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法庭》是一本由【美】约翰•迪克森•卡尔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燃烧的法庭》读后感(一):一个无剧透的简单安利 侦探小说的安利,好像只允许浅谈几句,因为一本侦探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真相解密的那一刻,而安利时提到的过多信息会破坏那个真相带来的绝佳阅读体验。所以我就抛砖引玉言及一二,主要还是希望能吸引读者阅读此书。 第一,这本书是一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化生活写照,描写了当时的中产阶级的行事与交流,很有参考的价值。 第二,这本小说正如简介所言,塑造了一个非常到位的惊悚哥特氛围,读者只要跟着描述走,立马就可以得到一个呼之欲出的恐怖版解答。 第三,一般的侦探小说,在读的过程中可以不思考,就思路跟着侦探走,也能享受的推理的乐趣。但这本书则会促使你思考,这一点非常不同。 第四,解密过程环环相扣,一环一环的揭开谜题,每一个谜点都是作者有意为之,最终织成了一张事件的大网。 第五,本书中塑造了非传统的侦探角色,以至于一开始你并不知道谁是侦探,而随后就是应接不暇的进展。 这本书的优点非常多,但最终还是只有亲自看了才能体会到。所以我非常推荐大家进行一个阅读。 《燃烧的法庭》读后感(二):于无声处,卡尔让你上一当 一个古老的家族的老家长在胃肠炎的痛苦中死去,在棺材下葬进入家族的地下墓室之后的几天,种种无意间的证据把老人的死因拉向了毒杀…… 出版社的编辑史蒂文斯在拿到了热点作家的新书书稿时,看到了作者附上的一张七十年前被处以绞刑的女毒杀犯的照片,而照片里的女人跟编辑的夫人一模一样包括首饰…… 在完全由花岗岩构成的家族地下墓室里,四个男人打开了刚刚逝去的家长的棺材…… 编辑史蒂文斯作为事主马克的朋友被邀请来帮助马克打开家族墓室寻找叔叔去世的真实原因,然而棺材内空空如也……墓室唯一的出口埋在地下被上吨重的石头封住,四个男人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打开,究竟尸体去了哪里?史蒂文斯手里拿着诡异的照片竟然跟马克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究竟是谁?而史蒂文斯的夫人又是谁?她惧怕漏斗的原因是什么?真的有“不死之人”吗? 一个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拼凑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密室奇案,密室之王约翰迪克森卡尔带领我们一步步进入圈套,同时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以来欧洲的巫术崇拜恶魔崇拜的疯狂以及引用了多个17世纪的毒杀经典案例史料,在这本书里可以了解到毒杀在欧洲的历史渊源以及“不死之人”历史源头,还可以学习到一些19世纪60年代欧美的法庭审理流程。 整篇小说简直就是在先建造一个完美的巫术杀人现场,然后一层层将看似无懈可击的灵异事件撕开伪装,将人心险恶尽置于各位看官的眼前,最终还要让你大呼上当。 Ps:外研社的翻译真的不错,封面设计也很喜欢,只是轻型纸实在是爱不起来,这么经典的书用轻型纸,放不住啊。 《燃烧的法庭》读后感(三):离心——凶手与帮凶的另类关系 看完卡尔的两本小说,我发现他似乎很喜欢设计“帮凶”这一角色(另一本是《绿胶囊之谜》,被害者误信了凶手,亲手为自己的死亡设计了一出便于凶手行凶的表演,算是无意的帮凶)。 帮凶在推理故事中是一个常见的角色,他们往往和凶手联手,共同谋划了一起谋杀案。 但是,卡尔塑造出了凶手与帮凶之间非传统的离心关系,甚至在《燃烧的法庭》中演变成了一场角力。 小说中,无论你相信哪种结局,中间都存在“凶手+帮凶”的配对模式: 科比特和马克共同谋划杀死老迈尔斯,动机是获得遗产,但两人却在“陷害马克妻子露西”一事上发生分歧。 科比特不遗余力地嫁祸露西,是出于情人的嫉妒心理想取而代之;马克则是想要洗清露西的嫌疑,把谋杀包装成灵异故事。 他们共同的目的是“陷害科比特和马克”,让他们成为老迈尔斯一案的替罪羊,但是苦于没有证据,就意图将克罗斯的被害嫁祸于给他递酒的科比特,让她顶罪。但是,因玛丽不想再回到克罗斯身边的私心而故意让克罗斯中毒身亡。 不过,帮凶在卡尔笔下都没什么好下场,马克失踪(或者可能已被谋杀),克罗斯被毒杀(虽然按照灵异的走向还会再复活)。 《燃烧的法庭》读后感(四):鹰爪铁布衫 对于推理小说尤其是欧美推理小说爱好者来说,阿婆、奎因、卡尔是阅读旅途中绕不过的三座大山。一般来说,阿婆侧重故事,奎因侧重逻辑,卡尔侧重诡计,这个结论有些简单粗暴以偏概全,但也能代表相当一部分读者的观点。说卡尔是诡计之王并不为过。 但诡计并不是小说的全部,传统的古典推理小说有两个要素:trick和plot,通俗来说就是诡计和布局。小说写的好看不好看,trick和plot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trick和plot哪个更重要呢,这个问题可能就见仁见智了。如果把推理小说比作做菜的话,trick就是食材,plot就是烹饪手法。食材固然重要,有了好的食材,即使不加任何调味也可能做出美味的大餐。但好烹饪手法也能把普通的食材变成珍馐佳肴。汪曾祺先生在他的随笔中记录了一件趣事,当年北京文人聚餐,要求每人做一个拿手的菜,以厨艺见长的王世襄大神就提了一捆葱去赴宴,现场做了一个黄焖大葱把所有人都征服了,这是厨艺的最高境地,我想写作亦如是。 小时候有一部很喜欢的电影,叫《鹰爪铁布衫》,有些情节至今印象深刻。鹰爪功是进攻利器,无坚不摧;铁布衫功是防守绝学,铜墙铁壁。片中的大反派是鹰爪王,天下攻击力第一的男人。电影中鹰爪王和敌人缠斗,一手鹰爪功力劈华山,大有万夫不当之勇。敌人好不容易近身给了他一掌,没想到他毫发无伤,轻轻拍了拍衣服,淡定一笑说了句:“我不仅是鹰爪王,还是铁布衫王。” 看到电影这一幕我完全被鹰爪王折服了,心中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直到多年后见到周杰伦,才知道这种感觉只有一个字能形容:屌!最利的矛和最强的盾于一身,就如同詹姆斯和库里合体,马化腾和马云联姻,场上场下所有人都是谢贤的,你们还怎么玩? 没错,写到这里我摊牌了,卡尔就是那个鹰爪王,捋了捋唇上的小胡子说了一句:“Not only am I king of trick, but I am also king of plot!” 在我看来,卡尔对plot的掌控丝毫不逊于他赖以成名的trick,在某些作品中甚至更胜一筹,比如这本《燃烧的法庭》。 我相信如果评选卡尔最经典的作品,《燃烧的法庭》即使不在top5,也至少在top10。这本是卡尔众多作品中较为另类的一本,全书两个核心诡计,第一个是卡尔另一部经典作品的弱化版,第二个是一分钟探案的水平,就靠着这两根葱,卡尔硬是做出了一道大菜,凭的就是炉火纯青的plot功力。这本书的看点是故事情节的设计和对读者的误导,一个简单的毒杀事件佐以半灵异半恐怖的历史传说,瞬间变成了一桩错综复杂的无头案件。而书中从开始就有意用各种叙述对读者施以催眠和误导:真相就在眼前,大部分读者却对此视而不见。本书的最后一章可以列入史上最经典的推理小说结局之一,读完最后一章再回过头来看前面的章节,你会发现作者处处埋了伏笔和暗示。 当然,这种剑走偏锋的写作手法也有一些缺憾,为了达到最后一章的震撼效果,前面的一些推理略显突兀和仓促,有些逻辑链条不太完整,有些坑没有去填,有些动机没有解释清楚。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 最后,感谢外研S能够重新出版卡尔的部分经典作品,弥补了之前译本的种种遗憾。也希望能有更多人阅读卡尔、喜欢卡尔,感受推理小说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