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年我都会去拜访一个长辈,我爸说这是他的授业恩师,一定要去多走动。 年年被逼迫尾随而去的我,慢慢也觉得,这个学识渊博的长辈很是幽默可爱。用我爸的原话转述就是,人家随便的一句寄语也够我聆听受用许久。 往年重复的场景是,我在一旁正襟危坐,目光从土灰的地面转到原木长桌,又移到光洁的墙壁转悠,席间偶尔回神乖巧应答几句。 交流是断层的,他们有他们的高谈阔论,我有我自己千回百转的想法。那是年轻人鲜少对父母长辈透露的小心思。 今年因为自己毕业生的身份,有了特殊的存在感,他们的谈话开始围绕着年轻人的话题展开。 作为他们谈话主题人群之一的我,今年被剥夺了晃神的机会,只好全神贯注加入他们的讨论。 周遭茶香四溢,长辈缓缓说起他外甥女考研惨遭人生滑铁卢的事。 她本科读的是东北的一所985 高校,本来名列前茅的成绩却生生在四年的时间里被甩在后头,引得长辈无奈感叹: “也是这丫头太懈怠了。” 转头和蔼地问起我的情况。 ldquo;嗯…还好”,被问及多次的我学会了最笼统的应答。 但其实我心里也是发虚的。 年轻人身上对“荒唐”与“虚度”这种情绪上的赧然,总会在某些时刻不谋而合。 但也仅仅只是在某些被挑明的时刻。 这种赧然快得你来不及提醒自己注意,就会被“偶尔的侥幸”和“一时的运气”所替代。 02 我高中的后桌,长相不是很起眼,但胜在她对学习认真又执拗。成绩单上骄人的成绩足以她成为老师口中接连称赞的对象。 在操场或是其它的地方与她偶然碰面,总忽视不了她手里形影不离的书。 我那时仗着自己的小聪明和迫于一些外在压力,成绩与她也是不相上下的。这样的结果对于我,有点沾沾自喜,甚至有时会对后桌争分夺秒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以为然。 侥幸感一直延续到了大学,我那根在高中还略微绷紧了一点的神经,在进了大学之后忽然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展。 大环境下的自由从某一种程度上触发了我的玩性。 在课上玩很久的手机,逮着机会就逃课,沉溺于外面吃喝玩乐的花花世界,过了一段很是逍遥快活的日子,到了紧迫的期末,考试成绩当然是意料之中的不如人意。 逢年过节走亲戚时,一如既往地被询问学习情况和对大学的适应度,当然学习方面的问的比较多,我总是很心虚地说 “还好”,脸上有几分尴尬。 实则内心早已感到戚戚焉。 想到自己从前也是班里的佼佼者,大学生活的进度条还没过一半就沦落到如此惨淡的境地。 尽管我不愿意却也不得不承认,我从前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已经催促不了自己的进步了,基础和天赋总有被耗尽的那一天,不努力上进真的会落后。 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我们屡屡会对于自己的「小聪明」为傲为荣,等慢慢挥霍完了这些“天资”,才后知后觉原来自己早已限制了自己的人生。 03 人生无论身处哪个阶段,高中还是大学或者是毕业出去工作,找不到自驱力的自己真的极易松懈。 我的周围,其实也不乏优秀的人。 很多认识的学长学姐有着超乎年龄的精干和成熟,他们热情洋溢,踏实认真,对待自己该去做的事努力满分完成,“学习”、“社团活动” 和玩乐齐头并进。 只是我自动屏蔽掉了,只顾在自己的圈子自嗨可乐,止步不前。 有时候在角落里看着他们,是真的会自惭形愧。 我的这种“不如别人” 的心思,真不是因为他们(她们)成绩优异因而获得了几千块的国家奖学金,或者是凭借自己的坚持,成功让自己的创业项目得以报销,亦或者是拥有学生会里某个光鲜亮丽的主席头衔。 不是那些,是那份日雕月琢地争取自己想要东西的努力,让人真心感到心悦诚服。 有些东西虽然不会轻易显现,却会慢慢在你身上形成一股被主动识别的韧劲。 这是你的特质。 04 大三六月结束迎接七月之际,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篇长图总结,其中提到第一次看到早上七点图书馆就满座的感觉真是一言难尽。 朋友也在底下评论说 : “现在人人都在拼命追赶,一定不要小瞧比你努力的人。”最后还附加了一个奋斗的表情。 她去年受到了一次暴击,一个和她成绩和能力所差无几的同班女生不知道哪里受到了激发,从新的学期初开始每天跑图书馆书认真读书,上课手机也不爱玩了,那变化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 最初朋友对于那个女生努力的行为还嗤之以鼻,学期末那女生考了全专业第三名,所以就有了朋友那段意味深长的评论。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万物签名》对于每日努力的重要性有一个哲理性的引喻: ldquo;苔藓吞食巨石,虽然缓慢,却具破坏性”。 我们要是能坚持每天早起晚归泡图书馆,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这种努力本身就是自己最大的天赋。 05 我们都对《伤仲永》的故事朗朗上口,也会唏嘘和惋叹他从“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已”的落差。 只是落到自己身上,就不免会偶尔躺在自己的小聪明上偷懒。说多了 “早知道认真一点就好了”的你,能不能当一回让别人羡慕仰望的人。 那些我们走过的道路都会在身后卷起,就像胶卷一样被卷成一卷一卷的,而努力上进的人,都有一截最丰盈生辉的卷轴。 他们能拿到的,都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