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寒初护住胸口,强忍着体内的翻涌的气息和一阵灼热一阵冰凉的交替折磨,飞跑下楼,冲出客栈。她扶住大门才刚站稳,又是一阵头晕目眩,一口鲜血翻涌而出,贱在泥地上和她素色的衣襟之上。她觉得自己脚步开始飘忽,视线也变得涣散,怕是走不出十步便要跌倒在地。
“林姑娘,林姑娘-” 不知从哪里传来由远及近的呼喊,在此北城城隍庙竟然有人识得她。她的头脑也开始无法思考,只抬头顺着喊声的方向瞧去,只见一匹黑鬃高马朝着她而来,上面一男子头戴铜色兜鍪,手持铜钹罄口手刀,依稀是德天! 还不待林寒初说话,德天已吁马停在她身边,伸出手来:“林姑娘,快上马吧,我送你回去。” 林寒初只想快些离开这里,不待多想便拉着他的手臂翻身上马。德天一路快马加鞭,也不多言,只说了一句:“自武林大会之后,王爷找了姑娘许久,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 林寒初没有说出自己住处,德天丝毫不差地将她送回城南的客栈。原来赵柘已然清楚了自己的住处。林寒初难受之极,德天只扶着下马送至客栈门口,并没有跟她进去,站在客栈门口:“林姑娘,快去休息吧,有什么事,我就在客栈门口侯着。” 林寒初踉跄地走上二楼,找到自己的房间推门而入。桌边一人侧坐,黛绿色暗纹锦袍,外披牙白鹤氅,白玉发冠乌木簪。见她进门,一双浓眉星目正巧缓缓地落在她身上,正是赵柘。 赵柘见她身上一身血污,脸上也憔悴落魄,微微一怔,马上上前扶住她摇摇欲坠的肩膀。林寒初见他时隔多日依然风采焕发,不觉自惭形秽,一时不知如何面对他,心中一阵酸楚,无言以对。 赵柘并不去问她发生了什么,只淡淡道:“寒初,本王知你连日奔波,想是没有好好照顾自己,便带了一箱起居用度,衣物、熏香、胭脂、水粉一类女儿家的物件应该还算齐全。另外我吩咐了厨子,只要你住在这里,每日都以最好的膳食伺候,你想吃什么,尽管吩咐便是。你觉得可好?”不等林寒初回答,他接着道:“其实你何须与本王见外,只要你在开封,熙王府随时向你敞开大门。” 林寒初不想他一时间竟然安排得如此妥帖,而自己自从离家之后,除了赵柘,根本没有人这样关心过他。她好累,却又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值,她转身一头栽入赵柘的怀里,呜咽起来,只说了一声“王爷”就再也说不下去。 赵柘轻轻用双臂搂住她颤抖的身体,轻拍几下,安慰道:“好了,一切都好了。” 林寒初迷茫地哭了一阵,只觉得体内依旧气郁难忍,她轻轻推开赵柘,抬起头,一阵更加强烈的头晕目眩,她听到赵柘仿佛唤了她一声“寒初”,她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赵柘怀中。 恍惚间,她也不知是什么时辰了,只觉得屋里已经点起了蜡烛,想是已经夜深。有人抓着她的手腕在把脉,一会又放下。她勉力地让自己醒来,原来屋里的是个大夫,赵柘已经走了。 “是你那个朋友吩咐店里伙计请我来的,他呆了一会,不见你醒来,便吩咐我给你把脉抓药。自己有要事先tຊ走了,说明日再来看你。” 等林寒初完全清醒过来,收拾起身,那大夫已经写好了方子,让客栈小二去抓药了。那大夫约莫六七十上下,稍稍打量了下林寒初,正色道:“姑娘,我行医数十年,也算是见过不少病例。诊姑娘的脉,似是中了一种奇毒,又像是受了极重的内伤。此毒伤虽不会立马致命,但姑娘中伤日久,寒邪入体,以致肝阳不足,肺气虚寒,已经出现浊阴阻塞,呃逆内里之症。恕在下学浅无能,无法诊断姑娘的真正病因,也无法根治,只能开些舒缓调理的药。”大夫稍稍迟疑,还是坦白道:“哎…恕在下斗胆,姑娘还需尽快找到伤你之人,寻得解治之法,不然…不然…” 林寒初道:“大夫不必伤神,我数月前受了掌毒内伤,但我自己也不知伤我者是何人,如今便听天由命吧。大夫不妨直说。” “若找不到解治之法,姑娘怕是熬不过三个月。” 林寒初反倒笑了一笑:“多谢大夫据实相告,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她顿了一顿,“还请大夫不要在我那朋友面前直说,就说吃一阵药,慢慢调理就会好。” 她摸出身边不多的一些碎银,那大夫接过谢了便离开了。林寒初独自一人在窗边静坐,二月春寒,夜里的风吹在脸颈上不由觉得凉意透骨。她双手互交想搓暖冰凉的手腕,突然触到了薄脆作响之物。她才恍然记起从城隍庙客栈中离开时于墨霄给他的那张纸,她还没来得及看便遇到了德天,一路回到这里。 林寒初回坐到桌前,将那张纸从袖中取出展开,只见上面写了八句诗: 彤襜不卷患霜鬓,纶掖清光辞碧虚。飘然羁旅绊人归,殊乡见花尽春蚕。 青嵩碧洛不见君,玉暗金寒荒尘高。时来长材晦朝伦,日昃月盈负叡才。 她凝视着这几句诗,特别是第五第六句,竟是她爹临死时候告诉邱望亭的那两句。原来它们出自一首七言律诗。听于墨霄刚才所言,这首诗是刘一照死前留下的讯息,而刘一照和林擎生前都是王安石的部下,因此这首诗必定是与王安石和神宗皇帝所推行的新政有关系,并且很有可能是揭开《早春图》之谜的关键。 她盯着这首诗默默出神,试图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但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看,并不复杂,它说的是岁月更替、不复当年的惆怅,以及时不与人、天负英才的惋惜罢了。特别是最后一句那个日昃月盈,简直是武逆之辞,分明是在暗指当年哲宗皇帝被太后把持一事。若这首诗落到朝廷手中,作诗之人必是要遭文字之狱。 不过,这首诗应该并没那么简单。林寒初从小受诗词歌赋的教导不少,当朝和前朝的名家诗篇了然于心。她可以看出这诗乃是取自王安石的几首诗作。比如这头两句中的“彤襜不卷”和“纶掖清光”便是出自《送郓州知府宋谏议》当中的那两句:“纶掖清光注,銮坡茂渥沾。”以及“班春回绀幰,问俗卷彤襜。”第三第四句当中的“飘然羁旅”和“殊乡见花”则出自《寄友人》当中的“飘然羁旅尚无涯…今日殊乡又见花。”这两句。再往后看,“青嵩碧洛不见君”这句应该是取自《送直讲吴殿丞宰巩县》一诗中的“青嵩碧洛曾游地,墨绶铜章忽在身”这里。而第六句“玉暗金寒荒尘高。”就更明显了,取自王安石悼念先帝的《神宗皇帝挽辞二首》当中的“玉暗蛟龙蛰,金寒雁鹜飞。”这两句。再看最后,“时来长材晦朝伦,日昃月盈负叡才。”的出处应该是是《送孙叔康赴御史府》当中的那句“长材晦朝伦,高行隐家闼。” 从王安石的五首诗当中化出一首七言律诗,这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只是告诉后人,此诗与王安石有关?也与神宗、哲宗皇帝有关?亦或是隐射对罢黜新政的不满?即便如此,那有如何呢? 她又仔细端详那些词句,思索着这其中的关联。不!作者这么费劲心思,又将这封信藏得那么隐蔽,而且于中仁至死也不愿意把信交出去,它绝对不会那么简单。这些字里行间一定还隐藏着什么秘密。 没错,字里行间!既然从字面含义和背景当中没有更多的信息,那么或许作者是要看诗之人解一个谜题。 林寒初回忆起自己十来岁时,家里请的先生和她玩过的解诗游戏。有一段时日,她十分着迷其中。诗词作品中藏匿讯息或玩弄文字游戏的做法很普遍,但是方法其实无非也就是那几种,比如藏头诗、回文诗、宝塔诗、形意诗、离合诗等等。 藏头诗最为简单,每句诗的第一个字相连便可读出背后寓意,也有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的拆字连珠藏头。比如白居易的一首《游紫霄宫》。每一句的第一个字,恰好是上一句最后一个字的一部分。环环相扣,如帘珠串,徒生趣味。 水洗尘埃道未尝,甘于名利两相忘。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 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 回文诗,即可以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有的是单句回文,有的甚至可以通体回文。最著名的莫过于才女苏蕙所做的《璇玑图》,通篇八百多个字,纵横二十九行可以任意读出,构思奇巧绝伦。 宝塔诗也很别致,它也叫“一七诗”。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排列构成形如宝塔,以此得名。宝塔诗最早始见于隋朝。宝塔诗按形状分可分为单宝塔诗、双宝塔诗和变形宝塔诗。白居易有一首《诗》就是典型的双宝塔诗。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还有一种是形意诗,也叫谜像诗,是以意境作画写字的一种方式。与其说是写诗不若更像是作画。林寒初曾经听先生说过神宗皇帝一朝的文豪苏轼作形意诗的一个故事。说熙宁年间,北辽有一位使者,自称擅长作诗。神宗就命苏轼接待陪伴。辽使仍以擅长作诗自居,为难苏轼。苏轼答道:“赋诗易,看懂难”。说罢作了一首《晚眺》诗,仅十二个字:亭景画,老托筇。首云暮,江蘸峰。但是诗中这些字的写法却不同寻常。比如亭字极长、景字极短,画字的繁体中缺了个“人”字;老字稍大、拖字横写、筇字竹头极细;首字反写,云字繁体中雨云两部分中间断开、暮字下日斜写;江字写得曲曲折折,蘸字倒写,峰字山旁倒写。按照书写的意图,全诗应是: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托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辽使不明其中,了解了苏轼的用意之后惶愧之极,再也不敢说自己能诗。 林寒初脑中回顾了这些诗词的特点,但是眼前的这首诗绝不是藏头诗、回文诗、宝塔诗或是形意诗。作者若要藏匿信息,不太可能用回文、宝塔和形意这些更注重形式和趣味的方式,而藏头又过于简单,一目了然。那么剩下的一种可能—— 林寒初随手抓起案上的砚台和纸笔,快快写下两字:离合。 离合诗源于东汉,兴于南北朝。到了唐宋形式和变化更多。可以说离合诗是特别适合隐藏谜题的一种诗体。所谓离合就是根据诗句的意思,从个别字当中拆分出偏旁,然后再将几句诗各自剩下的偏旁合成新的字。有的离合诗两句离一个偏旁,四句出一个字;也有六句才离合出一个字的。她依稀记得当日父亲在她十六岁那年有事离开襄州时,曾经出了一道离合诗的谜题考她,那首诗是南朝才子谢灵运的《离合诗》: 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怀缱绻,口咏情亦伤。劇哉归游客,處子勿相忘。 林寒初年少聪颖,才一会功夫就解了出来,林擎还得意地在属下面前称赞她。这首诗表面上看是些离别伤感之情,同时每两句之中,又用离合法各自隐含“口”、“力”、“刀”三个偏旁,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别”字。此字与诗词的含义极为贴切,不失为风雅上作。如今想起当日解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而父亲出的这道题居然也一语成谶,竟然与她天人永别。 林寒初想得出神了一会,一阵冷风从半掩的窗档子里吹进,冷得她哆嗦了一下才回过神来。她起身将窗子关严,才回到桌前重新打起精神,再一次读起这首七言律诗。 因为离合诗这种诗体所tຊ隐藏着的谜底不容易轻易析出,所以离合诗是非常适合隐藏谜题的一种诗体。然而若作者的意图是要真正将谜底藏于诗词之中,那么诗的含义与谜底应该并没有多大关系,不像谢灵运的那种做法,不然会显得太过明显,不利于隐匿。 林擎和教书先生都曾教过她离合诗的解法,但并没有全部通晓,林寒初想凭着当年的一些记忆试着去拆解这个谜题。首先,这首诗当中好几句都有“不”、“辞”、“尽”,“负”之类暗指否定的字,这些字的前面可能是需要被拆解的字,而后面则应该是需要拆解掉的偏旁。不妨试试第一句:彤襜不卷患霜鬓。彤襜指的是朱红色的车帷,在车帷之后的这个人不愿意卷起帘子,因为自己已两鬓斑白,年华老去。她思索了一下依然不能从字面上看出什么含义。反过来,她仔细看了每个字的结构,她突然想到“彤”字边上有一个“彡”部,指的不正是毛发之物吗?正好可以和“霜鬓”关联起来,如果这样的话,彤字去除掉“彡”部,就可以离出一个“丹”字。 再看第二句:纶掖清光辞碧虚,若从字的结构上看,没有办法剥离,但细想马上可以联想到“碧虚”指的应该是水,那么作者是要离去一个和水有关的偏旁,前面几个字当中就只有“清”字。第二句看罢,林寒初在纸上写下一个丹“字,一个“青”字。 第三句:飘然羁旅绊人归,如果按照前面两句的解法,那么这句也应该离出一个字来。假设这个“绊”字暗指牵绊、分离之意,那么应该要从前面的四个字当中的一个字里分离掉一个“人”或“归”字,但是似乎没有,难道是“旅”字上面的这一撇一横?但是分离后,这个字并不存在啊?或者需要再往下看一句? 林寒初继续读下去:殊乡见花尽春蚕。很显然,这个“尽”字是一个暗号,但是“花”和“春蚕”和刚才那个“旅”字分离出来的部分又没有关系。显然这条路不太对。重新再读一下这两句,发现唯一有联系的是那个“绊”字的绞丝偏旁,和下一句里的“春蚕”,如果第三个字要用两句才能离出来的话,那么应该出现一个“半”字! 第三四句且不知对错,先往后看。第五句中的不见君,可以解为把“碧”字里的“王”去掉。然后是第六句,“暗”、“寒”、“荒”三个字都有离除之意,把第六句里的字对应到第五句当中,“玉暗金寒”都是去掉金石的意思,可以把“碧”字剩下的部分离掉一个“石”字,剩下一个“白”字,而“荒尘高”当中的“高”字又与“嵩”字有关联,这样离出了一个“山”字。 似乎这首诗的秘密已经渐渐浮出水面,林寒初用袖沿擦拭掉额头不知不觉轻轻渗出的微汗,又搓了搓已经僵冷的双手。 全神贯注地看向最后两句:“时来长材晦朝伦,日昃月盈负叡才。”既然第五第六句离出了两个字,那么很有可能最后两句也可以离出两个字,林寒初用同样的方法,离去“材”字中的“才”和“晦”字中的“日”,最后剩下一个“木”字,一个“每”里。 她将所有字拓写在另一张纸上:丹-青-半-山-白-木-每 “丹青半山白梅?!”她惊呼出声来。夜半无人,月色如水,清寒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