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领导力》是一本由[美]吉姆·德思默 / [美]黛安娜·查普曼 / [美]凯莉·沃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念领导力》读后感(一):两处错误订正 各位读者, 不好意思,目前发现书中有两处错误,特订正如下。 影响大家阅读,甚为抱歉啊!(再版时订正!) 一、关于“四种领导方式” 书中第27页,原文如下。 本书中的原文 “借我状态”的信念: 我是一切意义的源泉。 我把事情看作是完整、完美和完成的 生活自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由我状态”的信念: 问题就在那里,让我去了解和学习 我创造了问题,所以我能解决它 在翻译时,我发现这两处不好理解,现参照作者网站上的内容,进行修改(给作者网站留言,暂未得到回复) 作者网站上的内容 特订正如下: “借我状态”的信念: 我是我所体验到的一切意义的源泉 世间万物都是完整、完美和完成的 生活自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由我状态”的信念: 问题在那里,让我去了解和学习 我创造了问题,所以我能解决它 本书p27 二、关于“承诺15”,本书第41页 本书p41 此处把“这”改成“自身”即可。 意思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在于我们自己的行动。 最后,再次对读者说声抱歉。 个人觉得,这本书真是一本不错的个人成长的参考书,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习到有用的东西。 也欢迎大家就任何问题(错误)和我交流! 让我们致力于“开放、好奇和学习”! 《正念领导力》读后感(二):你处在哪种状态? 《正念领导力》这本书里介绍了四种存在状态,分别是: 我觉得每个人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在哪种状态。 毕竟,正念(觉察)自己很重要! “到我”状态几乎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很大一部分人都消耗在这种状态中。 “到我”状态的人认为,自己“是受外界影响的”,事情是发生、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把自身状况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外部因素。 “到我”状态的人,相信自己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竞争对手、“差劲的”队友、天气、自己的情绪、配偶、孩子、银行存款和健康,等等。 他们认为,外在的现实就是他们不快乐、失败,以及没有安全感的原因。 这些人的大脑里似乎有一连串的声音,比如,“如果我的配偶不刻薄,我就会幸福很多”“如果我的团队更努力,我们的业绩就会提高”,等等。 “到我”状态的人往往有一种“受害者心态”。 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被酗酒父母虐待的儿童是受害者。 然而,如果30年后,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了,仍然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父母,不寻求积极的改变方法,那么他就选择了“受害者心态”。 当一个人处于“到我”状态,拥有“受害者心态”,他会不断地从过往中寻找指责对象,为自己当前的生活承担责任。 他的思维和话语经常以“为什么”开头,比如,“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他们不尊重我?”“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学校不及格?” 他总是试图找出对事件负责的人。 “到我”状态的人总是认为:一旦有事情出错了,就有人应该受到责备;那个人不是我,而是别人。 从“到我”状态转向“由我”状态,意味着从“受害者心态”转向“创造者心态”,从“受外界影响”转向“有意识地创造”。 “由我”状态的人不相信自身经历的原因是外在的,而相信他自己才是这些经历的原因。 “由我”状态的人认为,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正常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由我”状态的人不会问:“这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他们会问:“我能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这种情况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应该如何创造并保持这种情况?” “由我”状态的人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像“到我”状态的人“坚持防御”和“追求正确”。 在“到我”和“由我”的领导状态中,核心都是“我”。 在“借我”状态中,“我”开始向他人敞开。 “借我”状态的人会思考:“我是宇宙的中心吗?”“除了我之外,还有什么其他事物吗?”“我与这个其他事物有什么关系?” “借我”状态的关键是,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些超越他们自身的东西。 他们会问:“生命本身最崇高的理念是什么,它想要在我身上或通过我显现什么?” 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该就是处于“借我”状态的。 责任感是从“到我”通往“由我”状态的大门,顺应或是放下则是“由我”去往“借我”状态的必经之路。 “如我”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合一(oneness)。 “如我”状态的人,没有分别心。 想象一下,你将如何在一个没有分别的世界中生活:你和你的员工,你和你的竞争对手,你和环境之间都没有分别。 如果从这个意识层面看待事物,一切将会大有不同。 “如我”状态的第二方面是“无我”。不仅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是一体的,没有分别,而且也没有所谓的个人。 “如我”状态非常独特。完全达到这种状态的人,没有问题,没有寻求,也没有受苦的体验。 这并不是说痛苦、悲伤、愤怒和恐惧消失了,而是说在“如我”状态下,在这些和所有其他体验的当下,我们感受不到痛苦。 在“到我”状态中,“我”是被动的,受到外界的影响,致力于正确,是防御性的。 在“由我”状态中,“我”是主动的,有意识地进行创造,致力于学习,充满好奇心。 在“借我”状态中,“我”不再是中心,而是顺应其他事物。 而在“如我”状态中,“我”完全消失了。 怎么样,最后一个“如我”状态是不是有点“神”? 是不是最有感触的,还是第一个“到我”状态? 其实,在哪个状态不重要,知道自己在哪个状态更重要! 毕竟,这几个状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保持“正念”最重要! 《正念领导力》读后感(三):一本领导力之书、破坏力之书、创造力之书! 01初接到这本书的翻译任务,其实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又是一本关于领导力的书?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说实话,我既不想被人领导,也不想去领导他人。 然而,就在“试试看”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一本个人成长的书啊!我不想领导别人,不想被人领导,但我得领导自己啊! 正如萨特所说,人生犹如攀爬一根自己扔向空中的绳索。我得知道怎么扔绳索,怎么攀爬,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本书也可以叫“15项承诺”,承诺1就是“承担根本责任”: 承诺1:承担根本责任 承担根本责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多少人是“受害者”心态,总抱怨外界环境如何不理想,自己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 又有多少人在扮演“恶人”的角色,一旦发现错误,便严加指责,凡事都要找个人来认错。 还有人在装扮“英雄”,假装愧疚,设法缓解冲突和紧张,却从不真正解决问题。 这些都不是在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的第一步是,不再执着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而相信世界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样,我们才能停止抱怨,停止指责,停止愧疚。 然后第二步是,从一个封闭、防御和致力于“正确”的状态转变为一个开放、好奇和致力于“学习”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去做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或者成为更好的自己。 啊,多么及时的领悟! 再看,承诺2就是“通过好奇心学习”: 承诺2:通过好奇心学习 当我们处于有意识的状态,当我们是开放的、好奇的,当我们承诺致力于“学习”时,我们就是一个有意识领导者,也就是“正念领导者”。 正念者,有意识地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做任何判断。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开放、好奇、求知才是最重要的! 嗯,我喜欢这本正念领导力的书——当然,我想要翻译这本书! 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不仅是一本领导力的书,还是一本破坏力的书! 我们看,承诺8是“发挥天赋”: 承诺8:发挥天赋 何谓天才区?我们等会再说。 作者指出,除了天才区之外,还有不胜任区、胜任区和优秀区三个区域。 在不胜任区,我们做着自己不喜欢也做不好的事情,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沮丧的区域,是我们必须走出去的区域。 在胜任区,我们可以做好一些事情,但别人能做得更好,而且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成就感。 在优秀区,我们比大多数人做得都要好,也会得到赞美和丰厚的报酬,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舒适区”——问题在于,长久在这个区域待下去,会让人丧失激情和创造力。 想一想,你在哪个区域呢?哦,还有个天才区没告诉你。 当处在天才区时,你做着自己喜欢并具有天赋的事情,你会觉得所有的时间都消失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流”(flow,又译福流),描述的就是这种专注的状态。你沉浸其中,自得其乐,觉得一切自然而然,是的,就像庖丁解牛,就像鱼儿水中游。 哇,这才是“最舒适区”啊!所以,人们常说打破“舒适区”,并不是让我们去一个不舒服的地方待着,而是要进入一个更舒服的地方! 不管你在哪个区域,反正翻译到这里,我已经迫不及待要打破我的“舒适区”了。——啊,好一本破坏力之书! 可是,我的“天才区”在哪里呢? 想发挥自己全部的天赋,光靠自己可能还不行。我是说,一个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天才区”在哪儿。 因为在天才身上,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来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正如一条小鱼在水中游泳时,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游泳天才。 所以,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威尔甘愿当个小混混,打架斗殴,擦桌子扫地,他觉得自己的天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他的朋友知道:“我一天中最棒的时刻,只有10秒,就是从停车走到你家门口,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去了真正属于你的地方。” 看来,我也该问问身边的朋友,我应该去什么地方。如果你知道,请告诉我哦! 这是一本破坏力之书,又是一本创造力之书。它鼓励我们打破上限,突破舒适区,发挥出自己全部的天赋。 事实上,这本书的创造力显示在任何一个地方,不论是对“线以上”和“线以下”领导的介绍,还是对15项承诺的描述。例如: 在这里,我们来说说最后一项承诺,承诺15——“成为解决方案”: 承诺15:成为解决方案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事情?我认为,是个人成长与世界发展的和谐统一。 对于一个人来说,终极目标当然是不断成长,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对于一个世界来说,目标也应该是趋于完美。但只有个人融入世界,世界容纳个人,两者才能相互促进,承诺15指的正是这一点。 当我们决定接受邀请,填补“空缺”,成为“解决方案”,从存在主义角度来说,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 我们被抛入这个世界,只有通过积极参与这个世界,来解决存在之悲剧。 正如书中所述,当我发现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可能是上帝或宇宙在发出邀请,让我去填补这个我所感觉到的“空缺”。 而随着这个“空缺”被填补,个人亦得到成长。这种成长,这种成为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大的创造性! 最后,对于这本书的翻译,我要说一些感谢的话。 首先要感谢的是本书的编辑王怡老师,她不但邀请我翻译这本书,后来还跟我一起校订译稿。 这本书以实用性为主,并非学院派著作,语言可能不甚规范,转化起来并不简单。而我的风格倾向于直译,导致有些地方读起来别扭,王怡花费了大量的工夫来修改译稿。她改过后交给我,我改过后再交给她。 说实话,如果不是围绕这本书工作,如果我们没有学习其中的内容,很可能早就“僵持不下”了。幸好,我们都保持了开放、好奇和致力于“学习”的状态。 我们开玩笑说,因为我们都学习了“正念领导力”,我们都是“正念领导者”。 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同事程璇老师,在我时间不够充裕的情况下,帮我翻译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初稿。 程璇老师在英国念的心理学,人甜心美,和她一起工作的时光也令人难忘。 这本书是我们三个人一起完成的,虽已尽心尽责,但书中难免错讹,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正念领导力》读后感(四):踏入“自我领导”之旅 倘若,你可以用心读完本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或者是质的飞跃。当然,你可以重复地阅读很多遍,直到感受了转变。 刚听到“正念”这个词,感觉有点玄乎,又有点拒绝。就像听多了“正能量”的感觉一样,误以为,他就是一本洗脑书吧,书名居然叫《正念领导力》,更是满篇大道理吧。 推荐这本的时候,读书会的小伙伴们大概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只是他们比较谦虚地疑问:“此书会不会很难,太多理论比较烧脑或者读不进”,有了退却和担忧。 有幸的是大家并没有以貌取书,而是愿意打开且走进了它。很多人看了译者序就被吸引了,原来这是一本个人成长之书啊,所谓的领导力,是得先学会领导好自己,才能更好地走进关系,影响身边的人。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正念”这个词,什么又是“正念领导力”呢?书中用“有意识”和“无意识”来区分正念领导。显然,正念是有意识的领导,是一种主动和觉醒状态的领导。那么无意识又是如何的呢?我想,用“工具人”这个词更为贴切吧,就像游戏中设置好的角色,他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无意识领导者会根据关于过去的“故事”或想象中的未来做出反应,他们的个性、自我或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无法根据当下的创意进行领导,也难以适应当下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他们看似有巨大的动力和激情,却也带着巨大的情绪,会因“愤怒”而进入无人驾驶的状态。 无意识的领导会回避内心真实的情绪,而转向指责模式。看似无比成功却不会释放情绪,转而用过度的食物、酒精、毒品、电子产品、性、运动以及其他东西来麻痹自己。他们借此分散注意力而不用赤裸裸地面对和感受痛苦。 有意识的领导者能体验正在发生的事,并在当下做出回应。他们可以放下旧有的模式,真实准确地看见、聆听和感受,他们可以自由地领导和服务他人、组织、世界及他们自己。 这里还强调了线以上和线以下,后面15项承诺都分别给出了两条线。显然,正念领导力和线以上的领导力。那是一种开放的状态,他们带着觉察和好奇心,接受不确定,激发创造力,致力于“学习”。他们接受任何状态的自己,去面对和调整甚至做到转变。 非正念是线以下的领导状态,他们喜欢“凡事正确”,不喜欢犯错误,尤其在公共场合,他们无法面对错误带来的挫败感。然而,如此的致力于“正确”反而会加重焦虑,更想控制,恶性循环。 显然,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处在线以下,这是一种无意识。作者也说,这是一种常态,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去觉察,抓住这个契机成长自己,这就是一种收获。 为了更深入地讨论,作者和我们分享了四种领导的方式:“到我”、“由我”、“借我”、“如我”。这四种方式并不是层层递进,而是会时刻转换。 先说说“到我”状态的领导方式,也是典型的线以下的状态。 95%的人包括领导者会把98%的时间都消耗在这种状态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那就是,把自己的状况原因全部归咎于外部。相信自己收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竞争对手、“差劲的”队友、供应商、天气、自己的情绪、配偶、孩子、银行存款和健康,等等。 “到我”状态的人会认为,外在的现实是他们不快乐、失败、以及没有安全感的原因。大脑里似乎有一连串的声音,像是“如果我的配偶不怎么样,我就会幸福很多”,“如果我的团队更努力,我们的业绩就会提高很高”“如果公司给我很多机会,国家有更多好的政策,我就会感到安全”,等等。 这种“受外界影响”的世界观并不意味着领导者总处在不开心或沮丧的状态。相反,有些人是相当快乐和成功的,但关键问题是,他们把自己的幸福也归因于外部因素。这样是否更加失去了自我主导权,更容易患得患失呢?源于一切都是外部在控制。 书中把这种心态称之为“受害者心态”。而作者认为受害者和受害者心态有着巨大的差异,个人觉得,受害者只是一个事实存在,受害者心态却会长期携带。比如儿时被酗酒父母虐待的儿童,他是受害者,倘若30年后,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仍把现实的问题和痛苦归咎于父母,那他们就生活在受害者心态中。就像人们常说的原生家庭,我们可以直面儿时的伤痛带来的影响,却不是陷入其中而逃避成长。 然而,“到我”状态中的“受害者”心态是一种选择。那些习惯不断从过往中寻找指责对象,为当前生活承担责任的人,习惯责怪自己、他人或环境。他们的思维对话经常被“为什么”所支配,及“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这样对我,为什么不尊重我?”等等。他们试图找出对事件负责的对象,哪怕是自己。借以对人进行抨击,借口对方或者自己不对、不好,来逃避真正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接着看看“由我”状态的领导方式,源于本书主要讲“到我和由我”的转换,这也是一个不容易的过度。因为要把“受外界影响”转向“有意识地共同创造”。“借我”领导者不相信自己经历的原因是外在的,而相信自己才是这些经历的原因所在。 比如,我们组织了一场期待已久的学生户外活动。“到我”状态的领导者认为,天气应该是晴朗的,孩子们必须是听话服从的,活动效果必须是达到自己预期的,那才是成功的,自己才是快乐满足的。 倘若,天突然下起了雨,孩子们不听从指令反而玩起了水,活动不再受控,没法按照计划,没有达到如期的效果。“到我”的领导者会认为一切都是糟糕的,他们会在情绪和混乱中责备于天气、孩子、同伴甚至自己,他们指责突发状况,让自己成为了失败者。 这时,“由我”的领导者则认为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恰如其分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他们会顺应天气,临时加入雨水游戏,和孩子们热情互动,激发他们在玩耍的动力中达到配合的欲望。他们在突发状况中创造了新的游戏,借此学习,下次达到更佳的状态。 我想,以上类似的事情发生太多,可大可小,对我们情绪的影响都是相通的。“到我”状态的领导者遇到问题,条件反射的模式会不断询问:“这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而“由我”状态的领导者会问自己:“我能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什么?“这种情况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该如何创造并保持着一切呢?”所以,他们会把问题当成机会,更好地面对。 还有第三种领导方式“借我”。若说“到我”和“由我”的领导状态中,核心都是“我”,即我是意识的中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考虑他人,不思考未来或过去,这意味着关注每一件事情与我的关系,有种“我逃避”还是“我面对”的选择在里面。 而“借我”的状态就是我开始向更多的事物展开,思考更多的联系和互动。比如,我与自然的关系,我和世界宇宙甚至一切生物之间的关系。在一种万物皆有灵的状态中找到要到一些超越他们自身的东西,思考这些问题的并不只是宗教人士,科学家和哲学家也会提出同样的问题。 “借我”状态的领导会思考生命本身最崇高的理念,或者爱、宇宙、当下或量子场,他们和我的联系是什么,或者通过我显现出什么,他们会对一切生命存在的意义发出好奇和探索。“借我”状态的领导者不是试图“找出”答案,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去倾听外界想要传达的信息。他们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些物质在运动,想要通过他们来实现某些事情。 再看看第四种方式“如我”领导者的状态。“如我”的意识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合一”,第二个方面是“无我”。书中所谓的“合一”的解读即没有分别,有时被称为二元性,当科学家们说能量就是一切且不可分,他们也是这个意思。 个人的理解是,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我们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这么看“合一”的话,就是一切皆有联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再以如此体验和意识层面去看身边的人和事,一切皆会大不同吧。 了解了“合一”,再了解“如我”的第二个方面“无我”或许就容易些了。 在这样一个万物皆为一体毫无分别的状态中,没有“我”,也没有“你”。若说,“到我”和“由我”是以“我”为中心;那么“借我”状态中,“我”就开始顺应其他事物;再到“如我”的状态中,“我”就完全消失了。完全达到“如我”状态的人是没有问题,没有寻求,也没有受苦的体验的。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而是说,所有关于目标、身份、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都被当下持续不断的体验所取代。也不是说痛苦就消失了,而是在此状态下,我们感受不到所谓的“痛苦”。 本书着重于“到我”和“由我”的状态,也是相当地接地气啊。毕竟“借我”尤其是“如我”的状态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我想,需要到一定的年龄的觉察者,才会体验到更深的状态吧。比如我们中青年群体,总期待着努力奋斗靠自己。而我比较欣赏的一个长者,她就常和我说“顺势而为”,她甚至没有那么多激烈地想去改变的状态,常有的是一种当下接纳的满足感。 想到古话的人生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们还是先从见自己开始成长吧。 终于,才分享完了《正念领导力》的第一部分,仿佛要接近尾声了呢。内容真是太多太充实了,以至于通篇的15项承诺只能压缩分享,还不过瘾的就去读读这本书吧。 以下说说每一项承诺,作者都做了线以上和线以下的划分,非常细致,有助我们区分和学习 第一项承诺:承担全部责任! 这项承诺的线下状态是明显的“到我”状态,因为各种错误而指责别人和自己。把自己当受害者、恶人、或者英雄,承担过多或过少的责任。而线以上的领导方式就是承担全部的责任,自己对事情的本身负100%责任。 指责源于恐惧,害怕承担,这也是一种防御。生活中处处深藏着指责,它常成为了条件反射甚至习惯性模式,它常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把大量的精力耗竭在“是谁”和“为什么”上,这件事情就可以烟消云散了。 倘若我们有勇气承担全部的责任,就会积极面对问题并进行创造解决。这里我想举一个情绪的例子:若我们在线以下,心情不好了,可能怪罪工作多,老板剥削,时间少,伴侣不关心,孩子不听话等等。面对工作激情消退,消极怠工,面对伴侣各种挑剔和抱怨,面对孩子各种要求和控制。仿佛如此便控制了一切,殊不知却失去了自己,还破坏了关系。 若我们可以做到正念领导处于线以上,就会觉察情绪的来源,和它相处,接纳情绪关心自己。我们可能会去看本喜欢的书,欣赏一部有趣的电影,跑个步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待情绪恢复到理性状态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选择,同时接受一些放弃,这都是自己可以去承担的。 第二项承诺是“通过好奇学习”,书中讲到的好奇是希望我们有开放的态度,而不是致力于所谓的“正确”,那就变成了教条的标准答案。而真正的正确是不需要辩护来证明的,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而有些正确只是自我的标准化和执念,我们趋向于证明自我的答案,期待所有人来认可,就会出现攻击和评判。 作者提到了临在的状态,类似一种当下的专注,也被称做“心流状态”。当我们出于心流状态的时候是一种幸福甚至幸运的状态。那个瞬间,我们只管专注于自我的创造,我们投入,我们自主,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我们的意识和行动融为一体,我们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内心的评判消失。这是在艺术家、运动员和音乐家都会体验的感受,是一种关闭了前额叶皮质,撇除了理性的评判,达到忘我感受的状态吧。 试想一下,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否能达到如此的状态?我们会不会有“别人如何看,结果怎么样,是不是做得对,会不会白付出”等等各种干扰思绪呢?书中把它叫做“漂移”的状态。“漂移”是任何领导者都会发生的状态,它会消耗我们的能量,影响我们的工作,如果领导者可以发现并接受“漂移”,反而是更好的探索。 第三项承诺是“感受所有情感”,我还是想说一个非常老的案例,踩脚的故事。那是一个匆忙的早晨,饿着肚子赶地铁的你被踩了一脚,是如何的感受呢?很多成人的答案是愤怒,然而孩子却可以说出一个“疼”字。这就是情感的表达,“疼了,难受了,不舒服了”,等等。而我们通常会去克制它的发生,甚至压抑到内部,让身体生病来发出信号,这得是多大的堵塞。 第四项承诺是“坦诚地说话”,这和承诺三是相辅相成的。若我们可以感受情感,真实地表达自己,就可以和对方达到“坦诚地说话”。而不是互相猜忌,彼此不信任。长久地猜忌会导致心理暗示,达成所谓的“心想事成”,这样的互动会成就默契的恶性循环。 第五项承诺是“消除八卦”,很多时候,八卦成为了一种文化,他甚至拉近了亲人或者同事间的距离。而静心去想,八卦也是消耗了很多能量,所谓的浪费时间。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喜欢听八卦和喜欢说八卦是一回事,避免的方法是:自己不说,或者告诉八卦者,直接找说的人去聊。 想起一个朋友,她的一个同事喜欢告诉她一些别的同事的秘密,还让她不要告诉任何人,她实在不想听了,就直接告知:“我这个人很难藏着事儿,肯定会告诉她的。”后来,对方就不再找她说了,再后来才知道,这所谓的秘密很多人都知道啊。 承诺6的“保持正直”强调的是内外一致,表里合一,类似于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谈何容易啊。如何去做,书中的案例也是精彩,值得一读。承诺7的“欣赏之心”,个人理解是具体化和真诚地认可,而不是当下流行的空洞化表扬。 承诺8的“发挥天赋”又接近于心流状态了,只有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天才区才能如鱼得水吧,而“优秀区”、“胜任区”、“不胜任区”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如何发现我们的“天才区”,书中还教给了一个“天才邮件”的练习,没准你就能从这里发现自己最终的职业生涯。 承诺9讲了玩耍和休息,提到了玩耍是一种吸引人的、明显没有目的的活动,提供了乐趣并暂停了玩耍者的自我意识和时间感。轻松玩耍最佳的榜样是孩子和动物,而我们可否把真正的玩耍和休息放进生活呢,这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承诺10让我们学会“转念”,在任何事情无法做出决定的时候,不妨走到另一面去看看,你保持开放的态度会让问题豁然开朗。 承诺11和承诺12让我们了解了人类的基本需求:认同感、控制感和安全感,这都不是外界可以永恒供给的,这需要我们向内求索,且不要寻求自己无法拥有的东西而白白受苦。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足够的,无需攀比,用自己所有来面对人生。 承诺13和14表明,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人当做盟友,而不是对立和反对。如此状态,我们可以和任何人和事达成合作取得共赢。 承诺15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实际上是接近完美的,只不过“遗漏”了一个元素罢了,这个元素也许是更多可能性,我们把世界所遗漏的东西看做一种邀请,邀请自己成为那个所需要的东西。换个角度看待所谓的错误或者问题,会发现,它们反而是必然的存在。 我们把自己看做一种“存在”和“成为”,看做是家庭的存在,企业的存在,甚至世界及宇宙的存在。当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只是存在其中,被邀请自由地创造,成为那个遗漏的东西,对空缺进行补充,这个补充让我们更好地成长,成为自己。 最后,我们终于探讨完《正念领导力》这本书。看似一本书,我们整整花了一个多月,我们一次次相遇,一篇篇探讨,我们在阅读中学习,关键是,我们有了觉察和反思,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在此,感谢我们读书会的小伙伴们,彼此陪伴完成了阅读,也谢谢本书的译者郑世彦老师,感谢他分享我这本书,有了他的辛苦翻译,才有我们的共读和成长。 |