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则是把猪肝,猪肺,猪大肠每样都切了一点儿。还拿了半个猪头,一只猪耳朵。这才和赵天赐两人回了老宅。 现在老宅里可是热闹的很,不光赵天赐他们过来了,赵建国和赵建党两家人也都在。 也许是提前就说好了的,赵天赐的大姐赵建华一家和二姐赵建平一家也都在今天回来了。 看到赵天赐他们端着盆碗的过来了,大老远的就闻到了香味儿。 赵建平就打趣道:"哟,天赐你们这是拿什么好吃的过来了?" 这么说的时候,几个小孩子也都闻着香味儿围了过来。 "小舅妈,你做了什么好吃的?" "小婶,你做了什么?也太香了。" 正在院子里玩的孩子们都围着方圆的脚边打转。 "你们等一会儿啊?我去厨房切一点儿给你们尝尝。"方圆笑着说。 "好,小舅妈你快去。"说话的是赵建平的女儿欣悦。 "去,去,一边去。别缠着你小舅妈。"赵建平笑骂着自己的女儿。 "二姐"方圆跟赵建平打了招呼,就进了厨房。 赵天赐就像是跟屁虫一样,也跟在方圆的后面进去了。 厨房里赵老太太正带着两个儿媳妇儿和大女儿在忙碌着。 看到方圆进来,马小会习惯性的刺了两句:"她小婶,你这来的挺早啊?我还以为得吃饭才能见到你呢?" 方圆连一个眼神都没给她,直接就约过马小会。先是跟赵建华打了招呼"大姐来了。" 然后又跟赵老太太说道:"娘,我我炖了红烧肉,还有卤的猪下水。我都拿过来了。一会儿切了给我爹他们下酒。" 说着就把手里的盆子端到了赵老太太面前的案板上。 赵天赐也把手里的盆子递了过来。盆子里是满满的一盆红烧肉。 对于刚才马小会的话,方圆可以不搭理他。但是赵天赐可咽不下这口气。 他开口问马小会:"三嫂,你这大过节的给爹娘拿了什么好东西过来?别是一家人就带着一张嘴过来的吧? 我们方圆可不一样,为了给爹娘准备这些好菜,那可是老早就开始忙活了。" 马小会被赵天赐问的面红耳赤,回答不上来。 他们一家人确实是空着手来的,马小会觉得中秋节的节礼赵建党已经送来了。那么他们一家人今天来吃老两口一顿是很正常的。 根本就用不着再拿东西过来。再说了,自从分家以后,他们家的日子就过得艰难起来。 家里的粮食都得算计着吃不说,分家的三十块钱因为要置办油盐酱醋各种调料,还要买其他过日子需要的东西。现在也所剩无几了。 要说马小会现在最后悔的是什么?那就是当初自己挑事儿闹分家了。 他没想到分家以后需要花钱的地方这么多。而且每天下工她还要急急忙忙的赶回家做饭。 因为她们家的几个闺女还小,老大秀兰才12岁,还在上学。根本就没有办法帮她做饭。 而且她的小女儿才四岁,没分家的时候,她都是做点轻省的工分少的活计,这样方便她照顾孩子。 可是现在分家了,她要是再干工分少的活计,只靠建党一个人的工分。到年底的时候怕是分不了多少粮食。 所以分家以后她就也跟其他人一样,让大队长分配了每天八个工分的活计。 她现在每天拖着小女儿,不光要上工干活儿,回来还要做饭。 这些日子她真是过得苦不堪言,要不是怕丢脸,她都想跟赵老太太说,他们不分家了。 相比较起来,刘大妮过得就好多了。毕竟她的大闺女都二十岁了。二女儿17岁,三女儿都15岁了。都已经是大孩子跟着下地挣工分了。 最小的女儿虽然才8岁,不过也上学了,不用人照顾了。 刘大妮上工虽然跟马小会一样,每天都能挣8个工分。不过她回家几个闺女会帮着她洗衣服做饭。 家里的一些琐碎的活计闺女也会帮忙,所以刘大妮就比马小会轻松很多。 马小会这时也早就反应过来了,她是被刘大妮当了枪使了。 但是家已经分了,再想后悔也不可能了。不过马小会对刘大妮也有了意见。这几天也一直没给她好脸色。 方圆把猪头肉拿出来,切了一块儿下来,再切成小薄片,装到碗里。 然后拿出去招呼几个孩子过来:"欣悦你们几个过来,尝尝我卤的猪头肉。" 几个孩子根本就没走远,都在院子里眼巴巴的等着方圆给他们拿好吃的。 一听方圆招呼,就都围了过来。 "小舅妈""小婶婶" 几个孩子嘴甜的看着方圆手里的碗,方圆给他们一人分了一片。 这时赵天赐也跟了出来,方圆就把碗递给赵天赐,让他给孩子们分着吃。 她自己则是又回到厨房去帮忙,虽然厨房里人已经不少了,但是婆婆和两个嫂子都在厨房忙活。 就连轻易不回来的大姑姐也在厨房,只有需要看孩子的二姑姐在院子里。 方圆要是自己在外面待着,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就也去厨房帮忙。 厨房里的饭菜已经差不多做好了,方圆进来就帮着往屋里端菜。 赵老太太今天也大出血了,准备的饭菜很是丰富。 再加上方圆他们带过来的红烧肉还有卤菜。就更加丰盛了。 第 89章 秋收 第 89章 秋收 过了八月十五,就正式进入了秋收。 每年秋收的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要下地帮忙。 赵天赐和方圆也不例外,每天起早贪黑的跟着大家一起上工。 收完玉米收高粱,收了高粱红薯又该收了。 等到所有的粮食都收到了家里,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现在地里已经没有多少活了,除了壮劳力还是每天下地做些收尾的活计。妇女们都不上工了,都留在家里缝缝补补的。 现在的天气已经凉了,早晚的都已经需要穿毛衣了。 方圆的毛衣早就已经织完了,现在她正在给赵天赐织。 在家里歇了几天,就又开始上工打栗子。 栗子是他们这里的特产,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栗子长在树上是刺球的形状,男人们把栗子刺球用竹竿敲打下来,女人们就戴着手套把栗子外面的刺球剥开,这样出来的果实就是大家平时吃的栗子了。 方圆干的就是剥栗子外面刺球的活儿。 这个活儿虽然不累,但是一不注意就会扎手。方圆因为不熟练,已经扎了好几次手了。 小寨村三面环山,山上种的大多是栗子树。所以接连半个多月,赵天赐和方圆就一直跟着大家一起上工。 赵天赐虽然想让方圆在家里歇着,但是方圆觉得这毕竟是关系着全村人收入的事情。要是一切顺利自然没人说什么。 万一有个什么不对,方圆就怕大队里会有人说闲话。 毕竟秋收最忙的时候,上到六十多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孩子,只要不是生病实在起不来床,那都是要下地帮忙的。 方圆一个正当年的小年轻,又没生病,就这么在家里待着,实在是不像样。就没听赵天赐的,一直跟着大家从头干到了尾。 等到真正忙完的时候,都已经十一月份了,栗子也被上面来人直接拉走了。 现在地里已经没有活儿了,不过地里没活儿了,不代表家里也没活儿了。 村里的男人们这时候都忙着上山砍柴,准备过冬的柴火。 女人们则是忙着收拾家里人过冬的衣物,还得趁着现在纳鞋底做鞋。 方圆就在学着给赵天赐做棉衣,毛衣已经织好了,赵天赐已经穿上了。 不过赵天赐原来的棉衣都已经穿了好几年了,里面的棉花都已经结块不保暖了。 方圆就准备重新给赵天赐做一身。方圆布料棉花都不缺,没必要委屈赵天赐穿着不保暖的棉衣。 方圆没做过棉衣,就拿着布料和棉花回了老宅,去找赵老太太。 赵老太太一听是给自己儿子做棉衣,哪里还能不答应。 这不就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来教方圆裁剪布料。 "你看这里这么剪,领口再挖一点儿。袖子这里再往下来一点儿,…"赵老太太指挥着方圆把布料裁剪好。 以后又教方圆怎么续棉花,这续棉花可是个技术活儿。 好在赵老太太是个做衣服的老手儿,方圆在这方面也还算是开窍儿。 赵老太太手把手的教了一遍,方圆就记住了。 赵老太太和方圆两人不到一下午,就把赵天赐的棉袄给做好了,还顺便把棉裤也给裁剪好了。 续棉花方圆已经学会了,明天她就不用再过来赵老太太了。自己就能把棉裤给赵天赐做好了。 做好棉袄方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