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有感

分类:读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1939

读论语心得有感(一)

读论语心得有感

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心得”我没看,学校每人发了一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看过后感触颇深,对于丹的某些论点我不敢句同,但看完心得,很是受益。

于丹“论语心得”使我受益的原因是她以平和的心态,质扑的语言,浅显的哲理,通俗的讲解了中华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道德观,解读了交友理念,人格修养,人的良知与意志,宽怀与仁爱,正直与气节等。读来平易,丝毫无那种造作,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感觉,也没教师爷的嘴脸,让我感觉离孔子很近,更觉此书真的“道不远人”并引导我辈走近传统文化的源地,在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今天,能读到这样一本书,令我耳目一新,心旷神宜,也受到很大的启发。

有人认为因为国人普遍缺少精神信仰,而论语节目的推出,于丹的大胆演绎,在国人贫瘠的精神世界里,依稀看到了精神的归宿,所以《论语》走红,于丹成名,都是水道渠成的美事。而我自己的感觉,是我自己的判断,先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疑惑,在听于丹说论语后,居然也找到了一些答案,原来论语可以这样来解读。于丹果然有其独到之处,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是真实的感觉,而不是无病的呻吟。

谈到论语,必谈孔子。孔子是儒家的灵魂人物,古今褒贬不一,反差极大。在封建王朝里是不可争议的圣人,是万世师表。而在今天的世界里,他一度被打倒,我也是在听着打倒孔老二的口号声中长大的一代。所以在我开始主动接触论语的时候,我对孔子仍心存那么一丝芥蒂,我早期愤恨中庸之道,以为那是中国衰弱的原因,它掩饰了纯真的人性,使人渐渐失去血性和创造力,使人习惯于被规则约束,所谓天朝上国不就是因为这样而沉沦的吗?

然而在今天,我却希望自己在论语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时间积累下来的问题需要一个很好的解释,论语恰能给我这样的答案。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诚不欺我也。我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留下伤痕累累,才悟出中庸的大道之理,它至少能让我保持被世俗力量折磨后,心中能有那么一点坦然。我明白了我是对的,但我却不可能成功的道理。君子在这个世界上,要让自己的内心坚持与世俗世界的流行规则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君子,才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做好入世的事业,不流于空谈。

现代中国人的种种心灵困惑,在于不相信精神信仰的力量。有信仰总比无信仰的好,我秉持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心中有太多问号的时候,看看论语吧,听听于丹的论语心得吧,圆滑处世,并不困难,让自己拥有快乐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做到。我们在与周遭的世界有机融合后,也可以巧妙地保持自己的个人操守和原则。

这就是所谓高尚成功的含义吧。

在网上也看了许多有关“论语心得”的资料,没想到在网上却看到对于女士大加口诛笔伐挥舞大棒的文章,还有联名封杀及史学权威的暴跳,大有将于女士至于死地而后快之感,这不仅让我想起文革时产生的文霸,真是文革遗风仍存,张姚后人重来,一篇心得感受,竟干戈四起,又同是作学文的人,学术探讨,各抒己见“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事物,各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在探讨中,在争鸣中求得正源,(人总是在错误中不断的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可思议的是动不动就封杀,就棒喝,那还有什么学术探讨了?况且于女士的心得则是个人所见,独家感受啊。岂不知千人看心得,有千种之体会,千人读论语,则有千人之感受,大家都有权谈论语,都有自由写心得,能被大众所接受,这就是正确,这就是成功的标志。于女士的文章即便不是鲜花,但也决不是毒草,如果让反对她的人也写一篇“心得”也许未必如于女士。又何必何必横眉冷对?这正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正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看看现在屏幕上充斥的超女,胡编乱造的垃圾电视剧。为一夜成名不顾一切的逐名夺利。人们精神的困惑,道德水准的失恒。更有那良心的丧失。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有屈原,岳飞,不知道李白、杜甫,过几年连我的孙子都不知他爷爷的名了,我想,这是件可悲可怕的事情,国民需要一种精神,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我们更希望多有象于女士这样的文人,多写这样的心得,能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新的认知与理解。心得成书,阅过受益,善亦大焉,感谢于女士的推动做用。

以上一点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言语过激之处请谅解,毕竟是个人见解。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学者,文士,博士们还有权威的史学家们,都能象于女士一样写出更好更多的“心得”让大家共同学习体会。

读论语心得有感(二)

在2021年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有几篇我深有感触: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时常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让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中的“实践”,就是把所学的东西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体会到其中的喜悦。因为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远方有人来讲道论学,近处的人也向自己请教,这不正是学有所成的快乐吗?再者,当他人不了解自己时,也不去怨恨他人,这是君子的涵养。

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师长,做事情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爱护众人,与有仁德的人亲近。如果之后还有精力,就去学文化知识”。古代对少年儿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在我国古代,书本知识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基本内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孝敬父母、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就很难胜任以后的工作。学习做人的品质与学习书本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发展。古今社会的发展给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孝敬父母、为人处事,这本书真的很好,建议大家来读《论语》吧!

读论语心得有感(三)

《论语十篇》是我们学校发给我们五、六年级的书,里面内容丰富,我很喜欢,一有时间我就会拿来读读,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四处讲学,有一天,他正坐车赶路,却被一个小孩堆的一座土城挡住了去路。(www.wolizhi.com)孔子下了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小孩子抬起头来,镇定地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哪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决定考考他,就问道:“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树不长丫杈?”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井水,萤火,枯木。”说完,小孩又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要不咱们赌一盘吧。”小孩马上拒绝了,说:“天子好赌,就无心治理国家;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的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读书;小孩好赌,就会挨揍。赌博原来时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一听,顿时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于是拜他为师。这个7岁的孩子就是项橐,从此,这个7岁的孩子名声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我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了橐小时候的故事,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含义。

论语读后感 小学生读论语有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