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把大年初一瘾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励志网阅读:303

过把大年初一瘾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糕,打灯

笼,放鞭炮。”这是我们儿时唱的一首歌,反映了孩子们对过年的盼望。

那时“过年”很吸引人,大概是“穷惯了”了缘故,盼着在“过年”时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穿上平时穿不到的新衣,看见平时看不见的“热闹”,因此就觉得“过年”好得很,美得很,就是直至今日,还有一种“兴奋”的味道在心头。

大年初一,当地有个讲究,就是要起得早。妈妈四更多就把我们喊起来试新衣,这是妈妈熬了一夜才赶制出来的。说是“新衣”,其实是“翻新”。那时候家里穷,妈妈就把爸爸和我们的旧衣服拾跺到一起,洗一洗,剪一剪,裁一裁,再加些新棉花,然后就我穿爸爸的、老二穿我的、老三穿老二的。穿上这种“新衣”,也觉得“了不起”,甚至专门跑到巷里去显摆。

然后就到枕头下边取“压岁钱”,一人两毛,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很不少的数字。

“点柏枝”,那是“过年”的一种习俗,本意是用点柏枝的“火”驱赶“年兽”,现在我们却用它烤热脖项上的“馄饨锁”。

柏枝火,是我们弟兄三个撘建的,上尖,下宽,中空,空着的地方放上麦秸,一圆圈是柏枝。引燃柏枝后,我们就烤制即将戴在脖项的“保命符”,是用它来保障我们长大成人的。

之后,就是敬神、放鞭炮。天地神、财神爷、灶王爷、土地爷、祖先等,面面俱到。敬献的都是最鲜的,最好的,意在企求神灵保佑。

然后吃饺子。吃饺子有个讲究,就是每碗少舀一些,碗数却越多越好,一般吃五、六碗,意在多多益善。吃饺子时,看谁能吃到钱。当地有个习俗,就是捏饺子时,老人要捏几个硬币进去。谁能吃到,必有好运,就能发财;吃到破饺子时,有个禁忌,不能说“烂了”,只能说“挣”了。意在生意兴隆,只赚不赔。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当地都是在近门自家之间进行。我同弟弟走进几个叔伯家庭后,就向长者叩头施礼,长辈也会给我们弟兄口袋中塞些核桃柿饼枣花生瓜子的“好吃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多的有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脑拜年、微信拜年等。

拜年之后是自由活动,参加最多的是村里的文化活动,如敲锣鼓,踩高跷、打篮球、看家戏,也有溜冰的,玩牌的,打扑克的,打麻将的。我小时候看戏多,结婚后打篮球多,进了城以后是旅游多,逛公园多、看电视多,如遇刮风下雨(雪),就敲键盘、搞写作多。反正全天都是乐呵呵的。记得最清楚的是我结婚那年,爱人陪着妈妈看戏去了,我却选择了去蓝球场。篮球场就在我家门外,桃存,宗娃,经定,二小……已经到了,我一进场,就喊了一句:“传过来”,他们传了,我也接了,而且进了,是个“开门红”。一场打下来,也汗流浃背,满面通红,但神采奕奕,神清气爽。

晚上,村里唱家戏,而且一连数日。我同巷里其他伙伴去看戏。

家戏,是村里不可缺的年关文化活动之一。午场、晚场都有。年轻人多看晚场。因为年青人看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在戏台下面望一望自己的恋人。那时,人门思想还比较封建,定了婚也不能多见面。青年男女只能利用这个机会,解解眼馋,那巴只看一眼,心里也像熨斗一样舒展!也有胆大的,与阴暗处,活生生地造出一个“吕”字!

实际上,“过年”就是一种心情,一种欲望,一种亲情,一种异乎寻常的“热闹”,也是一种舌尖文化,娱乐文化,享受文化,只要你享受了,快乐了,就是把“年”过好了!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