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的读后感(一) 今天终于看完了莫言的《蛙》,感觉很平淡,像一个人在唠唠叨叨的讲述自己人生的往事。 一个能得诺贝尔奖的大师写出的作品就像是刚入门的新手似的,毫无欣赏性。 一,故事很平淡,叙述也很平淡,而且主角并不明朗,到底是“姑姑”还是“蝌蚪”? 二,人物性格描写也不突出,甚至自相矛盾。难道这是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文中的人物大都没受过高等教育,却有时能出口成章。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有精神病。 三,有几处细节未交待清楚,例如“小狮子”为要孩子假装大肚子 四,文中对“蛙”及“婴儿”的描写确实有些“魔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魔”,是精神病人的眼中世界,由此我怀疑莫言是否受过什么刺激,而“蛙”则是他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写成的。 五,文中以文学后辈“蝌蚪”对“杉谷义人”所写书信的形式来写作,确实有对“诺贝尔文学奖”献媚之嫌。 总之,这是一本不值得阅读的破书。 后记;只看过莫言的这一部作品,或许评价有偏颇,待看过其更多作品后再对莫言评论吧。但《蛙》确实写得太平淡,包括文字。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蛙的读后感(二) 读完了莫言的小说《蛙》,说不出的感觉。前半部感觉很好,后半部,令我感觉麻麻的,有点乱,虽说反映了一些现实生活的不良现象,但是,前半部与后半部还是转弯太大,让我有点不适应。 关于国家的这个生育政策,作为有工作的城市人,好象一个家庭一个孩,是理所当然的,只有执行的份。也听说过,农村人喜欢男孩,为了生个劳动力,更为了生个传户口本的,所以想尽办法的超生。当时,以为方法选对了,超生是很容易的事情呢,因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看到收废品的农村人,车上装着二或三个小孩。没想到如果他们遇到象“姑姑”那样的老革命,尽职尽责地工作,与想超生者斗智斗勇,绝不让一个想超生者成为落网之鱼的计划生育执行者,想超生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第一次读关于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没想到问题是这样的严重。还会死人。 姑姑这个人物,的确有着鲜明的特点,年轻、漂亮、有技术、有着极强的责任感。谈了一场让别人羡慕的恋爱,对方是名飞行员。但结局确不好,飞行员竟然叛逃了,好在这是位有良心的飞行员,在留下的日记中,把姑姑称为“红色的木头”,让姑姑躲过一劫。 书中描写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批斗场景,把曾经又红又专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弄到一条冰冻的河上去批斗。心中觉得很冷,感觉到人性的残酷。这样的批斗故事读了不少,以前没有大的感受,但是现在随着读历史故事的增多,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可以感受别人所受的痛苦,同时,也更了解了人性中不美好的另一面。 我对小说中描写的姑姑的丈夫和姑姑的追求者秦河的手艺,是非常感兴趣的。民间艺人,他们投入全部的爱与情感捏泥娃娃,捏出的娃娃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人生能有一个这样的爱好,并把这个爱好做到极至,远离人世俗事的喧嚣,也是一种极好的生活姿态。 结尾处,小跑又老来得一子,人工授精所得,而孕育这孩子的是与小跑同辈的陈鼻的被大火烧伤的女儿陈眉。…… 这一结果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生活万象,好多想都想不到的事竟成了现实,“钱”成了万众崇拜的万能之物…… 《蛙》读完了,心情没有大好,小说中的事事非非,时代不同、角度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注解。但不能不说,姑姑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 蛙的读后感(三) 利用假期前两天一口气看完了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蛙”,感触颇多,试着写下来。 我喜欢以农村为背景的作品,因为不了解农村生活,因为往上数几辈我们都来自农村,或许还因为我向往着一种纯真和质朴。小时候由于被标题吸引,看了“丰乳肥臀”,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内容。长大些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却只记得黑娃和他的老婆,到电影上映后又拿出书温习了一下,深深被作者对白鹿两家的人物刻画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所吸引。前几年唯一追了一部大陆的连续剧就是“闯关东”,作为电视剧无可挑剔,可是比起白鹿原,其人物多了一份英雄传奇色彩,却少了许多对平常个性在特定时代背景里面转变升华的描述。老婆坐月子时,我用手机看完了较为冷门的“填四川”,文笔一般,故事有些拖拉。最近看的贾平凹的“老生”构思独特,故事精彩,之后会单独撰文评论。 从西北转到四川再转回山东,描述的故事背景都有些相似,除了“填四川”讲述的是清朝福建移民入川的故事之外,其它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的时间跨度基本从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蛙”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从三年自然灾害到现代的故事,主要人物的年龄和我父母相仿,出生在 53 到 55 年。其真正的主人公,姑姑,生于 1937 年。 姑姑的一生自然是故事的主线,从一个抗战时被日军囚禁,却吃喝无虑毫无畏惧的大胆女孩,到 50 年代痛打接生婆成为整个东北乡第一个妇产科医生,再到 60 年代在鼓励生育的政策下造就的辉煌,莫言刻画的是一个漂亮聪明,有个性有主见有天赋的女医生形象。可是好景不长,从婚恋的失败开始,笔锋如当时的政策一般急转,姑姑经历了文革的迫害,期间坚贞不屈,头皮被拉下也不愿意向红卫兵低头。文革结束后便成为了扞卫人口政策的极端勇士,铁面无私,六亲不认,麻木不仁,连自己亲侄子的孩子都要打掉。农村里的白衣天使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杀人魔头。晚年的姑姑生活在表面的荣耀和心灵的赎罪中,作者多次写道,姑姑若换成男的,若生长在战争年代,那是一代将才。其实,若生在当代,她或许可以是引领医学发展的一代伟人。可是,人终究是时代的产物。 书中姑姑的亲侄子,以第一人称叙述整个故事的蝌蚪的成长和心路历程是另一条主线。蝌蚪的个性和姑姑恰恰相反,懦弱无主见,不敢争取自己喜欢的女人王仁美,却是王自己放弃了相对“猥琐”却背景更好的未婚夫选择了“我”。王怀了二胎被姑姑强逼堕胎导致母子双亡的悲剧也是蝌蚪不敢担当,害怕事业受阻直接导致。之后对军旅生涯怀恨但一旦有晋升机会就马上选择继续留在军队,对二婚妻子小狮子长相嫌弃,但在姑姑做主下,不顾发小对小狮子的喜爱横刀夺爱,毅然成婚;去北京工作生活,取得一定成绩后,由于北京人的排外而选择回乡,在家乡,竟然也顶不住当地一个小孩流氓和其母亲阿姨的攻击,被追的屁滚尿流。 小说最后用蝌蚪在知天命之年借发小之女代产喜得贵子的故事达到高潮,并在小说中加入话剧剧本的描述方式,把陈鼻一家的悲剧升华,把蝌蚪和众多在这个没有道德是非只有党的教导政策下长大的行尸走肉们的麻木和自私升华,也给姑姑传奇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疯癫的句号,烘托了“蛙”的主题。(www.wolizhi.com) 每次看完这样的小说,我总是会想,如果我生长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我会是怎样的角色怎样的人?我确定我的性格不是姑姑那样的,同时我害怕我会是蝌蚪那样的。有这样一想,相信莫言先生这部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是起到了它的积极作用。 莫言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1000字 蛙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