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如何端正学习态度
就我的亲身体会而言,一讲学习就抬出“学习态度”来,着实不是什么好主意。一方面,老师们、家长们普遍把这四个字挂在嘴边,熟悉得很,没什么玄虚可弄;另一方面,莘莘学子普遍对此嗤之以鼻,只是在写反思的时候拿来凑些字数罢了。然而,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四个字一次次地从师长口中窜进我们的左耳再窜出我们的右耳,一次次地写在反思中,上交,下发,再扔进抽屉里,这本身就是其重要性的明证,也是我觉得不得不说上几句的原因。 我原本与不少同学一样,觉得态度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题目做得多了,也就成了一种态度。的确,题目不会由于你持有什么态度而变得更简单一些或更难一点。但是,就像宗教信仰一样,态度不能改变世界本身,却能改变它在人眼中的影像,从而改变相应的行为,进而改变最终的结果。有个小故事,可能不少人都听过:一个人碰到三个工匠在盖一幢房子,他问第一个工人:“你在干嘛?”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回答:“砌砖,你没看见吗?”他又问第二个工人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是:“造房子,我靠这谋生。”与前两个工人不同,面对同样的问题,最后的那个工人骄傲地说:“我在建造全市最宏伟的建筑。”之后当然是根据故事编写者的意思,第三名工人工作出色,很快被提拔,等他多年后成了老板,而另两人还在愁眉苦脸地砌砖。与之类似,同样是做题,有人做得快乐而且高效,有人则是拖沓还常犯错,不能否认态度在其中的作用。 纠正态度的方法有不少,写检查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现在的高中生在每场稍大规模的考试之后,大多还面临这么一项作业,平心而论,写这样的检查,大家都是一边焦虑地数着字数一边想着如何把一堆废话打包上交了事,正面的意义实在少得可怜。并且普遍的逻辑是:考得好的态度自然毫无问题,考得差的扣一顶“态度不端正”的帽子也无从辩驳。这样的成见使得老师、家长常常不能获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的迷茫困惑也无处表达。 我认为,要形成一个积极且有强大推动力的态度,最根本的办法是要积极而明确地理解自己所投身的事情的意义。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一套有关工作、钱途的说辞,学生并没有得到更好的理由来支撑学习——这个成人眼中他们理所当然应该做好的事情。(沃励志网 https://www.wolizhi.com)前程作为学习的理由自然不错,但总从同一个角度来敲打,效果难免渐渐减弱,况且这样还容易加深学生对学习本身意义的怀疑。 说了这么多,归结起来,就是态度很重要,但要真正改变态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只能从我浅薄的经历,抽取出一两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向学生证明这一学科能带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如果了解到眼下的学习是为了掌握一门内容精深或是用途广泛的知识而作的必要准备,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会认真对待这一学科的。我记得从初中开始数学书上一直都有“统计”这一章,但年级上升后其中的内容却没有增添多少,以至于很长时间内,我都认为“统计”就是一门画画正字加四则运算,学起来也很不耐烦。直到看到满纸符号的大学《统计》教材时,我才知道这是一门必须认真对待的学问。所以,当你认为学习某些科目对自己“一点用也没有”的时候,就应该思考从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后两点更为重要),可能会为自己将来的职业或生活打下基础,而不应该任凭“一点用也没有”这样的思想在潜意识里阻挠你的进步。 二是尽可能把各学科中本身存在的美挖掘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每次解决掉一道好题,就像酒鬼喝了一小杯美酒一般,总要咂摸一会。那种陶醉其间的情景,带给我们的感化,远远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记得原先老师教导我们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读书不是为了父母,也不是为了老师,是为了你自己。”这句话,能真正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时候,态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俞敏洪:对待生命的态度] [培养主动学习十个诀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