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声作文(一) 在上个学期结束时,我看了一场电影《新少林寺》。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画面不是惊心动魄的悬崖追逐,不是刀光剑影的奋力搏杀,而是千年古寺在大炮猛烈轰炸下支离破碎的苍凉悲哀。 清朝末年,政府软弱无能。军阀、土匪等各股恶势力如蛇虫般侵蚀着中华大地。他们在战火中求生存,看惯了生离死别,政权易主,于是抱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虽不知明天将身在何处,但今天的享乐足以让自己醉生梦死一回。于是,他们视生命如草芥,他们烧杀掳掠,他们勾心斗角,他们引狼入室,他们出卖国家和朋友,他们苟延残喘……他们是那个时代十恶不赦的罪人。“善恶终有报”,后面终于有了死在自己兄弟枪下的惨烈,有了部下反叛、亲人遭受劫难的痛苦,有了追悔莫及的无地自容、痛不欲生……有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生存哲学。看来,这部电影只不过借助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重复了某一历史必然的结论与宿命而已。 因果相依,善恶并存,这是造物主永恒的法则。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少林寺向天下生灵敞开了大门,他们赈济流民,发放粮食,普度众生于危难之中,他们庇护皈依佛门的有罪军阀,拯救奄奄一息的无辜生命,赦免悔悟之魂于屠刀之下。但是面对争权夺利、瓜分地盘的反动势力,面对拿着钢枪利炮、野心勃勃的入侵外敌,少林寺势单力薄,它犹如黑暗夜空里的寥落晨星,昭示着生的希望却淹没于重重黑云,并最终在风雨飘摇中,在列强的滚滚浓烟下变成一堆废墟。 少林寺中的长老用他参透一生的慈悲胸怀接纳着依附在少林寺的众多难民,用他众生平等的大度与至善濡染着那个社会的卑微和丑陋,但这些对于利欲滔天的民族傀儡,对于粗暴野蛮的西洋人毫无用处,他最终用鲜血扞卫了少林寺的圣洁,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还有那些铲除邪恶、奋不顾身的少林武僧,他们是少林寺代表良知与正义的化身。这千年的古寺,上演着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厚厚的香灰下面积淀了多少虔诚的心愿。然而这些,只是几门大炮就让他们在眨眼之间灰飞烟灭。善的积累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其毁灭则无需吹灰之力,善的宽仁在恶的残忍下是何等不堪一击,这是历史深处让人最心痛的悲哀。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邪恶可以向正义转化是这部电影深切的呼唤,更是古往今来人们对人类精神追求历程的美好期待。当三位军阀在生死之间那一刻有了对生命的彻悟,所以才有宋虎杀掉曹蛮的伏击手、给对手也是兄弟的侯杰留下一条生路的义举,所以侯杰才有奋不顾身推开那个背叛自己的部下、也是自己兄弟的曹蛮,自己却被少林寺坍塌的大柱子砸死的悲壮;所以才有看到侯杰死后,曹蛮那撕心裂肺的呐喊和痛彻心扉的悔悟。或许电影的剧情在导演的温情处理下比现实要浪漫得多,这种善的伟大力量得到了彰显,我们对善的呼唤显得那么真切。 《新少林寺》,在假、恶、丑的毁灭中高扬正义的旗帜,让真、善、美永远激荡在观众的心灵深处,也让我们聆听到了一丝丝历史微弱的回声。 历史的回声作文(二) 千百年前,一把深居的鹅毛宝扇被刘氏毕恭毕敬地请出,如同一斩云长剑,拨开弥乱的雾霭,天下从此明矣。 一篇《出师表》,折射出孔明先生感恩先帝,竭忠一生的品质。读罢浑然感动性情,泣下沾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原来是为免伤先之明。因那段三顾茅庐的佳话,而感激涕零,“遂许先帝一驱驰”,“收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只为那当初的一句允诺,一份感恩。与刘备三兄弟出生入死,由是感慨良深,结下深厚的战时兄弟情。等到刘备驾崩,孔明先生下定决心安定南方,北上争夺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蜀汉结束三分天下的时代。 刘邦之子,智力不及常,孔明先生还是因为感恩二字,而断然拒绝刘备让出的皇位,一心辅佐刘氏。 出于对刘备的感恩,孔明先生更加成熟。从允许项羽拦杀败走阳光道的曹操,到让两员将领帮助马谡守街亭,虽然失败,但可见其在用人方面已有所成长。更有甚之,北伐中原前对所居之朝室有多不放心,于是乎,前后《出师表》便出于泪墨之间。怀着对刘一腔感恩心血,便化作精心积蓄,养兵买马,出于一击之间,他就在这里成长着。 有心成就定鼎大业,无力回挽狂澜。一位无心哗变取宠的人,恰取得照映丹青的名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让多少豪杰之士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诸葛孔明,指挥若定,神机妙算的军事才能和一篇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出师表》,岂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之属所能及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那份感恩,以及感恩中的成长,就可敌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孔明先生,一段不朽的战争传奇,留下的是跨越时空的历史意义。 历史的回声作文(三) 最早接触苏轼,沉醉在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柔情以及“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中;长大后,惊讶于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深深哲理;再大点儿,不禁为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拳拳报国之心感动,又因他“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以及“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悲伤寂寥而叹息。 记忆里的苏轼或一袭白袍,深情款款,(www.wolizhi.com)或长发杂乱,满脸悲愤,或身形单薄,黯然神伤。然而,让我真正读懂苏轼、爱上苏轼的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乌台诗案,东坡有罪。初贬黄州,满腔悲愤无从宣泄,正如大多文人墨客的做法一样,苏轼选择了到大自然中寻找慰藉,于是便有了东坡壬戌之年三游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滚滚江水让苏轼想到了羽扇纶巾、潇洒淡定的周瑜。然而儒雅从容、年轻有为如周郎这样的千古风流人物哦,最终也免不了被浪淘尽,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人生恍如梦一场,纵然自己的功业不如他,又何必为这点功名利禄费心呢。还不如“一樽还酹江月”,就让苦闷随江水逝去,我自超脱,我自成仙,何必过分执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虚无缥缈的夜晚,苏轼之客不禁由当年的一代枭雄曹孟德想到如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的自己,进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啊,曾经的丰功伟绩都化作过眼云烟,惟有长江无穷无尽,更别提我们这些普通人了,那人生的意义究竟有何?一切岂不都是虚无?然而苏轼不愧是苏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如果从食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乃至天地呢”。那清风明月,恰恰是“造物者之无尽收藏”,何必感叹人生苦短,尽情享受自然的恩赐吧。 苏轼的心中在逆境中也保持着旷达超脱;苏轼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时间点的某个人,而是整个历史长河和整个自然界;苏轼的声音从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流传至今,并将永远流传! 写历史人物的作文 关于中国历史的作文 倾听历史的声音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