所有奋斗中的青年一样,我们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想要自己成为somebody,而不是nobody。但是我们比印度青年好一点的是我们走自己的路,尽管以前有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但最终还是坚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能够在独立自主的思维和精神下,明确自己未来的路,甚至有许多人能够帮助你走好人生的路。 读这本书,给人一个更为亲切的年轻人的形象,没有高高在上的审视,娓娓道来一个个关于印度的故事,让我们更清楚当代印度青年的生活。就像曾经迷茫着的中国青年一样,他们同样在寻找着出路,寻找着一条能够让他们过得更好,跳跃阶级更光明的路。 读完本书,我的内心平静了不少,不仅仅是对自我现状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未来人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的一种淡然——人生在世,难免会有不同的抉择,可选择权在我,我能创造怎样的人生,我会创造怎样的机会,都由我自己说了算。 更为重要的是,我有文化的根基,有家国文明的传承,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的国度,在我的家庭里,不会缺少了我的位置,我始终能创造属于我的人生契机,拥有更稳定的生活,这的确是特别值得庆幸的事。 《印度青年狂想曲》读后感(三):印度追梦人 文/舒念 一群生活在印度的青年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人生,他们会有什么样的选择呢? 也许在我们的印象中, 印度是个在高新技术上已经领先世界的国家 ,又或者是那个恒河边上熙熙攘攘,每个人都独具印度民族特色的国家,又或是社会新闻中充满了动乱、性别歧视和宗教冲突的国家……印度有很多面,好的或不好的,但它在外国人的眼中不过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而已,而真正生活在印度的青年们——无论期待还是失望——每一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在寻找着自己未来的出路。 《印度青年狂想曲》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作者花费很长的时间深入印度青年的群体中,去寻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回复。有的人在接触互联网的力量,尝试改变世界;有的人则在底层奔波,理所当然的行骗,积攒自己的第一桶金;有的人则勇敢地成为出头鸟,想要尝试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这些人的身上充满了勇气、鲁莽、妄想和期待,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这些人的经历显得尤为奇怪。 当我们早已知道印度充满了种姓、阶层、地区、信仰、性别等诸多不公平的因素限制时,似乎也可以理解这本书的人们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是自愿,成为政客、骗子、政治掮客、明星训练生或是英语培训生,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但这个梦想其实是社会塑造给他们的,因为有些梦想明显就只是一个假象而已,但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是一条求变乃至求生的出路,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在讲到印度社会表象背后的故事时,作者提到了印度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一种狂热化的情绪,譬如印度教和尚辩喜组织的学校,教会印度教徒们把信仰当作一种骄傲。这固然会让同样信仰的人更加团结,一致更加奋进,但是也存在了相当大的排异现象。尤其当现实不能够令人满意的时候,人们会出现一种更加狂热的反抗情绪。 也许宗教的熏陶之下,原本不应该是这样的结果,但是印度偏偏却走向了这样的现状,我们无法解释,却还是要尝试去明白,毕竟这样的心路历程也可能成为未来的其他国家的青年们所走的路。当印度的青年们为今天和明天奔波的时候,他们狂热地走向了自己的未来,就像作者说的—— 《印度青年狂想曲》读后感(四):我没想到我会从这里看见印度青年的现状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那里充斥着贫穷、肮脏与无序,每次提及印度我们所能想到的便是印度飞饼、爬满火车的人群以及随着笛声起舞的眼镜蛇。从大众认知中我们很难赋予这个国度更为具体的诠释,除了人超级多! 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总量第二的国家,无论是生产力、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无法与先进国家相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国家,却逐步催生出一代疯狂的年青人。由印度作家司妮达·普拉姆通过深入体验、观察、随访而编撰的《印度青年狂想曲》将为我们展现出在印度占比较重的青年一代的众生相。 仅仅是书封上的一句话便让人对本书充满了期待:“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靠鼠标上的一根手指,就能撬动整个地球。”他们蜂拥而至,谁也不会怀疑自己生来就要成就一番大事,只要足够疯狂。只能足够疯狂。 如果说积极谋生是每个年轻人必经之路,那么印度青年确实表现出非常积极的一面,只不过他们积极走上的是一条偏离了航向的歧路,因为他们足够疯狂。 普拉姆称占据印度近半数的约6亿25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多数面对的是:未受过教育、待业、没有工作能力,而这种困境之下的青年往往会更加容易滋生出无畏的精神,也应了无知则无畏这句话。 在这个多民族社会的印度,到处可见疯狂的印度青年,作者在深入青年生活中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小镇青年面貌,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还原印度青年的困境,描绘出他们的梦想、焦虑、愤怒、疯狂、热血、抉择与成就。 你能想象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内容工厂之一,每天有上百万人点击的网站——WittyFeed出自一群未见过世界的印度小镇青年之手吗?只不过创办了当时第二内容工厂的企业家维内·辛格尔的WittyFeed世界里同样充斥着对于权力和他人领土的渴望与垂涎。 《印度青年狂想曲》让我看到的不只是被刻上“标题党”的互联网WittyFeed创始人,还有如打了鸡血一般的英语男,亦或是在大城市找工作却意外走上电骗之路的年轻男女,他们正在用几近狂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有的人成功了,而更多的人屡屡碰壁,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我身边从来不缺梦想家,他们像鬼片里的僵尸一样从各个角落爬出来。 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印度青年正在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冲撞着自己的未来之路,他们相信自己的勇气,相信金钱与名气威力无穷,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或天真或精明,或诚实或狡猾,或悲观或理想主义,但是他们始终相信,世界会在他们的手中被改变,而他们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然而事实真能如他们所愿吗?《华尔街日报》对于本书的评价中有一句话一针见血式地揭开了印度青年的现状:印度是一个封闭的等级制社会,少数人用虚假承诺引导数百万人走向注定失败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