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

分类:读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1684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1

  小时候读《论语》,是因为学校老师的要求,要背会,考试要考。后来读论语,是对孔子的敬重,想要从中学会什么东西。读的过程中,逐渐对孔子的思想有所理解,更懂得了《论语》在讲什么。现在,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告诉你,让你也从中了解《论语》的奥秘。

  人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他和弟子所著《论语》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可以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在今天甚至还要大于苏格拉底。孔子的言行涉及面很广,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几乎涵盖了人生中所有的重要场合,你的困扰,你的疑惑,总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可能有时候里面的一些话会显得有些过时,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人对学习的理解,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学习快慢好坏的差距。但是我从中也体会到一些有关为人处世的道理,人应该做自己感到快乐,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你乐于做一件事情,你才会可以专心、深入的去做,最后有所成就。而在有所成就的基础上,更应该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不枉人生一世。

  《论语》也对我的专业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关乎人命,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守则,绝不可以不懂装懂,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重要的是,将来进入医院,这会害了病人。一个不严谨,不懂装懂的医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医学也是一门不断进步的学科,而且进步的速度正不断加快。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好的医生,就要不断学习,永远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做到学而不厌。不断丰富自己,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并且适时实践总结。我想,这样的医生,才不会落伍。这次疫情,成千上万的人民深受其苦,国家真正处于危难之际,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不少牺牲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第一线的战士就是医生!是他们,不顾前方艰险,毅然决然的冲在抗疫第一线,哪怕有去无回。这些医生,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楷模!

  《论语》带给我的感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不是普通的词句所能表达的。那一点一滴深厚的人生哲理,慢慢渗透入我的心,陪着我在医路上走下去。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2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3

  喜欢莱蒙托夫的一首诗:“一条船,孤独地航行技术在海上,它既不可以寻求一个幸福,也不逃避生活幸福,只是我们向前进行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我,愿做这只孤独的小船,带着碧波荡漾在宁静的大海里,奉承着,驶向前方,感受着阳光的温暖。

  高中时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感性。我们不再是无知的孩子,我们学会了独处,学会了与自己相处,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解决问题。我们接触到更多的世俗智慧,体验到更多的人性温暖,心灵更加成熟。回想起我以前每天都在想的事情,真有趣。一个顽皮的孩子,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生活,死亡,悲伤,或者分离,他每天都在自己制造的悲伤情境中度过,担心各种各样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像是无病呻吟,自怜的笑话。现在我们更珍惜宝贵的生命,更了解那些不冷不热的人,我想,这不是虚伪,而是更热情地与世界相处。

  今天,我们,从来没有一个人的损失。我们慢慢沉醉于一个人的世界,写作学会了面对喧嚣后的寒冷,学会忍受孤独与寂寞,像鸟儿一样孤独的小船,像海深,骑兵冰,波澜不惊的心脏,但它蕴藏着巨大的能源。

  如今的我们,再也不是没有了对人情冷暖的过多伤感。我们可以慢慢习惯于客套和僵硬,却仍保持自己那颗温暖的心,用真心对待学生每一个问题值得企业付出的朋友,用温暖的心去认知发展社会,感悟生活世界,将那些工作琐碎、无所谓、负面的东西进行过滤。

  今天,我们为伟大的生活更加感激,珍惜你的生活,向往更多的未知世界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生老病死在我们身边,我们不禁移动到生命的神奇,感受生命的脆弱。所以,我们正在努力,试图让自己的生命没有遗憾。我们是向往,向往未知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并为奇观的世界无限的向往。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在不停进行运转,生命在中国不停消逝,我们也在不停发展成长。被岁月拔节,我们学会了学生感恩,学会了一种淡然,学会了他们怀着这样一颗敬畏法律天地、敬畏人民生命的心,在这个迷蒙慌乱的时代里,为自己的未来经济奔腾!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4

  论语读后感《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5

  《论语》是一部年代久远体量博大内涵丰富道理深奥文字怪僻的中国古文化经典。《论语》是"语言的论纂"是一部言行录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追记孔子的言行。其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涉及哲学历史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特别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忠恕孝悌宽信敏惠智勇刚毅温良恭俭让等道德规范或者说从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来的生命的大智慧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时至今日仍不乏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孔子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其思想学说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德政与礼治其天道观是唯物崇尚自然的其人生观是重实践重人伦重内省而积极投身于社会现实其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疏导的普及教育其经济理念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达以得民安民其军事思路是"足兵""武备"以反对擅灭人国擅灭人祀的战争征伐而不一般地反对所有战事。同时孔子穷其大半生的精力立杏坛以授学开私人教育之先河救典籍于整理弘传统文化之流播。"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成就了孔子"万代师表"的悠悠英哲名;《诗》《书》《礼》《乐》《易》彰显了圣人"世界先贤"的熠熠赤子情。

  孔子仰其忧患心思与情怀诵诸道义仁德文章影响千秋彪炳万里。以"仁义"为内核以"中庸"为准绳的伦理哲学以及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而长青犹茂成为中国社会的立国安民思想。传统的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蕴含着许许多多人生哲学和做人的道理。阅读儒家经典可以使人知识更丰富头脑更清醒更加有智慧更加勇敢和勤劳;还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使人们懂得诚信仁义礼让善良谦虚友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基本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仍能发挥很大作用。当今由于我国近年来对学生人格素质道德品质培养的关注度不够青少年道德品质暴露危机。现在强调少年儿童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尤为必要弥补道德教育的缺憾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6

  暑假里我闲来无事阅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从中我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作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是思想家是理论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他所提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论语》这本书是孔子思想主张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道德言论令我感受深刻。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要去时常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勤奋、乐观、大度,而且还谦虚好学。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真的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所思所想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突出,如此伟大的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这种好学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提出了“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在生活中品德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依据,拥有美好品德的人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而那些品德低下的人会遭到别人的远离。

  《论语》对于现在人来说真的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书中充满了哲理,对我们的做人做事都非常的有学习借鉴的意义。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7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8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

  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能够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

  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

  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一样。

  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

  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

  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

  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能够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

  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

  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如果你不想自我以后后悔,那么此刻你就要珍惜时间。

  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

  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

  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十分有好处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

  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完美的明天。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9

  在开篇之前请允许我小小自豪一下,我来自圣贤之乡——曲阜。所以《论语》对我的影响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而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总是自豪的说:我家有孔子,从小读《论语》,然后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内有太多的人生真谛,奈何才疏学浅,即使倒背如流,也未能参透其中的内涵。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让我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其有了不同的认知。

  小时候,经常听刚上小学的哥哥诵读这句圣言,我也跟着诵读,儿时并不知其中含义,只是觉得朗朗上口,说白了就像一句儿歌。等上学才知道其中的含义,却又是觉得毫无道理:为什么我学会的东西,还要回头看,岂不是浪费时间?一直到高考复习,一遍遍的复习知识点,才慢慢懂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总是追求速度效率,却往往只是走马观花,而当我们再回首这一路的风景,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任何事件都有两面性,取优舍短是典型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而对于此处圣言,却难以找到说服我们不去学而时习之的理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理简单,要做到不易,需沉心忌躁,方可取!

  活在当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身为新时代的医务人员,医学知识更是浩瀚无边,边学习边工作更是我们的日常。很幸运能在今年有机会学习《学习强国》,在历时xx个月的学习时间中,我更是深刻理解到《论语》的重要性。当下学习都是通过手机APP学习,没有了书本笔记,更是让许多知识水过地皮湿。想要更好的学习,更要好好的去复习观看过的视频及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大脑更好的吸收消化这些知识营养。时代是发展的,科技是进步的,医学同样如此,我们在医学的浩瀚大海中捕鱼,更要学而时习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下药如神助,为医院为社会作出贡献!

  杨伯峻解释道:学习到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想来也是真理,时至以"实干兴邦"的名义予以诠释再好不过。医务人员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后期学习到的知识,纸上谈兵终是无用功,把所学之术应用到实践中才是正道。理论推动实践,实践总结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是船体,习是扬帆,学而时习之,方可在浩瀚学海,乘风破浪!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10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11

  在日渐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传统文化犹如滋养人心的甘泉。而《论语》这一剂儒学文化的圣品,无疑对当代人的修身为人、处世待世有着深厚的指导意义。在寒假,我有幸拜读了《论语》,虽没能深入领悟,却也获益匪浅。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约编撰于公元前四世纪初,流传到汉代,形成了“鲁论”、“齐论”、“古论”三个版本。《论语》被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到了今天,则是人们学习、认识、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可靠的权威著作。

  全书分为若干个部分,有的论教育与学习,有的论仁义,有的论礼乐,有的论道德教养,有的论孝悌,有的论为政……由于全书围绕儒学之核心——“仁义”展开,所以“论仁义”部分也成了我研读的重点。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仁义的人,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别人立身成功,自己想要事业发达也要别人事业发达。读了这句话后,我深有感触,天下莫有比这种人更无私宽大、仁义高尚的人了。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发家致富、功成名就几乎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道德教养不达标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他们为了让自己立身成功,而不惜暗中毁坏比自己能干、优秀的人的名誉和事业;他们为使自己境运通达而陷害显赫,以成一己之私。这些人不仅是社会的负产品,是利欲的囚徒,还是大大违反儒学观点及精神的不仁义之辈。他们追随名利,却忽视了立人之本。诚然,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最后都会受到命运的惩罚,更不能圆了初衷和野心。可见,仁义宽厚之心是多么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成人的支柱,更是为人的良方。而这些大智慧远不是那些利欲熏心、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所能领悟和躬身践行的。成业与成人,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种修为境界各不缺失,才能让二者齐头并进,让人生创造辉煌。

  现代社会错综复杂,品质问题丑闻迭起,而其实刨根问祖、追溯回两千多年前,先贤智慧早已向我们阐述过这所有问题的答案。现在社会的一切尴尬局面,也都可从先秦经典寻觅到答复。

  所以说,就如“读史使人明智”那句话一样,我认为传统巨著就是历史遗馈的财富,而读传统名著无疑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高尚。

  如果你遇到棘手的问题或是尴尬的局面,请学会思考,请学会请教,或许《论语》中那份为你保留的答复,就将赫然呈现于眼前。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12

  《论语》由孔子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伦理思想、道德观念等,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学而时习之……”随着开篇这句脍炙人口的“子曰”,让我们打开《论语》这本国学经典,走进2500多年前孔子的世界。孔子在《论语》中主要讲了仁、礼、德、学这四方面,其中关于礼,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佾篇首孔子谓季氏的那段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季氏的官职,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却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这对孔子来说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礼的尊崇和信仰。他对礼所持的这个态度,在《论语》中常常可以看到。孔子会哀叹“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会为难地边赞管仲大仁,边说他器小,“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那么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在这里剥去“礼”复杂的外衣,道出了本质:与其奢侈,不如节俭。我觉得具体的有关礼的规矩、仪式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礼,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自觉守礼。

  《论语》中,孔子在学、仁、德等方面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但在礼的叙述上,让我有些迷糊。类似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的话,不由令我疑惑起来。一会儿说宁俭,一会儿却又不愿省去祭祖的活羊。到底是形式重要呢,还是本质重要?“圣人年纪大了,说话有反复也是正常”我心里这么想。直到在做春节小报时,我突然明白了。春节有很多习俗,比如贴春联、吃饺子或汤圆、祭灶、迎财神……

  这些都是形式,都是用来表达人们追求团圆、平安、幸福等美好心愿的,而本质就是由这许多形式体现了出来。就像子贡觉得既然在礼崩乐坏的鲁国,一切都只剩下有名无实的形式了,那为什么还要每月浪费一只羊呢?但孔子在意的就是这个形式,它是古礼!如果没有了这个形式,礼就真的不存在了!我又想起在国学班上,大家一起学揖手礼见师长、见同学,现在这种礼仪只能在古装片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哪还有啊。可与人见礼的本质还在呀,只是变成了鞠躬握手您好,点头抬手说嗨了。

  在反复细读《论语》后,我发现对于现在仍有很多意义,比如有关于学的,有关于如何做君子的、有关于富与贫的,甚至还有关于孔子那些个性鲜明的弟子们的。让我不禁由衷感叹,《论语》不愧是一部流传至今的国学经典!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13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是不朽之篇。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常伴《论语》,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14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15

  说来惭愧,虽为人师,却很少看书。平时上班,不是上课,就是备课、批改,没时间看书。下了班,人已感到很累,回到家还要忙于生活琐事,够烦了。即使有时间,也宁可看看电视剧。偶尔翻翻杂志,看看散文,读读笑话。像我这样的,大概有很多。其实,看书是一种习惯,“忙、没时间、累”只是一种借口,一个人如果喜欢看书,无论多忙,他都会挤出时间来。

  曾经对低段老师要求低年级小朋友背《三字经》有不同看法。那些之乎者也的文字,成人都一知半解,要求孩子们一字不漏背下来,有何好处呢?但仔细一想,这些书籍都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可以先熟记后领悟。当然,不同年段的孩子应该学习不同的版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治天下。”论语确实有许多精华供后人学习,关于学习,有两个过程,一是学,二是习,只学不习,仅是书本,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习要由生到熟,熟能生巧,由习到术,进而学术。术指导行动,为了更好地做一件件事。

  《论语》是一本博大的书,它包罗万象,总的精神是“正心修身”,讲的是做人的艺术,是成就人生的指南。人生的一切事业功绩,都从做人开始。最终所能达到的成就就是做人的必然结果。《论语》就是人学,是做人处世的经典,既是原则论,又是方法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无不包含在论语的思想照耀之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用心复习吗?

  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实在太少了,如果我们反省我们的人际关系,反省我们的人生道路,教训的背后,大多是对这些话的否定,谁践踏真理,真理就践踏谁。如果能把别人的事像自己的一样重视,别人能不信任你吗?把别人的利益看得像自己的利益一样重要,别人能不推举你吗?真诚地伸出自己的手,毫无私心地帮助朋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朋友能不多吗?朋友多了路好走,办事情能不容易吗?老师教的东西,温习了吗,总结了吗,对别人的劳动果实尊重了吗,不尊重别人,别人能尊重你吗?

  一连串的问题回荡在耳边,就像警钟让我们清醒,教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的人生,让生活更踏实,更自信,更从容……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