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读后感(一)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朱自清在《匆匆》中曾这样说过。没错,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应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问问自己人生的价值何在? 读《桥之美》,有如身临其境。但我不是画家,无法以画家的眼光去评价桥之美;我也不是艺术家,无法以艺术家的眼光去赞赏桥之美;我更不是建筑师,无法以建筑师的眼光去夸赞桥之美。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欣赏者,只能以贫乏的文字来形容桥带给我一切的感叹与震撼,那种无法言说的美妙。 为了建造一座美丽的桥,甚至要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知道生命的契约随时可以终止,我们只能尽力去做未完成的事情。古代建桥,耗费了许多人力物力,意外的发生,会让许多人因此失去宝贵的生命。或许,上万的修建者,没有人记得住他们的名字,有些亡魂,也就永远不为人所知。但他们不会后悔,因为他们把生命献给了桥梁事业,用自己最后的努力建造出美丽的桥。当后人来此桥旁,必然会竖起大拇指,他们称赞的永远不是建造者,而是桥有多么美丽。 但是,建筑者永远不会后悔,因为他们有追求,他们为世界创造了美,他们知道,历史不会铭刻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只是平凡者。 虽然平凡,却不平庸,因为面对追求,他们敢于为了创造美而牺牲自己,他们的生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当然,不仅仅是建桥者,在社会上,许多伟人都是这样的,为了自己的追求,不惜一切代价,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们永远向着阳光,让自己的光辉也融于太阳,时刻照耀着后人,时刻提醒后人,要懂得追求,懂得追求……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不!我们必须做出否定回答,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有无限价值的事情,让生命散发光彩,让自己永不后悔! 八年级读后感(二)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八年级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蜡烛》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文中围绕着一次停电,主人公用蜡烛照明写作业这个故事,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是这个故事背后确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蜡烛愿意牺牲以自己,来换取主人的光明,真是不易呀!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欲为,两者何以论比。 点燃自己,用光芒照亮别人,蜡烛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它的一生虽很短暂,但非常有意义。(www.wolizhi.com)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辛勤的老师、令人敬佩的警察、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他们都具有蜡烛的奉献精神。 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说过:“给”要比“拿”愉快。蜡烛不正是这样吗?它给人们光明并不向人们央求什么,而是无私的向人们奉献。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吗? 的确,蜡烛微弱的光亮远远不及电灯的光亮强,但它总能在危及的时候挺身而出,它难道不是让人赞美的“大英雄”吗? 八年级课文读后感 初二读后感500字 初二文言文读后感 初二课文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