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李世民的黑粉,披着李元吉的皮,不是我说,就不能用点心吗?一看就是李元吉的名字。] [历史上李元吉虽然武功不错,但为人真的是自私自利、残忍嗜杀,李世民杀了他可以说是为民除一大害。] “阿耶!”李元吉要被气疯了,在大殿上就喊起来了。 李渊头疼:“好了三胡,之后再说,之后再说。” 自从天幕出现后,李渊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之后再说”。 李建成原本对四弟陪着他一起死的事还很愧疚,天幕点明李元吉背地里的心思后,直接面无表情。 秦王李世民一言不发,尽力减少存在感,但大殿众人的目光还是尽皆落在他身上。 酝酿了一下,直接双眼落泪:“阿耶,是未来的世民不孝,若不是大哥和四弟步步紧逼,世民又岂会干出这等凶残之事?” 没错,听清楚了,是未来的李世民,可不关现在的他的事。 这事他固然有点小错,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无辜,他还有句话没说,阿耶你也不无辜。 秦王府众人接收到讯息,纷纷开口:“皇上明鉴,秦王一向顾念亲情,定是被逼到绝路了啊!” 隋朝。 杨广被暴怒的杨坚暴打一顿后,暂时看押了起来。 听天幕讲到现在,他对取代他大隋的李唐谈不上有多少好感,但对这个叫李世民的小儿则赞叹不已,对李渊则是嘲笑居多了。 唐国公府。 窦氏对她夫君未来的做法很有意见,天幕有一点没说出错,大郎儿郎未来兄弟相残,他这个做父亲的有很大的责任。 她也看出那时候她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否则她一定不会坐视不理的。 唐国公李渊面色讪讪,不敢直视妻子的眼睛。 窦氏看着天幕对那李元吉的评价,真是打心底厌烦。幸好如今的她还未生出那个祸害,不然她都想亲手掐死他。 “阿娘,天幕说二郎会害死大哥和弟弟吗?”小李世民才一岁半,此时泪眼汪汪地跑过来。 窦氏和李渊脸色都变了,对着身后的仆人怒吼:“不是让你们把公子关在房里吗?” 李建成已经十一岁了,他可以理解这些事,但二郎年纪还小,听到这些话还了得? 仆人们也很想哭:“二郎君实在是精力太充沛,一不留神他就从房间钻出来了。” 也不知道年纪这么小的孩子,是怎么做到在一大圈仆人的看管下逃出来的? 窦氏抱住他,轻声安慰:“没有,那是另一个二郎,不是你,二郎最乖了。” 小孩将信将疑,“真的吗?” 李渊点头,“当然,你看你弟弟叫李玄霸,不叫李元吉,说明天幕说的不是二郎。” 到底年幼,被父母一哄就笑了。 嬴政并不觉得这李世民手段狠辣,他杀弟囚母,也不曾后悔,只要威胁到他统治的人,下场只有一个。 刘邦拍手大笑,“若是乃公,哪还有那个耐心和这什么哥哥弟弟周旋,早就夺位了。” 一旁的萧何、张良等人很想提醒他注意形象,都当皇帝的人了,不要那么不羁。 还有为何纪年要以公元开头? 贞观年间的李世民若有所思:“玄武门之事已经结束,天幕是否会讲一讲承乾的事?” 第10章 渭水之盟 第10章 渭水之盟 【前面主播就提过,突厥、高句丽等对中原虎视眈眈,所以此时的大唐外部并未稳定。 当塞北突厥听到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后,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觉得趁着大唐内乱攻向长安,是消灭李唐王朝的大好机会。 突厥发动大军迅速攻下灵州、凉州、会州、原州。 在攻打泾州时,尉迟敬德强烈反击,却无法遏制突厥大军的前进步伐。 颉利可汗列阵于渭水北岸,直逼长安。 长安兵力不足,李世民决定设疑兵之计对付突厥大军。 先命李靖、长孙无忌到豳州设埋伏,又让京师中的部队集合。 安排好一切事务后,带着大臣高士廉、房玄龄、萧瑀、周范等人来到渭水河畔,指责颉利可汗违背两国盟约。 集合好的士兵列队来到渭水边,训练有素、威武整齐的唐军让颉利可汗心中起疑,也让突厥士兵大惧。 两天后,唐太宗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桥上斩白马立盟约,是为渭水之盟。】 [这就是心理战,颉利可汗是想先探个虚实的,但李世民一点不虚,在渭水边耍帅把颉利唬得一愣一愣的。] [颉利你自己说说吧,那么容易被李二骗,是不是活该当长安舞王。] [太宗,发掘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基因(狗头)。] [哈哈哈,他自己也唱歌跳舞来着。] [在突厥大军压境的时候,李世民还给长孙氏行册后仪式,距离他继位也就十三天,别的嫔妃都是在第二年,也就是李二,别的皇帝得要被骂昏君了。] [说起来就服气,史上盖章的千古帝后,拍电视就非得给李二安个真爱出来,这么见不得别人好啊。] [李二给了突厥许多金银,几乎搬空了整个国库,让他引以为奇耻大辱。] [没事没事,反正之后场子都找回来了,颉利都亲自跳舞热场子。] [救命,颉利跳舞这个梗是过不去了。] “哈哈哈,”李世民看到颉利跳舞,心情大悦,“不知道这是哪一年发生的事?” 又看到后面说他与观音婢的事,心情又不美妙了,“为何要给朕安排什么真爱?” 他当然是爱重长孙氏的,如果不爱,身边几个孩子要怎么解释?
身为皇帝,子女那么多,在他心中有重量的,唯有他与皇后的孩子。 “颉利?长安舞王?”武将们也纷纷笑出来了。大安宫的李渊心情也极好,二郎定是打败突厥,一雪前耻了,做得好。 嬴政越来越欣赏这太宗了,有勇有谋,轻瞥一眼,若扶苏是这般模样,他也不用不放心了。 他的长子扶苏也算奋勇之人,心中有仁爱,但性情太倔,没有李世民身上的通透。 被他念叨的扶苏立在一旁,对这后世的太宗满心钦佩,一点没察觉到他的父亲刚刚在看他。 刘彻看到现在,别的不羡慕,就羡慕李世民身边那一干文臣武将,看起来都很不错,拿来打匈奴一定很顺手。 他手底下除了仲卿竟无一可用之人,真是可怜! (唐-×渊:颉利可汗什么时候来长安跳舞啊?想看。) (唐-××民:朕很期待。) (唐-××龄:臣也想看。) (唐-××节:臣也想看。) [别说你们这些粉丝了,我也想看。] [肯定辣眼睛(大笑)] …… 一连串顶着唐的人出来发言,评论区看乐了。 朱元璋极为热心,出来给太宗皇帝解惑。 (明-××璋:贞观七年。) (唐-××民:多谢解惑。) (唐-×渊:不远了,心情突然舒坦了。) 【外部威胁暂时解决,李世民的目光对准了大唐王朝的内部。 由于连年战乱以及隋炀帝的昏庸奢靡,唐初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十分艰难。 李世民认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需要大力革新。 先是派魏征等大臣去宣抚巩固山东、河北等地,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其次鼓励积极谏言,有名的例子比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以及李世民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然后是完善法律制度,从贞观元年开始,在他的旨意下,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主持完成了对《武德律》的修订和完善,形成了《贞观律》,也就是《唐律》。 李世民一方面强调法律的统治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突出德礼,德行和法律同重,形成了先进的律法制度。 这些大胆的举措,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 [魏征又出场啦!李世民亲口说的“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吃瓜)] [嗯哼,低调低调。] [魏征一开始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最后还是在李二博大的胸襟下发挥了自己的长处。] [李世民积极纳谏,就是认为隋炀帝喜好奉承、偏听偏信,吸取前朝教训,就希望听到官员最真实的声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很清楚这一点,只有做到对百姓好,一个王朝才能稳定。] [魏征真的好敢,即便顶头上司暴怒,他也敢直谏,不怪人家能千古留名。] [李世民有次暴怒后,可是放话说要杀了他的,可能当时是气话,但长孙皇后还正式换朝服委婉劝谏李世民了。] [……额…一个女人,算了你高兴就好。] [???难道我说的不是史书白纸黑字写着的?还有什么叫一个女人?] [别理它,这种人就喜欢反驳,越理它越来劲。] [《唐律》、罗马法和拿破仑《民法典》,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法典,可以说非常先进了。] 法? 先秦时期和秦朝,法家学派的人眼睛闪闪发光。 他们想要唐律,也想要另外两部法典。 秦孝公时期,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君臣对视一眼,默契点开面前的光屏。 (秦国-××梁:寡人想要这三份法典,请问可以看一下吗?) (秦国-×鞅:鞅也想一观。) 后世人说话非常直白,他们这些人也学着直白简单些。 (韩国-××子:想要。) (秦-×斯:想要。) 不少法家学派的人都出来发言。 而被说“一个女人”的长孙氏心下不喜,这短短几个字里的轻蔑之意太浓,她很不舒服。 不少心思细腻的女儿家心里都不舒坦。 有敏锐的人更是注意到了其中一条评论。 “白纸黑字?”嬴政问出声,“这纸为何物?” 但身边无一人知晓。 扶苏皱眉,发言问: (秦-×苏:纸为何物?) 第11章 军事行动 第11章 军事行动 【发言的宝宝们不要着急,这些题外话咱们中场休息的时候再讲,现在的主场是太宗皇帝哦。】 怎么能叫他们“宝宝”呢? 发言过的秦孝公和商鞅等一干玩政治的人都面不改色,但韩非和扶苏还年轻,耳朵根都红透了。 嬴政注意到,轻轻摇头,眼里闪过一丝笑意,还是年轻啊。 【除了政治,唐太宗李世民在文化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崇道尊儒,重用儒生贤才、兴国学; 改革科举,推行“恩荫”; 崇尚节俭、大力惩治贪官等。 特别是人才选拔制度的施行,使贞观年间人才辈出。 这些政策同样使李唐王朝强盛起来。】 嬴政眼中异彩连连,他很需要这个人才选拔制度,不知后面是否会细说。 崇道尊儒?秦朝时的儒家子弟狂喜,其余学派子弟则心下一沉,法家更甚。 如今大秦是他们法家为先,后世尊儒,让他们不能接受。 【对内采取一系列安抚措施后,李世民的目光看向了被不断骚扰的边境地区。 他的举措大致可以概括为平定突厥、消灭吐谷浑、灭高昌荡平西域。】 不少平行时空的刘彻低喃:“西域?” 他想起了一个人。 【首先是平定突厥。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清楚只有强大才能真正安稳,一直养精蓄锐、静待时机。 这个机会很快到来,突厥内部发生矛盾,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互相猜疑,势力衰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