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某回读后感

分类:读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906

三国演义某回读后感(一)

三国演义某回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精彩的一百二十回的第二回:张冀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这一回主要讲了:张飞用柳条痛打督邮,但在仁慈的刘备的劝说下,仍旧停下了,以及何国舅谋诛宦竖。我觉得张飞和刘备俩兄弟的性格截然不同,从“性发”、“大怒”、“咬咬钢牙”、“滚鞍下马”、“早”等词中可以看出张飞的性子比较急,比较卤莽,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义气的人,要不刘备受了点小委屈,被人家诬蔑,他怎么会挺身而出,为兄弟两肋插刀呢?再来说说刘备,他是个十分纳贤的人,但他实在是太仁慈了!就连一个对自己有害,想害自己的人都一视同仁,也是那么仁慈,那可怎么行呀!就算要帮助别人,那也得是就对自己无害处的人,不是吗?我们现在还小,还在成长,我们可千万不能太卤莽,同时也不能对人太仁慈。

如果太卤莽的话,就可能会失去许多朋友,如果太仁慈的话,那么被你帮助过的人就会得寸进尺,使你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三国演义某回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十回时,我被故事里的情节深深所吸引,看得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第十回写的是: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我觉得他们互相残杀,最终会两败俱伤,伤亡惨重。

人物点评——曹操:是一个纳贤良,听取别人建议的人。曹操听取了从袁绍那来投奔自己的许攸的计策,冒充袁军,烧掉袁绍在乌巢的粮库。结果曹军大败袁绍。可见曹操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

事件点击:曹操快没有粮草了,许攸给曹操献计,让曹操去烧了袁绍的粮草,曹操一路上冒充自己是保护军粮的,结果一路冲杀进去,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曹操大败袁绍。

语言评析:曹操刚解了衣服休息,听说许攸来了,满心欢喜,来不及穿鞋,光着脚板跑出来迎接。

评析:这句话表现出曹操是一个纳贤良的人。还表现出曹操对许攸的尊重,更让许攸看出曹操对他的尊重,因而他才死心塌地跟着曹操,给他献计,让他打败袁绍。

三国演义某回读后感(三)

在读了三国演义第二章后,我有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在东汉末年,群英并起,他们为了阔大自己的领地,于是相互厮杀。最终,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进入了三国社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是诸葛亮了,他做事果断,谨慎。所以他能帮刘备获得“新野胜利”、“赤壁胜利”、“博望坡胜利”等。更利于刘备成为三分天下之其中一主。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鞠躬尽瘁,把朝中大臣都团结起来,扶佐后主刘禅,最终使蜀国成为一代霸主,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足球比赛,我们一组十分齐心,后卫和守门员把球门守得死死的,前锋和中锋像一只只猛虎,向着对方球门冲去,经过40分钟的激战,终于以2:0战胜了对方。我想:众人齐心力量就是大,验证了“一根木头会折断,一捆木头折不断”的道理。(www.wolizhi.com)

再说到讨伐中原时,全军来到祁山脚下,有一条大路和一条小路,走哪一条路才安全呢?诸葛亮手下的谋士刘巴等人说走大路比较危险,应该走小路。诸葛亮觉得应走大路,因为人家都知道他一生用兵谨慎,所以会在小路埋伏。大家都说大路危险,这时自己的观点必然开始动摇,可他仍然领部队走大路。真的大路上一路畅通无阻,部队很快过了祁山。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成功很可能在自己的眼前。

日本着名指挥家小泽尔,有一次参加指挥家大赛,小泽尔指挥到乐谱的一处,总觉得这里不太和-谐,可在场的音乐专家都说这里没错。这时,小泽尔不免对自己的观点开始有所动遥可他经过再三思考,觉得是谱子出了错,大声喊道:“是谱子有错!”台下一片掌声,小泽尔顺利获得了冠军。原来,这是评委们设计的一个圈套,来证实一下这些指挥家们在碰到问题时,能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之下,成功就在我们眼前,只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成功就是我们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