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岔路口,一边是向着山岔子公社的方向,一边是向着山南县的方向。山岔子公社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附近很多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山,一个个相连,又分歧。直到长平山要往深处,才少些山岔子。
相比向县城的方向,路会宽一些,却更加坑坑洼洼,远远的看着三人,就像是三个大黑影,飘忽而过。 没办法,在这个时代出个门不像搬家一样,没办法在外面混。啥啥都要票,可这计划经济的时代,票真的是少的可怜。不说粮食的紧俏,棉花也同样紧俏的很,出门不带上铺盖卷就很难有的盖。 一路到了县里,用了差不多三个小时,这还得说距离算近。这个山南县如同后世镇子差不多,不过没有高楼大厦,有的基本都是平房。除了卫生所和百货商店以及革委会是二层楼房,就是几个厂区有几栋筒子楼。 整个县城虽然不大,却比他们附近的山岔子公社大很多。平房密密麻麻的占地很广,都聚集在每个小厂子附近。到车站的一路,就能看到公家置办的国营饭店,供销社,知青办,派出所,招待所,卫生所,革委会等等设立在空旷的道路两旁。 那些房屋与墙面,只要是有地方,都写着各种标语。 为了生产,努力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人人有责。 团结一心,共创辉煌。 社会主义万岁,人民万岁。 高举马列毛旗帜,砥砺前行。 民族团结,祖国繁荣。 建设强军,保家卫国。 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明天。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艰苦奋斗,追求进步! 众志成城,共同前行! ...... 别看这些简洁的标语,在这个年代,大多数朴实的百姓们真是奉行到位。有些人家甚至把一些标语用在家中族谱上。像‘建设强军’,像‘保家卫国’,放在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名字中。 话说回来,公车站更是简陋的只有两间房。 这时候刚好赶上早班车,祖孙三人没有停留,直接买票上车前往市里。 这一路上的车程,哪怕夏天一个不晕车的人,都五迷三道的,实在是味道不堪描述。 道路坑坑洼洼,那车子开的也不算快,却颠簸的人犹如坐过山车,一蹦老高。 更别说这个时候没有超载一说,那种只要上了车就载,车厢里挤满了人,甚至还有家畜。 这坐车的人也是有奇葩,什么鸡鸭狗,就没有不能上车的,那粪便都容易踩几脚。 要不是此时天气冷,估计那气味更不堪。 因为大雪过后,雪虽然被清理了一遍,却因为大风又让很多必经之处积累了厚厚的雪层,致使车子走走停停。小半日的路程,硬是走了一天。 终于熬到了晚上八点多才到了市里,三人撑着被折腾的摇摇欲坠的身体,直接拿着介绍信到招待所入住。 招待所除了给领导们准备的单间,就是大通铺的房间。一般都是住上个八个人,还好另一个通铺住满了,暂时给他们开的还无人住进来。 只是这一路上的折腾,三人连吃饭的心思都没有了。 但不吃也不成,夏天年轻没事,可夏老太与夏母年纪在那,本来就是累了一天,哪里受得了空腹。 于是夏天就找招待所的人,借了锅灶,热了一下他们带来的干粮。还花了两毛钱当柴火费,也是没谁了。 祖孙三人就着白开水,咽下干巴巴的玉米饼。不过夏天也是鸡贼,热好饭的时候,从空间里拿出五个苹果,就当是在招待所买的。 夏老太与夏母也没有多问,一人只吃了一块干粮,又各自吃了一个苹果,晚饭算是解决了。 只是他们没注意到,就那么一个苹果,让他们的疲惫一扫而空。美美的睡了一觉! 第二天一早,夏天生物钟早早的将她唤醒。依旧按部就班进入空间修炼,然后出来准备做饭,就回过神现在是在招待所。 本着去买早餐的,路过前台,就多嘴问了一句附近有没有租房子的,说是家里有事,要在这里住上两三个月。 还别说,本地人还真有一些门道,那大姐看上去不过二三十岁,叫向冬梅,办事倒是利索。 夏天只是去国营饭店买个早餐的时间,她就给打听好了。不过在夏天看来,这可能是他们常做的事。 她将早餐送入二老的房间,从老太太手上要了钱,就跟着向冬梅去看房子了。也是早上她交班给另一个人,只是没来的及回家吃早饭,就帮夏天将事给搭上桥了。 当然是有利益在的,不然谁会那么好心。 哪怕这个时代的人再淳朴,绝大多数人,也是要向利益看齐。 夏天也很会来事,又跑了趟国营饭店,买了五个大肉包,给了向冬梅三个,她留了两个,边走边吃。 第一家是三家人合租的小院,空出两间房,不过做饭要用集体厨房。 夏天是想带着夏老太二人吃独食的,这肯定不行。 于是向冬梅带着她到了第二家,也是一个小院,有三间房,还都有带炕,与夏天家里的房子格局差不多,一间厨房两间卧房,还有个棚子搭成放柴禾的地方。 要价也不便宜,要六块钱一个月。夏天讲到五块钱,就签了合同,房主将钥匙给她。 她在向冬梅走的时候,偷偷给塞了五毛钱当酬劳,向冬梅笑的很和善,“老妹儿,有啥事就到招待所找姐,能帮的一定帮。” “那感情好,有啥事第一个就会想到向姐,咱们以后多来往。”夏天现在缺什么,最缺的就是人脉。 “好,有空带你到我家串门。你现在好好拾掇一下,我先回了。”向冬梅走的那叫个潇洒。 夏天站在门口,“哎,快回吧!有空来溜达。” 人都走完了,她关上院门,再次看了屋内的情况。 不得不夸奖房主,屋里屋外打扫的都很干净。 但夏天也不能就这么地了,在院子里找到扫把和簸箕,全部扫了一遍。又找了一块破布,估计也是这家人用的抹布,用烧好的热水,洗了好几遍,开始擦洗屋子里留下的摆设。 这里的冬天真的很冷,哪怕现在三月了,也抵挡不了是冬天的事实。 这也让这里的人,将水井挖在屋里。避免大冬天冻住,没有办法用水。 当然,这也只是条件不错的人家,大多数人家用的还是老式的水井,冬天挑水,又滑又危险还遭罪。 夏天她家还是队上二三十家屋内有水井之一。 夏天将两屋的炕都烧热了,还将炕上的炕席擦洗了好几遍。 这个时代的炕席不像后世的炕革,那么干净卫生。 现在用的高粱桔炕席,也有些是苇秸炕席。当然,有些好的家庭,已经能够用上牛皮纸(纸袋纸)糊炕,糊完了用桐油漆刷,漆皮干透后即可使用,能够顶很多年不换。 也有些人家在炕席上缝制一个帆布布单,看起来更干净。不会拍一下就起灰。 也有的人家在炕席底下放报纸,只是这样的少数。因为有时候炕受温不均,容易给炕席烤糊。甚至再危险的,有衣物易燃品在,都能着火。 夏天先是将炕席擦洗干净,还有些不适应,便把炕席撤了下来,将炕上的炕灰打扫了一遍,才再次将炕席恢复原位。 整个家打扫完了,估计已经十点多了。 她赶紧用灵水煮了一锅鸡肉,添好柴禾就要出门。 想了想又在那张有些老旧的地桌上放了一些水果。到厨房将她自己种的青菜放在水缸边上一些。想了想又在米缸里倒了大半缸白米,另一个应该是放杂粮的缸里,她放了白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